第39章 國運記事(12)(1 / 3)

第二次國際保和會在荷蘭海牙閉幕。國際保和會在1899年由俄皇發起創議,本年6月14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由美國總統發起,俄皇主持,在荷蘭海牙召開,會期長達三月餘,與會者計有45國,中國亦派代表參加。大會標榜以維持世界和平,促進人類幸福為宗旨,議定條約共14項,計和解國際紛爭條約97條,限製用兵索債條約7條,關於戰爭開始條約8條,陸戰規例修正條約9條,修正陸戰規例條文56條,開戰初處置敵國商船條約11條,商船改充戰艦條約12條,沉設水雷條約13條,海戰中限製捕獲權條約14條,設立國際海上捕獲審判所條約57條,陸戰時中立國及其人民權利義務條約25條,戰時海軍轟擊條約13條,海戰時中立國之權利義務條約33條,禁止由氣球上放擲炮彈及炸裂品聲明文件10則。各條約的正本存於荷蘭外部,各國合適權至海牙簽押的期限為1908年6月30日。

10月19日。清廷命各省籌設谘議局。由各屬合格紳民公舉賢能,作為該局議員,凡地方選舉事宜,議員共同集議,由本省大吏裁奪施行。將來資政院選舉議員,可由該局公推遞補,並命預籌各府、州、縣議事會。

清廷令內外大臣薦舉人才。諭令在京大學士以下,副都禦史以上;在外總督以下,臬司以上各官,訪求人才,不論有無官職,每署每省薦舉多至五人少至一人,限六個月具奏,由吏部奏派大臣察驗,引見錄用。

孫中山為防城起義事致函日人宮崎寅藏,請接濟軍餉軍械。函稱,廣西革命軍近日攻破防城縣,隊伍發展到數千人,極得民心,現正揮師北上,以攻取南寧。若廣東、長江等方麵響應,大有可為。現時最急需者為軍餉、軍械,且欽州海麵已是革命黨控製地區,運輸軍械較前容易。故專此托付宮崎寅藏接濟革命軍餉軍械。

10月22日。清廷諭令各省設立調查局,各部院設立統計處。隨時將調查各件彙報給憲政編查館。統計一項,由各部院先總其成,設立統計處,按所定表式詳細填報,按期谘報,以備刊行統計年鑒。

10月25日。清廷命運六十萬石米濟日災民。以外務部奏日本水災乞米,遂諭令江南皖贛共運米30萬石,鄂湘兩省共運米30萬石,妥速辦理。

10月26日。清廷派兩艘軍艦巡視南洋。考察商務大臣楊士琦乘“海圻”、“海容”軍艦自上海赴南洋考察,曆經菲律賓、西貢、曼穀、爪哇、馬來亞等地。考察商務,宣慰華僑。

清廷創辦《政治官報》。為適應預備立憲,清廷從禦史趙炳麟所奏,參照東西各國官報體例,設立官報,將朝廷立法行政公諸國人,使全國紳民明悉國政,為預備立憲之基礎。本年8月13日憲政編查館奏請,開辟原已奏準的《政治官報》,分類選錄刊載除軍機、外交秘密外,凡立法、行政之上諭,官員奏折及谘牘、電奏,各項章程,條約合同,統計調查報表,駐華領事報告,東西各國緊要新聞等等。為求快速精確,采取日報形式,以期“歸納眾流,啟發群治”。為此,該館增設官報局一所,以軍機處章京華世奎為局長,候補知府傅範初為印刷科科員,綜理編譯、校對、印刷、發行事宜。該刊將10月7日至24日加以補刊。《政治官報》設館於北京王府井大街,於1911年8月停刊,共出1370期。

10月27日。直隸雞澤、平鄉兩縣商農抗捐罷市。反對統捐,農民趕走局員。

10月30日。正太鐵路竣工。自清政府議定修築盧漢鐵路之後,山西巡撫胡聘之鑒於省內煤鐵蘊藏豐富,於1896年請準開辦太原至正定支路(實東起今石家莊)與盧漢鐵路相接。經山西商務局向俄道勝銀行借款興修,請法國工程師勘路。1898年,山西商務局與道勝銀行簽訂借款合同,借款2500萬法郎,不久因義和團運動而停頓。1902年由鐵路總公司負責人盛宣懷與道勝銀行訂借款、行車合同。1904年道勝銀行將正太借款合同讓給法國銀公司,債權亦歸法國。正太鐵路因通過崎嶇山路,工程艱難,改用窄軌。測量始於1903年秋,1905年底完成。1904年5月正太鐵路開始施工,至本年10月全路完成,共用三年零四個月,全長250公裏,設36個車站,山西境內設23個車站。郵傳部派鐵路提調梁士詒驗收。

本月。浙江海寧縣爆發大規模的抗租暴動。地主無理地要求農民所種的已被鐵路局征購去的田地仍舊交租,激起農民反抗,聚眾上萬,分兩路攻打城鎮,攻入硤石鎮,進而圍海寧城,崇德縣農民也加入。清政府派軍鎮壓,捕殺領頭人施福生。此役被稱為“煙管頭造反”。

《晉陽公報》在太原創辦 。由同盟會山西支部創辦,為山西第一家民辦報紙,由武纘緒、仇元疇主辦,劉綿訓為經理,王用賓任總編輯。山西同盟會從此以晉陽公報館為總機關,聯絡革命人士,進行活動。

王鍾聲、任天知在上海組建春陽社。首演《黑奴籲天錄》,並以油畫、美術布置舞台,開中國舞台布景之先例,並演出《秋瑾》、《徐錫麟》、《官場現形記》等劇。1905,年因內部矛盾解散。這是國內第一個職業化的新劇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