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國運記事(12)(3 / 3)

同盟會謀劃在四川江安、瀘州起義事敗。1906年秋,孫中山派黃複生、謝奉琦、熊克武等回四川吸收黨員,促進革命運動,四川革命思潮高漲。1907年夏,熊克武、曹叔實、黃宗幹等到成都,與楊兆蓉、龍光等30餘人聚於草堂寺密議起義,決定分頭進行。四川同盟會會員佘英等原約定端午節那天在瀘州起義,後改為11月6日江安、瀘州同時起義。佘英與駐江安監務巡防軍哨官文鏡泉、劉安邦等約定,6日晚城內火起,即率眾入城內號稱救火,占據江安再宣布起義。但因有人告密,江安城早有準備,劉安邦率軍到城外,被統領率隊所阻,劉安邦潛逃,江安起義失敗。瀘州革命黨人聞知江安事敗,各路首領都主張立即起義,佘英認為外援已失,清兵已有所準備,起義隻能自取失敗。後楊兆蓉前往敘府,見同誌謝奉琦、劉永年,將敘、瀘情況密電成都革命黨人,隨即與劉永年返瀘州,準備待成都起義,再與佘英相機舉事響應。

廣東地方自治研究社成立。該社由梁慶桂倡議,聯合許秉璋、楊晟、莫鴻秋等人發起組織,於本日在文園召開成立大會,與會者90餘人,梁慶桂作報告,宣讀章程草案。10日,召開第二次會議,投票選舉梁慶桂為社長,易學清、楊晟、許秉璋、盧乃潼為副社長。17日召開第三次會議,議定該會職員和《廣東地方自治研究錄》的編輯凡例,確定莫鴻秋、杜之(木大)、黎慶恩、曹受坤為編輯,盧乃潼、張樹柑為總編輯。12月,該社通過社章。該社以忠君愛國為首務,以研考憲法為宗旨,經常派人到各地演說自治原理,將章程分寄各城鄉。1911年武昌起義後,研究社解散。

11月7日。陸軍部奏定考驗陸軍軍隊章程。計總則15條,編製4條,細則4條,辦法26條。本日,清廷允準。

11月10日。清外務部照會法公使巴思德,請飭越南官員驅逐在越孫中山“黨羽”。

11月13日。吏部命各省製定褒獎章程。對在中國工作滿三年且成效突出的洋務人員進行獎勵。

上海集成儲蓄公司成立 。總資本一億美元。

湖廣總督趙爾巽電請外務部力阻日人在漢口租界外購地。日本人在租界地外私買地段,擬增修馬路,有損中國主權,趙爾巽乃電告外務部力阻。

四川成都革命黨人謀起義,事泄流產。初計劃在成都起義,敘、瀘、永響應。9月8日,革命黨人在寶和店開會,謝持提議應分清職責,軍事由餘切、龍光、王資軍主持,從弁目隊中挑選精者相助;各校學生由廖澤寬、張培爵負責,從學生中選數人輔助。眾人表示讚同。江安、瀘州起義失敗後,遂計劃在成都內聯新軍弁目,外招會黨,定於11月8日發難。隨後改為14日欲借西太後壽辰,盡殲城內諸吏。預備火藥置於四門,城內候炸聲,城外視火焰,同時起義。新軍有東校場、鳳凰山各部,由黃成璋、薑友三等指揮,舊軍有巡防軍及督署衛隊,由黎靖瀛指揮,餘切招會黨4000人於6日齊集小天竺、安順橋、茶店子,相約聞警即發。但是清兵在當晚突然戒嚴,革命黨無從下手,加之籌備不充分,起義流產,革命黨人六人被捕。

11月14日。墨西哥在漢口設立領事館。

台灣北埔反日起義。蔡清琳領導的台灣北埔起義爆發,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起義軍豎起“複中興總裁”旗號,聯合高山族同胞,攻入北埔警察支廳和四個警察分遣所,殺死支廳長等日本官吏、警察50餘人,遂向新竹進軍,途中與大隊日軍遭遇,起義軍被日軍殘酷鎮壓。蔡清琳被害,9人被處絞刑,97人被判無期或有期徒刑。

11月15日。興東道荒務局左右兩哨隊勇發生兵變。叛逃31人,打死哨官、哨長、通事和借宿俄人共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