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皇帝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
劉穆之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賓客輻輳,求訴百端,內外諮稟,盈階滿室;目覽辭訟,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悉皆贍舉。又喜賓客,言談賞笑,彌日無倦。裁有閑暇,手自寫書,尋覽校定。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輒為十人饌,未嚐獨餐。嚐白裕曰:“穆之家本貧賤,贍生多闕。自叨忝以來,雖每存約損,而朝夕所須,微為過豐。自此外,一毫不以負公。”中軍谘議參軍張劭言於裕曰:“人生危脆,必當遠慮。穆之若邂逅不幸,誰可代之?尊業如此。苟有不諱,處分雲何?”裕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
從上麵引文的描述可以看出來,劉穆之非常有才幹,比有才幹更難能可貴的是工作態度,兵仔工作狂,老板很喜歡。
那麼比工作積極更寶貴更有價值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效忠。
在政治陣營分野之際,最可貴的不是有才幹有本事,也不是以極大熱情投身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而是表明政治態度。在官場上,表態是最有價值的,也是部下和老板交換的硬通貨。
為什麼我們看到有的人沒什麼才幹,也沒什麼工作熱情,卻屢屢遭到慘烈的提拔?那可能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候表明了政治態度,後來的一切正是對表態正確的回報。所以遇到這種情形,大夥兒不要急於表示憤慨,忠誠大於貢獻,這也是硬道理。
劉穆之是最早向劉裕描繪政治遠景的人。平定桓玄後,劉裕最合適的位子應該是錄尚書事(中央書記處書記)兼領揚州刺史(泛首都地區軍政一把手),劉裕把這個位置謙讓給了王導的孫子王謐。王謐是標準的紅三代,王謐於義熙三年死了,按次序也輪到劉裕了。
劉裕的競爭者劉毅不樂見劉裕上台,劉裕本人或許覺得內掌中樞不如先外掌軍機,於是他力推謝混,謝混是謝安的孫子,他是紅幾代也不表了。
有實力沒資質的,就會找有資質沒實力的,這也是今天流行的互補。
劉穆之擔心劉裕一時謙虛耽誤正事,就用宏偉的願景激勵他:
“昔晉朝失政,非複一日,加以桓玄篡奪,天命已移。”
——第一,劉穆之消解劉裕的心理壓力,在忠是硬道理的時代,一定要為篡黨奪權者消毒,晉朝是死在桓玄哥哥手上,髒手的是他,曆史上背罵名的也是他,他是個優秀的墊背誌願者。
“公興複皇祚,勳高萬古。既有大功,便有大位。位大勳高,非可持久。公今日形勢,豈得居謙自弱,遂為守藩之將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