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慕容垂叛燕(1 / 1)

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吳王垂自襄邑還鄴,威名益振,太傅評愈忌之。垂奏:“所募將士忘身立效,將軍孫蓋等椎鋒陷陳,應蒙殊賞。”評皆抑而不行。垂數以為言,與評廷爭,怨隙愈深。太後可足渾氏素惡垂,毀其戰功,與評密謀誅之。

桓溫伐燕,先俘寧東將軍慕容忠,後敗樂安王慕容臧,前燕太傅慕容評(前燕創始人慕容廆幼子,、恪、垂等的叔叔)有點吃不消,商議著要北撤。如果沒有慕容垂主動請纓,也許桓溫就如願地“小戰而屈人之兵”。

慕容垂代慕容臧指揮南線戰事,局麵遂改,加上秦苻堅增援,加上桓溫時間一久糧食就出問題,慕容垂遂以鐵錘之勢重擊桓溫,讓老桓灰頭土臉,也讓老桓心境大變。

慕容垂(326—396),是慕容皝第五子,是慕容、慕容恪的兄弟,慕容垂“少岐嶷有器度”,老爹很喜歡他,並給他起了個十分霸氣的名字:慕容霸。皇太子、王世子都是神經衰弱型的,隻要老爹對哪個兄弟一寵愛,心裏就起毛、就犯嘀咕,所以慕容對小弟慕容霸且嫉且防。

及慕容即位,大權在握,多年的酸水終於不用在肚子繼續儲藏。現在流行年份酒,但多數不靠譜,帝王家盛產年份酸水,多年發酵絕不摻假,一朝傾瀉勢不可當。慕容霸小時候騎馬摔掉了門牙,慕容對群臣們說:“春秋時代晉成公有個相國,名叫郤(quē),就是個豁唇子,但是很賢很有本事,和我家五弟一樣。我看五弟就叫‘缺’吧。”

心裏話,老爸死了,不能讓你小子再稱“霸”了。

自此以後一直到創建後燕做皇帝之前,慕容霸一直叫慕容,做了皇帝當家做主,這才把右邊的“夬”去掉,改叫慕容垂。

要說兄弟之間這點心結,待君臣名分確定以後應該可以化解,哥哥欺負一下弟弟也是正常的,長大以後這都是可以笑談的回憶,問題是兄弟易親近妯娌難調和。慕容垂娶的是鮮卑段氏的閨女,門第高貴,不知為什麼慕容卻娶了可足渾氏的閨女,門第就差點。但是生得好不如嫁得好,可足渾氏嫁的是大燕的皇帝就是皇後,段氏女嫁的是吳王就是王妃,終究矮了一頭,“段氏才高性烈,自以貴姓,不尊事可足渾後,可足渾氏銜之”。兄弟本來就有心結,妯娌倆心態都擺不正,於是把有限的門第矛盾帶到無限的宮廷鬥爭中去,家務事就成了影響國家興亡的大事。

可足渾皇後很能幹,愛權也會用權,有人告發段氏誣蠱,這種告發一般都踩著時間點,慕容想把此案辦成大案要案,把缺少門牙的五弟一鍋端掉,但是段氏在看守所什麼也不說,最後死在嚴刑之下,慕容垂也被外放。

為自己生了兩個兒子的妻子就這麼“被誣蠱死”,慕容垂不可能不銜恨於心,他繼娶段氏的妹妹,結果被可足渾皇後廢黜。可足渾皇後把自己的妹妹強行嫁給了慕容垂,慕容垂不喜,結果讓嫂子兼大姨子“素惡垂”。

慕容既已想通過拷問段氏株連慕容垂,回頭又讓慕容垂強娶可足渾皇後的妹妹,這個轉折跨度太大了!也許古人重血親、淡姻親,大概覺得我弄死你一個老婆不算什麼事兒,給你換一個就算和好?這事兒已經出了我們的理解範圍。慕容恪晚年一直在、垂兄弟之間,在垂、叔侄之間調和關係,但裂縫終究不能彌合。

慕容垂在關鍵時刻,主動請纓擊敗了桓溫。他回來為自己的部曲爭功爭待遇,主政的慕容評嫉妒加忌諱,刁難慕容垂,可足渾氏以太後身份預政,她本來就特討厭慕容垂,一看慕容垂恃功跋扈(在他們眼裏一定是這樣),於是決定粉碎這個反革命集團。

慕容恪的兒子慕容楷等知道了這個陰謀,建議慕容垂先發製人。慕容垂不肯:“骨肉相殘而首亂於國,吾有死而已,不忍為也。”他決定采取當年慕容翰的路線圖:“必不可彌縫,吾寧避之於外,餘非所議。”走路而不火拚,這在慕容家也算是一個優良傳統。

在慕容垂策劃出逃的時候,小兒子慕容麟告密。慕容垂帶著兒子慕容令、慕容寶以及侄兒慕容楷最後投奔秦王苻堅。

慕容評逼走慕容垂,按下了前燕覆亡的按鈕。世俗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的說法在當時並不好使,因為天下喪亂久矣,誰都不得人心,人民群眾正在離亂逃亡,除了被擄掠奴役,就是龜縮在一些塢堡之中,從行政化的國民退回到了原始部落狀態。這時候決定天下歸屬的是赤裸裸的武力,也就是有戰鬥力的軍事集團,而且必須是剽悍的、輕型化的。過於龐大的軍隊一來太耗糧草,二來無法組織訓練,更沒法約束管理,既是烏合之眾,那就越大越糟亂。

慕容垂十三歲就帶兵衝鋒陷陣,有一幫兄弟能同生死。當時有戰鬥力的部隊都是私營的,國有的不好使,當時不論南北抑或漢胡,年輕壯丁隻有加入這樣的私人軍隊中,才有飯吃,才有命活,持有或能短時間訓練培養出一支剽悍部隊的將領,是左右國家和氏族命運的核心資源。

燕雖大而無治,秦雖小而有治,慕容垂就成了左右局勢的關鍵砝碼,燕減掉他則輕,秦加上他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