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枋頭大敗(1 / 2)

海西公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春,三月,大司馬溫請與徐、兗二州刺史郗愔(yīn)、江州刺史桓衝、豫州刺史袁真等伐燕。

郗愔是郗鑒的兒子,郗鑒和王敦、蘇峻、溫嶠、陶侃等是同時代人,與王導、卞壼同受明帝遺詔輔佐少主。郗鑒出身寒微,因平祖約、蘇峻的軍功晉升太尉,逐步躋身士族。郗鑒與琅邪王家聯姻,將女兒嫁給王羲之。王羲之和他的小舅子郗愔都是很牛的書法家。

上回說到,南遷之北人,豪華團在建康及浙江,經濟團“僑徐、兗、青三州”,也就是江淮之間,諸僑州治所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也稱北府。自古守江必守淮,這一帶是南北間的戰略要衝,東晉時期,防禦北方拱衛建康的軍隊都會將司令部設在這裏,把北府理解為東晉的軍事首都也未嚐不可。另一個重鎮就是中遊之武昌。

當時,郗愔駐紮在北府,桓溫常說“京口酒可飲,兵可用”。所以一直想把郗愔排擠開。

今天的鎮江有什麼好酒?這倒要請教帖中的朋友,不過鎮江“醋可食”確是不假。天下好醋在山西,鎮江醋名列三甲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至於京口“兵好用”,那是因這裏聚居著南遷的“中產階級”,北人南遷,除了不願意走的和走不了的,高層次的選擇環境好遠離前線的浙江會稽,其餘的隻能僑居在江淮之間原住民比較少(戰事頻仍之故)的地方,一邊保衛皇上和士族,一邊做著回家的夢,在這裏招募的軍人有愛國熱情,有犧牲精神,所以說“兵好用”。

桓溫邀請郗愔、桓衝、袁真等北上伐燕,郗愔興致很高,馬上回箋說“共獎王室”。郗愔的兒子郗超在桓溫這裏做參軍,先看到老爹的回箋,閱後撕了個粉碎,於是模仿老爹的筆跡又寫了一箋說:“我老了,不中用了,徐、兗二州的刺史是不是辛苦溫兄代理一下?拜托安排我到山明水秀的會稽幹兩年吧。”

看來郗超的書法也是很高明的,更高明的是他揣摩透了桓溫的心思,桓溫得箋大喜,哪找這麼可心的同僚。

桓溫帥五萬大軍開始他的第三次北伐。

自三國以來,不論北攻南或南攻北,最關鍵的一條是軍需保障。北往南攻缺船,南往北攻沒馬,相較而言,南攻北更難一些。

桓溫要解決軍需,一是船運保障,二是因敵為資,前兩次北伐都是因為這個問題半途而廢。當然還有一個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不能光靠後方船運補給,也不能指望搶奪北人的儲備,這個太不靠譜了,而是要想法在洛陽一帶堅持下來,就地取食。桓溫意識到這一點,一直呼籲朝廷遷都回洛陽,經營河洛,再加上江東的力量,這樣或許可以完成恢複大業。散騎常侍領著作郎孫綽幹脆將了桓溫一軍:他上疏說:“臣之愚計,以為且宜遣將帥有威名、資實者(除了你桓溫還能有誰?)先鎮洛陽,掃平梁、許,清壹河南。運漕之路既通,開墾之積已豐,豺狼遠竄,中夏小康,然後可徐議遷徙耳。”行!拜托你先把河南弄太平了,保證漕運暢通,各方麵條件具備了,咱再研究遷都,要不的話,中央機關這麼多人回去吃什麼?還要承受北方不時的軍事威脅,“奈何舍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大夥兒守在長江南岸,多踏實啊!

桓溫第三次和前兩次一樣,剛開始挺順利,打著打著便成強弩之末之勢。郗超建議說,咱們要麼集中兵力,直撲敵巢鄴城,進行戰略決戰,要麼就“頓兵河濟”,保護好漕運通道,鞏固好前沿陣地,等到糧食大大的,來年再作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