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穆皇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
二月,乙醜,桓溫統步騎四萬發江陵。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兵自淅川趣武關,命司馬勳出子午道以伐秦。
……
三輔郡縣皆來降,溫撫諭居民,使安堵複業。民爭持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觀之,耆老有垂泣者,曰:“不圖今日複睹官軍!”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稱皇帝,有這個先進典型和光輝榜樣碼在這兒,這就形成一種規則,到後來就變成你要稱皇帝就得統一中國,所以司馬光講“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統一是一姓皇帝最重要的合法性資源,即使他們被普遍認同了,比如東晉朝廷,雖然是所謂正統,但九州長期分裂,皇帝的權威性就會遭到挑戰。晉室先讓天下統一後讓天下分裂,神州陸沉不僅是他們情感上的瘡疤也是法統意義上的瘡疤。
習慣形成的觀念和法律,這個是可以有的也可以踐行的,是可以下載也可以安裝運行的;一個國家的國民沒有憲法精神所指的習慣,他們的憲法就隻能是可以下載但不能安裝運行的。
在東晉時代,我們發現要求統一在朝廷並不占主流的地位,蔡謨、王羲之都寫文章反對過北伐,從祖逖擊楫中流到桓溫金城撫柳,在大後方都不獲支持,甚至頗多掣肘,為什麼呢?
因為士族的保守自私,統一如果不能為他們帶來利益,反而會帶來損害,他們為什麼會支持統一戰爭呢?如果統一隻是一個正確的觀念,而戰爭要損害實際的利益,他們投反對票很正常。蔡謨、王羲之的觀點在當時被認為很中肯:一、南北的實力差距是明顯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口,南北人口比例懸殊,胡羯雖然人口少,但是他們統率或驅使的漢族人口遠多於南方,當時的戰爭好多都是把劫掠人口作為直接目標,所以南方發動北伐經常是廟算不勝;二、他們堅定地認為,朝廷的控製力始終是個問題,北伐會培養軍事強人,內部的穩定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北伐再正確再華麗也得打住。有產階級的存在,會強化國家社會的保守氣氛,在窮國挑起戰爭容易,在富國較難;在戰爭中,窮人的戰鬥意誌較強,富裕的人意誌薄弱。
桓溫排擠掉殷浩,主導朝政,起碼是主導了東晉的對外工作,所以他一貫主張的北伐政策得以實施,另外他運氣也不錯,石虎、冉閔相繼敗亡後,慕容(鮮卑)、苻(氐)以及降而複叛姚(羌)都一時難以控製石虎的地盤,中原成了戰略走廊。
桓溫第一次北伐和苻氐軍團交兵,他先攻入關中,軍至灞上,幾近長安,周邊的老百姓“豬啊羊啊送到哪裏去,送給咱親人解放軍”,北方老百姓爭著拿酒肉欲犒勞桓溫大軍,男男女女夾道歡迎,耆老有垂泣者:“不圖今日複睹官軍!”——不過,北方的人民群眾對於統一到底多給力,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對於桓溫來說,長安已經是策馬可及,長安、洛陽兩大古都本身,也都是正統與合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桓溫就和望見克裏姆林宮尖塔的德國兵一樣,已經摸到勝利的邊了,最終還是撤退了。有人說桓溫過於持重,進兵遲疑,以致供給不濟,不得不退出關中,這個說法沒錯,兵貴神速,慢了沒有熱豆腐吃,但是總體來說南方的後勤投送能力是個大問題。南軍離開舟楫供給,就隻能就地解決糧草,桓溫整個春天都指望著關中的小麥,不過對手根本不給你指望,“秦人悉芟麥,清野以待之”,就是連搶麥子的機會都不給你,老子幹脆把麥苗都割了,以饑荒對饑荒,看誰能笑“熬”江湖。結果還是桓溫熬不住,撤了回來。“是歲,秦大饑,米一升直布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