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咄咄怪事(1 / 2)

孝宗穆皇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

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連年北伐,師徒屢敗,糧械都盡。征西將軍桓溫因朝野之怨,上疏數浩之罪,請廢之。朝廷不得已,免浩為庶人,徙東陽之信安。自此內外大權一歸於溫矣。

浩少與溫齊名,而心競不相下,溫常輕之。浩既廢黜,雖愁怨,不形辭色,常書空作“咄咄怪事”字。久之,溫謂掾郗超曰:“浩有德有言,向為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將以浩為尚書令,以書告之。浩欣然許焉,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十數,竟達空函。溫大怒,由是遂絕,卒於徙所。以前會稽內史王述為揚州刺史。

石氏崩滅,北方大亂,對於江東晉室來說,肯定是一個機會,用時髦的詞叫“窗口”。

有機會不一定能成功,有窗口不一定能發射,但機會和窗口絕對是有價值的,不能浪費。

臣強主弱,枝壯幹弱,在這種局麵下,皇室和朝廷要保持穩定,最好的辦法也隻有玩平衡。桓溫太強了,本來就有氣場,滅蜀以後,氣場更加強大,按道理北方動亂,派桓溫北伐渾水摸魚趁亂逮兔子,也許正是所謂“王師北定中原日”也。但是,皇帝雖然小(才十來歲),但不等於身邊沒明白人,大家一看這形勢,桓溫同學再這麼發展下去,和朝廷更有離心離德的資本了。所以疑人不用,要壟斷就壟斷機會,讓丫沒窗口,看他怎出頭!

朝廷決定扶持殷浩和桓溫抗衡,就像今天國家扶持國有企業和民營經濟競爭一樣,封殺窗口是最有效的辦法。朝廷明令桓溫按兵不動,委任殷浩全權負責對北作戰,這後麵的主要推手是皇帝的外公褚裒。

站在褚外公的角度看,這麼做是沒有錯的,不能再培養王敦、蘇峻這樣的野心家,內部穩定這是第一位的,至於能不能恢複中原,那咱再慢慢研究。讓桓溫去贏麵大點,但那多半是姓桓的贏,不是姓司馬的贏,這就和當年滅蜀一樣,是姓司馬的贏,不是姓曹的贏。至於殷浩,在朝中大佬的心目中,也許不如桓溫取勝奪金的可能性大,但首先一條,殷浩政治上可靠,何況殷浩這些年來名聲也不小,氣場也不弱,贏麵也不小,奪標呼聲也挺大,褚裒代表組織和殷浩談話:“我看好你哦!”

殷浩字深源,他爹叫殷羨,“在郡貪鄙”,我們前麵說起過他,但是當時掌權的庾冰、庾翼兄弟還是看在他兒子殷浩的麵子,沒有嚴肅查辦他。殷浩和他叔父殷融俱好《老》《易》,成天價高談闊論,殷浩口才好,善演講,比他叔叔牛得不是一點,殷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有人在頂帖的時候問殷浩:“將蒞官而夢棺,將得財而夢糞,何也?”殷浩回答:“官本臭腐,故將得官而夢屍;錢本糞土,故將得錢而夢穢。”時人以為名言。罵做官的,罵有錢的,什麼時候都能得到喝彩,這一條百試不爽。

高談老莊,強調無為,把避世的旗幟高高懸起,其實是口頭講無為,實際是想無所不為。魏晉時期都玩這個調調,進入核心圈子裏的不能那麼急猴猴似的,得拿捏著等待窗口,火箭碼在那兒,愣說自己是紮根基層的大樹,鬼他母親才信。

現在的政治人物拉選票,那時的政治人物養名望,殷浩在這方麵是最有成效的一位。殷浩“屏居墓所(迎合以“孝”治天下的時代主旋律),幾將十年”,勾兌酒放這麼些年頭也成佳釀了,宅男越宅名聲越大,官場上講究的是花花轎子人抬人,於是有人把殷浩比作當世的管仲、諸葛亮,最給力的廣告語是“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這就基本上等於把他當人民的大救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