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謝尚得璽(1 / 1)

孝宗穆皇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

謝尚自枋頭迎傳國璽至建康,百僚畢賀。

石氏崩潰,獲利最大的是鮮卑慕容氏。石氏治下州郡,大部分降燕。

石虎還有一個兒子汝陰王石琨,病急亂投醫,居然帶著妻妾投奔晉室,當時也沒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不懂統戰政策,石琨一家被斬於建康鬧市,石氏遂絕。

姚襄聽老爹的話,帶著兄弟部屬歸晉,一下子就送來五個弟弟為人質。他們兄弟有四十多個,好像質押少了也不合適。

朝廷命姚襄屯於淮河以北的譙城,當時節製前線的是安西將軍謝尚,姚襄單騎渡淮到壽春拜謁謝尚,謝尚聽說姚襄哥哥來了,“命去仗衛,幅巾待之,歡若平生”。

江東人士打仗不厲害,但神侃海聊吹散牛絕對是天下一流,若按古往今來評估,大概隻有北京的哥能有一拚,好在姚襄也很博學,也善談論,謝尚和姚襄這就聊上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到王謝的謝,就得從謝尚說起。謝尚他爹叫謝鯤,我們以前提到過他。謝鯤做過王敦的長史,等於是王辦主任,王敦肇亂,謝鯤是參與策劃的,攻下石頭後,王敦殺戴淵、周,謝鯤勸阻無效,於是就開始和王敦拉開距離。王敦被平,謝鯤因為“推理安常,時進正言”,沒有受到牽連,那時的政策也寬鬆,路線鬥爭抓得不緊,朝廷也沒有搞清查運動,也沒有清理黑幫分子,所以謝鯤盡管是王敦團隊的重要成員,卻也無事。謝鯤算是謝氏家族奠基人,他年輕時也隻是跟著王敦這檔的大腕混,就同馮小剛似的,剛開始也是邊緣人物,後來才逐步混上來。

到了兒子謝尚,就可以出任方鎮。若論晉室政治代際,王、庾算一代,接下來桓、謝又是一代,桓溫的父親桓彝,謝尚的父親謝鯤,在上一代都不能算主角,但給兒子們打了個好基礎。所以各位看帖的兄弟,如果自己沒有好爸爸,就要給兒子打造個好爸爸。

東晉是君弱臣強,但是如果像漢、魏末期那樣,由一姓權臣把持朝廷,情況也大大的不妙,也不會延續那麼長時間。東晉政局始終隱然有兩派,就像有兩黨一樣,在很多事情上不能達成一致,但也讓掌權的不能恣意妄為,多多少少有了些相互製約。

本來朝廷是培養殷浩作為一黨節製桓溫的,但殷浩哥哥太過草包,時勢造英雄,一造兩造,就把謝尚、謝安兄弟造出來了。對比當下我們就很清楚了,既有體製會一代一代地推舉他們認為優秀的人。

慕容幹掉冉閔,命慕容評南下攻鄴,冉魏的大臣蔣幹帶著太子冉智拒守鄴城,城外已經悉降於燕。當時北方大旱,加上兵災不斷,鄴中大饑,“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蔣幹派人求救於謝尚。

蔣幹當時手裏有個勾人的寶貝,這就是“傳國玉璽”。謝尚的部下戴施帶著幾百人幫助守城,他忽悠蔣幹說:“你先把玉璽給我,我飛速報告天子。天子知道玉璽在我這裏,就會相信你的忠誠,肯定會多發兵糧救你。”

戴施拿走玉璽,如黃鶴一去。蔣幹沒轍,也隻好棄城逃命。慕容評攻下鄴城,冉閔的老婆孩子及一些文臣皆被俘虜。後來慕容評也高調聲稱得到了傳國玉璽,說是冉閔的老婆董氏獻出來的,燕國還給董氏一個封號,名曰“奉璽君”,再賜冉閔的兒子冉智為海賓侯。看來鮮卑人還會統戰政策,也會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謝尚和姚襄並未和燕軍接火,後趙的豫州牧張遇投降朝廷,謝尚不能接納,也可能沒法接納。張遇先降後反,苻健這時也派丞相苻雄略地關東,張遇和苻雄打成一片。謝尚和姚襄相談甚歡之餘,馬上就得麵對共同的挑戰,結果是謝、姚兵團讓張遇打得稀裏嘩啦,末了苻雄、張遇拆遷了五萬餘戶勝利返回關中。占地盤優先,占不住地盤就搶人口。

謝尚吃了敗仗,但是把傳國玉璽弄回來了。玉璽這個玩意兒,傳得時間越長它就越傳奇,在民智未開之時,這個東西就是政權合法性的象征,它代表天命,是老天爺派到人間的信物,沒這個東東,天子多多少少有些不那麼理直氣壯。東晉南渡,已曆三代,雖然合法性沒受到嚴重挑戰,但是爺幾個也一直被稱為“白板皇帝”,所以有了傳國玉璽,皇上晚上抱著它睡覺就踏實多了,興許還能在夢裏和老天爺來個對話節目。

至此,天下格局重新劃分,北方是鮮卑慕容燕國,關中是苻秦,南方仍然是司馬晉國。

燕群僚共上尊號於慕容,慕容也不客氣,即皇帝位,置百官,有模有樣。有意思的是,慕容也大肆宣傳得到了傳國玉璽,一場關於傳國玉璽到底在哪裏的輿論宣傳戰在燕晉之間展開。慕容以封奕為太尉,這位哥哥說過一句話:“民厭荼毒,鹹思有道。”這應該是當時的主旋律,這個主旋律今天也是不過時的,坐天下在有沒有道,不在有沒有玉璽。

當時晉國的使者正好到了燕國,估計是頒發什麼詔書去了,慕容很有幽默感地對晉使說:“你回吧,回去對你家天子說,人民群眾擁護我,我也是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