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再說庾亮和王導(2 / 2)

郗鑒拒絕了庾亮的合作請求。從公講,郗鑒不想再發生內鬥;從私講,郗鑒和王家關係不錯,《世說新語》裏有郗公到王家相女婿的故事,“東床坦腹王右軍”的典故就出在這裏。

後來庾亮又大聲主張“開複中原”,北伐固其誌也,但有時主戰或主和往往又和內政密切相關。庾亮不排除有寒磣王導的用意,你們這幫朝中大佬,難道不知道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嗎?

不知當時是什麼情況,在南宋以後,凡喪失國土不思振作恢複者,都是最大的政治錯誤。

凡讀曆史,常有這樣的情況,看到古人不做應該做的事就替他們著急,替有見識的古人抱不平。即在今天,也是一樣,但是一旦真的置身其中,可能就沒有那麼簡單了。首先,對錯認定永遠搞不過利弊取舍;其次,即使正確的事情如果要件不具備做不下去,或者做法有問題,隨時可以變成災難。曆史上這樣的公案太多了,越往後代,當初沒有做的那些改革、主張到底是對是錯,已經沒有實踐這個標準衡量了。當時的各種條件、環境甚至氣氛都沒法還原了,所以就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年,我們已經開始看到各種各樣的、各取所需的紀念和反思。

從公元316年元帝登基起到公元339年王導去世,自元帝、明帝,從劉隗、刁協到庾亮、卞壼等都似乎在前赴後繼地和王導鬥爭,這種鬥爭不是刺刀見紅的,王導的性格和政治手腕都讓這種鬥爭控製在不了了之的狀態,反正有一部分人一定是這樣評價的:凡是王導意見占主導地位,就相對安定;凡是反對他的意見占主導地位,就會有武裝叛亂。

如果說晉室一定會完蛋,它已經病入膏肓,那麼是王導這樣讓它慢慢安樂死更好,還是庾亮這樣讓它差點死在手術台上更好?如果庾亮等的主張得以徹底實現,晉帝國是不是真有雄起的那一天?我們或者不用等到大唐(且以唐為標準)崛起的那一天。

對於一個死去的人來說,怎麼治才更好已經很難討論清楚了,聯想到當下,就目前的政治體製改革來說,有沒有必要改還存在爭議,就是說這個人有沒有病還存在爭議,怎麼開藥方,吃什麼藥就更是七嘴八舌無定論了。

不管怎麼爭議,庾亮這種從肉體上鏟除政見不同者的做法是必須譴責的,即使在當時他也沒有必要這樣做,如果他在今天的話就更不可以了。國家方向確定下來,具體的政策,各種利益的博弈最好是放在議院裏爭議,吵猶不及打架也可以,議員打架,老百姓肯定安逸,國家亦可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