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宗成皇帝鹹康四年(公元338年)
乙未,以司徒導為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郗鑒為太尉,庾亮為司空。六月,以導為丞相,罷司徒官以並丞相府。導性寬厚,委任諸將趙胤、賈寧等,多不奉法,大臣患之。庾亮與郗鑒箋曰:“主上自八九歲以及成人,入則在宮人之手,出則唯武官、小人,讀書無從受音句,顧問未嚐遇君子。秦政欲愚其黔首,天下猶知不可,況欲愚其主哉!人主春秋既盛,宜複子明辟。不稽首歸政,甫居師傅之尊,多養無賴之士;公與下官並荷托付之重,大奸不掃,何以見先帝於地下乎!”欲共起兵廢導,鑒不聽。
關於晉室的政局,史書的報道量比較大,也比較細。
公元338年,皇帝司馬衍十七歲了,蘇峻之亂過去也十年了,我們翻了幾頁書,十年光景一下子就過去。這時對晉室朝廷來說,內外環境都緩和了很多,慕容皝與石虎夾擊段遼,石虎翻臉攻擊慕容皝,對東晉似乎是戰略機會,但南邊一直沒有恢複的準備,不是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嘛,所以沒準備的晉室朝廷等於沒有這些機會,江東的君臣也早就無所謂了。
這一年,李壽顛覆了李期的成國,改國號為漢,變成了李漢政權。李壽的左右有的勸他承認建康,也有的勸他登基,最後李壽很公平地說,咱請神仙代理卜一卦吧。算卦的說,您可以做數年天子。算得真準!李壽君臣的對話很經典。讚成的說:“一日尚足,況數年乎!”反對的說:“數年天子,孰與百世諸侯?”李壽回答最精彩:“朝聞道,夕死可矣。”
李壽任命自己做皇帝。
這邊司馬衍任命王導做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並加任丞相。魏晉期間,丞相和司徒的工作內容差不多,但地位有不少差別,再弄個什麼加九賜,地位就直逼皇帝了。另外任命郗鑒為太尉,庾亮為司空。十七歲的皇帝這時還不能主導朝政,這種任命和安排,是朝廷政治勢力平衡的結果。
王導是士族代表、開國元老,平蘇峻後,王導阻止了遷都的動議,安撫政局,等於老革命再立新功勞,威望又達到了高峰。他的主要反對派,一個是卞壼,在蘇峻之亂中死了,另一個就是陶侃,也死了,最主要的是庾亮,但庾亮因為招致蘇峻之亂風頭氣勢都挫傷不少。
認資格的官場最後就是誰的命長誰有後勁,狹路相逢勇者勝,勇者相逢智者勝,智者相逢命長的勝。庾亮在外交內政諸多方麵與王導政見不合,且有誰主朝政的重大利益衝突,所以一直想辦掉王導。
郗鑒的身份,有學者稱之為“流民帥”,那些在動亂歲月組織流民的地方官、官宦子弟或平民,如荀晞、祖逖、蘇峻、祖約、劉遐等,皆可稱為流民帥,安元鼎(北京一家收容上訪群眾的保安公司)的老總在那個時代,也差不多能“帥”一下。郗鑒是郗慮的玄孫,當年曹操出任丞相,拉郗慮任禦史大夫,處理完伏後案髒手後,老郗就不見了。
王導為了培植自己的人脈關係,鞏固權力基礎,經常是良莠不分,所以搞得朝廷有些烏煙瘴氣,庾亮認為必須除掉王導,才能整肅政紀,扭轉頹風。但是他單獨的力量辦不了這事兒,他給郗鑒寫了一張便條,這樣關係重大的事情不能麵商,非要留字跡嗎?庾亮講得很生猛:“秦政欲愚其黔首,天下猶知不可,況欲愚其主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