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英雄末路一聲歎(1 / 2)

顯宗成皇帝鹹和七年(公元332年)

趙主勒大饗群臣,謂徐光曰:“朕可方自古何等主?”對曰:“陛下神武謀略過於漢高,後世無可比者。”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太過。朕若遇漢高祖,當北麵事之,與韓、彭比肩;若遇光武,當並驅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宜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效曹孟德、司馬仲達欺人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群臣皆頓首稱萬歲。

勒雖不學,好使諸生讀書而聽之,時以其意論古今得失,聞者莫不悅服。嚐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驚曰:“此法當失,何以遂得天下?”及聞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在他那個時代,他就是傑出的了,他就是羯人領袖——奴隸出身的趙國皇帝石勒。

帖友“天涯找家”說得不錯:“我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親自帶兵打仗,沒遇到對手,後來不親自上陣了,打仗的事交給了石虎,自己搞統籌規劃,玩政治,也是相當的熟練。張良遇到劉邦,就委身於他;張賓遇到石勒,也說:唯此胡人將軍可與成大功。石勒的種族好像並不大,人口並不多,滅國之後,看不到一點反彈,也沒有看到他的種族信息,也許是我讀的時候不仔細。用這麼小的種族基本統一北方,實在厲害。石勒自己也說:遇到劉邦,臣服;遇到劉秀,要比一下,看不起曹操司馬,欺負孤兒寡母。”——概括得很好,石勒的一生行狀都說到了,我隻能在這個基礎上細化一下。

石勒是羯族,他出生在俺們山西武鄉縣,武鄉因為武山和鄉水而得名,不是武術之鄉,也不是好武之鄉,武鄉位於太行山西麓,窮地方,和電影《老井》裏的風光大致一樣。武鄉在抗戰時曾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八路待過的地兒都不是什麼好地方,窮鄉僻壤,國軍進去絕對頭暈,鬼子進去絕對生活不適應。

從曆史文本上我們讀不出匈奴人和羯人的區別,甚至與其他民族也一樣,從上麵的引文就可以看出,他們的講話完全文縐縐的了。石勒的後趙有史官,《晉書·石勒載記》:“命記室佐明楷、程機撰《上黨國記》,中大夫傅彪、賈蒲、江軌撰《大將軍起居注》,參軍石泰、石同、石謙、孔隆撰《大單於誌》。自是朝會常以天子禮樂饗其群下,威儀冠冕從容可觀矣。”史官一般是由有文化修養的漢人承擔,寫作班子如果有羯人也是把政治關的,史官千篇一律的文字已經把原生態改變了,那種風味已經一去難求。

且不說是民族語言了,就是同為漢族的方言,經過方塊文字的過濾,就變成純潔的大一統文字了。雖然在中國的古書裏,特別是話本、小說保留了一些方言,但用方言寫作是現代的事情,我們回想一下,真正耐讀好讀,並能給我們留下印象的,往往是語言有特色、有地域文化韻味的作品。

最高層向所謂“先進文化”看齊,並不代表整個基層是這樣的。這和今天一樣,全世界精英世界的衣冠冕旒甚至日常器物都大致相同,風俗和文化的差異往往在最基層。

因為權力基礎在基層,所以高層人物不論是古之“漢化”還是今之“西化”,調回臉來的時候,都要強調民族自覺,曆史上有很多君王和大獨裁者被譽為民族英雄,即使他們曾經虐待過本族本國人民,但對外表現過強硬,人們也就往往寬宥了他不人道的罪惡。

就和武林高手不事聲張一樣,有水平的民族領袖在外族麵前都會表現出融合的親和的一麵,但絕對不能把這視之為其內心已消弭了民族畛(zhěn)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