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學術批評瑣談(2 / 3)

這種批評無論對於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都是有益的。從批評者的角度出發,由於個人學識、學養、功力有限,所看到的優點和缺點未必都正確。把自己的感受發表出來,聽聽作者和其他讀者對於這些感受的看法,對於批評者來說是提高認識的一種重要方法。而從被批評者的角度而言,通過對批評的答辯,可以澄清自己成果中不夠清楚的地方,闡明被誤解的觀點,從而使得自己有機會進一步改進原有的研究。因此一篇批評文章出來,不論它對所評學術成果持肯定或是否定的態度,於批評者和被批評者都同樣有益,因而也是互惠性的。當然,廣大讀者也會從這樣的批評和反批評中受益。因此把學術批評視為“殺傷性”的或導致“兩敗俱傷”的行為,不是對學術批評的正確看法。

三、“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以己之長,攻人之短”,曆來被認為是一種武夫競技的手段,非文雅君子所宜。但在嚴肅的學術批評中,這卻是應當大力提倡的做法。韓愈早已有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這在學術分工高度發達的今天,情況更是如此。既然學科分工越來越細,當然也不可能再出現通曉一切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同時,不同學科的交彙和融合,在今天也愈來愈顯著。一部真正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大多涉及到不同的研究領域。因此不同的讀者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出發對此進行學術批評,乃是必然之舉。由於受自身知識結構所限,各位批評者的批評總是從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發。而在他們自己的專業領域裏,他們當然也最有發言權。換言之,也就是以其所長對該成果進行批評。

由於專業眼光的不同,各位批評者所看到的情況自然也難有一致,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之意。打個比方,當“包裝”界專業人士對一個模特兒進行評論的時候,發型師注意的是該模特兒的頭發,美容師注意的是麵部,時裝設計師注意的是衣著,而鞋匠(或許應稱為鞋類設計師)注意的則是鞋子。如果不讓這些專家“以己之長,攻人之短”,那麼這場鑒評會就隻會是走過場,而受害者將是被批評者即模特兒。設想一下,要是這些專家都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也就是說請發型師批評鞋子樣式是否“體現最新美學觀念”,美容師判斷褲子風格是否“領導時代新潮流”,其結論必定不會被人們所重視,也不會有哪一個廠商會召開這種荒唐鑒評會。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是由不同專業的學者以其所長對某一學術成果進行批評,那麼這種批評又有什麼價值呢?

也正因如此,在學術批評中,“以己之短,攻人之長”是不宜提倡的。一個批評者強不知以為知,對他自己尚未真正了解的東西作武斷的肯定或否定,必然是沒有說服力的。

四、“外行”與“內行”

由於一個重要的學術成果往往涉及不同的學科,因此對此成果進行批評的人士也常常出於不同專業領域。在此情況下,“外行”與“內行”的界限,也就難以劃分了。譬如一位經濟學家寫了一部經濟史著作,雖然他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問題,但是既然已經涉及了曆史學科的範圍,那麼曆史學家對該著作所作的批評就不能說是“外行”的批評了,盡管這種批評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出發,所用的方法和分析構架乃至批評的內容可能與作者全然不同。在此時候,作者不能以“批評者不懂經濟學,因而其批評是外行話”為由而拒絕批評。相反,認真聽取曆史學家的意見,以改進自己的研究,才是明智的辦法。在此方麵,安古斯·麥迪森就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他是當今國際著名的經濟學家,在當代世界經濟研究中享有盛譽。他近年來對中國經濟史產生了興趣,撰寫了一部名為《中國長期的經濟實踐》(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的著作。由於該著作超出了經濟學的範圍,他數易其稿,每稿都送請曆史學者(包括本文作者)批評,征求意見,加以修改。雖然有些曆史學家對經濟學家寫經濟史著作懷有成見,但他依然真正虛心地請曆史學家批評指正。我認為麥氏此舉確實非常明智,不愧為大家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