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學術批評瑣談(1 / 3)

嚴肅的學術批評是促成學術研究規範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學術批評本身也應有規範。這兩點,已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但是,究竟應當如何進行規範化的學術批評,學者之間尚有分歧。為了推動對此問題的討論,茲提出幾點粗淺的看法,以請教於同行學者。

一、學術批評並非“找茬兒”的代名詞

所謂批評,依照一般的理解,雖然包括“批”與“評”,但通常以前者為主,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與“批駁”和“批判”有相近之處,盡管程度較後者要輕得多。但嚴格地說,現代漢語中的“批”字有多種含義,並非都指“批駁”和“批判”。例如從我手頭僅有的1979年版《辭海》所作的解釋來看,“批”也可作“評定”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1979年以前的幾十年中,“批評”一詞似乎專指對缺點謬誤的批駁或批判。在學術論爭中的“批評”也不例外,往往成為“整人”的一種方式。戚本禹、姚文元之流對羅爾綱、吳晗先生史學著作所作的“批評”,至今還使經曆過“文革”的學人談虎色變,不寒而栗。但是當學界的極左思潮隨著“文革”的結束而退去時,人們也逐漸發現“批評”並非隻是“批駁”或“批判”。1979年《辭海》修訂版刊出時,編者已察覺這一點,但尚未便公開表明自己的新見解,因此對“批評”一詞避而不下定義。但到了1992年,新華出版社與遠東圖書公司聯合出版《遠東漢英大辭典》時,已明確地將“批評”一詞定義為“to criticize,criticism”和“comment”兩個內容。而據1995年版的《劍橋國際英語詞典》(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criticize”意為“to express disapproval of something or someone”;而“comment”則意為“to express an opinion”。前者僅是“表達不讚同”,並不一定有“批判”或“批駁”之意,而後者更完全是中性化的,僅隻是對某事物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在學術論爭中,即使是前者,也並非都具有否定的意味,因此在《遠東漢英大辭典》中“批評”詞條下才會有“He was pleased to read the favorable criticisms of his new book”(他高興地看到對其新著的有利的批評)的例句。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學術範圍內,批評指的是讀者對某一學術成果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作評論。至於這種意見是讚同或是否定,則並無一定。既然學術批評是讀者發表自己的意見,那麼把學術批評一概視為“批判”、“批駁”甚至是“找茬兒”或“整人”,隻能說是一種“政治運動思維”的後遺症,而並非學術批評之本意。

二、學術批評是互惠的

為什麼要進行學術批評?換言之,為什麼讀者要對某一學術成果發表評論?如果我們談的是嚴肅的學術批評,那麼應當是因為我們讀了一部學術成果後,對其中一些東西產生了特別的感受,覺得有必要將這些感受寫出來,與其他讀者分享。有些東西我們覺得特別重要或特別有意義,希望其他讀者也能體會,並對之發揚光大,用於各人的研究。也有一些東西我們自己讀後覺得不很清楚,把它們寫出來,希望作者能夠對此作出進一步的說明,從而加深或糾正人們對有關問題的理解。還有一些東西我們認為有錯誤,則希望作者加以更正,並希望其他學人能夠引以為戒,在今後的研究中盡力避免。因此,通過這種批評與反批評,一部學術著作的優點和缺點才能昭然顯現,更好地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從而起到推動學術進步的作用。如果我們讀了一部學術著作後毫無感受,當然也就不會想要發表什麼體會了。不過一般而言,這樣的著作大多是沒有特色的大路貨,所以讀後難以使人產生感受,自然也值不得拿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