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些看法有待進一步驗證,但是它們提出了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過去那種認為清代是一個經濟停滯的時期的看法,是否符合曆史的真實?因此,我們將不得不對清代中國經濟進行重新評價。
西方對明清經濟的看法為何會改變如此之大?我以為主要是由於視角的變化。19世紀和20世紀大部分時間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微不足道。按照安古斯·麥迪森的計算,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一直在衰落,而且是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國、歐洲、俄國、美國、印度、日本)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地區。到1952—1978年,中國的GDP在全世界GDP中的比重僅為5%,人均GDP僅為全世界平均數的1/5到1/4.因此可以說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窮國。1979年後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到了1995年,中國的GDP在全世界GDP中的比重,從1978年的5%,迅速上升到10.9%,已超過日本(8.4%)和蘇聯地區(2.2%),而僅次於歐洲(23.8%)和美國(20.9%)。依照一些西方權威經濟學家的預測,如果中國經濟能夠保持近20年來的增長率,那麼在二三十年後,中國GDP將超過美國。也就是說,在可以見到的未來,中國又將恢複其兩百多年前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此背景下,研究者的心態也必然發生變化。
在國際史學界,近20年中對西方中心主義史觀的批判也導致中國經濟史和世界經濟史研究視角發生變化。過去西方之所以輕視明清中國在世界經濟史上的地位,主要原因是中國沒有像英國那樣通過工業革命進入近代化時代。然而近年來世界經濟史研究的新成果表明:即使是在歐洲,以英國經驗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也是非常特殊的。例如,“原始工業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學派學者就認為歐洲的早期工業化(即原始工業化)並不能導致近代工業化。因此,因為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就否認近代早期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地位是不正確的。由於在西方中心主義支配下的中國研究逐漸走入絕境,到了1970年代,以柯文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學者對西方中心主義展開了猛烈抨擊。到了1990年代末,國際史學界對中國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義的批判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種進展的一個特點,即認為應把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客觀地進行研究。同時,應把西方中心主義與源於西方的現代社會科學做出區分,因而可以使得我們在真正拋棄西方中心主義的同時,也能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科學為我們提供的各種經過檢驗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幫助我們從新的視角出發,實事求是地看待與研究中國在近代早期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這一切變化,導致了一種新視角的出現。對於中國在近代早期世界經濟中的定位的變化,不過是這種新視角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