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日,蔣介石發表元旦文告,希望與中共停戰言和,但提出:“隻要和談無害於國家的獨立與完整,與有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隻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我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維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與目前最低的生活水準”等條件,並於此條件下,表示“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同日,毛澤東所寫《將革命進行到底》以新華社名義發表。該文指出中國人民經過幾十年之鬥爭,已有豐富經驗,可以識破國民黨反動派與美帝國主義的假和平及於革命陣營中製造反對派的陰謀,號召全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更加團結一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反動勢力。並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49年向長江以南進軍,以及召開新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各黨派聯合的民主聯合政府。同時公布以蔣介石為首之四十三名戰犯名單。
同日,中共中央公布《關於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章草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事管製委員會,在北平郊區成立,葉劍英任主任;北平市人民政府亦於郊區同日成立,葉劍英任市長,徐冰任副市長。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中共領導)決定增設秘書長、五部、一會、一院,撤銷二廳、一會、一局。
2日,蔣介石任命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
同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宣布長春起義之國民黨軍第六十軍為解放軍之第五十軍,以曾澤生為軍長,徐文烈為政治委員,葉長庚為副軍長,王振乾為政治部主任,本月29日,正式舉行授名典禮,東北軍區司令員周保中出席典禮,並講話。
同日,解放軍蘇北部隊於蘇北黃橋,殲滅國民黨軍三千餘人,生俘第二三〇師少將副師長蘇桂菁以下二幹九百餘人。
同日,蔣介石複電張軫、白崇禧,表示自己出處與對和平態度,並希望齊一意誌,鞏固基礎,不可自亂步趨,以期可戰可和,可和而不可降,能戰而後能和。
4日,毛澤東於《人民日報》發表《評戰犯求和》,指出蔣介石為爭取時間,準備卷土重來而求和,是不能輕信的,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
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目前形勢和黨在1949年的任務》決議。該決議主要內容為:重申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夏、秋、冬三季,爭取占領湘、鄂、贛、蘇、皖、浙、閩、陝、甘九省大部,並有些省之全部;中國人民革命力量愈強大愈堅決,美國進行軍事幹涉的可能性就愈減少;同時決議召開沒有反動派參加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共和國的中央政府,通過共同綱領;繼決定北平解放後,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8日,國民政府向美、英、法、蘇四國政府致送備忘錄,希望四國運用影響,促成國共和談實現。
12日,美國表示無意作國共和談調人,因為這是不會有結果的。蘇、英、法各國政府也相繼婉拒,說明此係中國內政,應由中國人自己去解決。
8日,蔣介石派張群赴漢口。次日,張抵漢口,向白崇禧轉達蔣之重要意旨兩點:“一)餘(蔣自謂)如果引退,對於和平究竟有無確實把握。(二)餘欲引退,必由自我主動”。
9日,淮海戰役中,蔣介石精銳已被殲滅,蔣決定“引退”。
10日,斯大林複電毛澤東,就南京國民政府提議和談與毛澤東希望莫斯科之行兩事,表示意見如下:“從種種情況看來,政府的建議是美國人授意的。此一建議的目的,在於表明南京政府擁護停戰建立和平,而中共若直接拒絕與南京當局和談,則被認為是主張繼續戰爭。我們想作如下答複:蘇聯政府曾經主張並且繼續主張停止戰爭,建立和平,但在表示同意調停之前,蘇聯政府想知道另一方——中國共產黨是否同意調停……若不同意,請私下告訴我們更適當的答複。”
“我們認為如果有人征求你們的答複,你們的答複大致應該如下:中國共產黨一向主張在中國建立和平,因為內戰不是中共而是南京政府挑起的,因此它應對戰爭後果負責。中共主張與國民黨談判,但不要那些在中國發動內戰的戰犯參加。中共主張直接同國民黨談判,但不要任何外國人調停,並尤其認為,以其武裝力量和艦隊親自參加反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外來大國,不能進行調停,因為這樣的國家,在消除中國內戰的事業中,不能認為是中立的和客觀的。你們的答複,應大體如此。”
“您若不同意,請將您的意見告訴我們。至於您的莫斯科之行,我們認為由於上述情況,很遺憾,您不妨再遲延若幹時間啟程,因為在此種情況下,您的莫斯科之行,將被敵人用以破壞中國共產黨的威信,把它說成是沒有獨立性的,依附於莫斯科的勢力,結果當然不利於中共,亦不利於蘇聯。”
同日(10日),淮海戰役結束。
11日,斯大林致毛澤東續電:
“從上述可以看出,我們所擬的您對國民黨建議的答複稿可望打斷和平談判。顯然,沒有外國,尤其是美國的中介,國民黨不會進行和談。同樣清楚的是,沒有蔣介石及其他戰犯的參加,國民黨不願進行談判。因此,我們預計,國民黨將拒絕在中共提出的條件下和談。結果將是中共同意和談……國民黨將是中斷和談的禍首。這樣一來,國民黨人和美國的和談把戲,將被揭穿。因此,您可以繼續進行戰無不勝的解放戰爭。”
12日,白崇禧派黃紹竑乘陳納德民航機自漢口啟程,先赴廣州,再抵香港,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李濟深促成武漢方麵與中共單獨和談。但因李濟深已飛赴中共解放區,黃未達到目的,但得與中共駐港負責人晤麵,將白氏意圖轉告中共中央,不久,得到答複,希望白派劉仲容沿平漢線北上,到石家莊,麵見中共中央領導人。但此信息轉達白崇禧時,蔣介石已經“下野”,白即與李宗仁進行“全麵和平”部署,無暇派劉北上,直至三月底,才派劉仲容北上。
13日,毛澤東複斯大林1月10日電,對調停問題,不同意斯大林意見,答複如下:
“我們認為,對於南京政府的照會……蘇聯政府不妨答複如下:蘇聯政府過去希望,現在仍希望看到一個和平、民主、統一的中國,但以何種途徑造成中國和平、民主與統一,這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蘇聯政府基於不幹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原則,認為參加中國內戰雙方之間的調停是不妥的。”
“我們認為,美國、英國和法國,尤其是美國,雖然極欲參加中國停戰的調停,從而達到保護國民黨政權的目的,然而,這些國家的政府,尤其是美國政府,已在中國人民中失去威信,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的勝利和國民黨政權的滅亡已經是擺在眼前的事實,他們是否願意繼續站在援助南京政府方麵,從而繼續欺負人民解放軍,看來也成問題……蘇聯若在答複南京政府照會時持您在1月10日來電所述立場,這將導致美、英、法三國可能認為參加調停是適當的,並導致國民黨獲得辱罵我們是好戰分子的借口。而對國民黨統治不滿並對人民解放軍很快勝利抱有希望的廣大人民群眾,將陷入絕望。”
“是否允許包括戰犯在內的南京政府人士同我們進行談判,關於這一點,還要考慮。目前我們傾向於采取這樣的立場,為了讓中國人民更快獲得真正的和平,要求南京政府無條件投降。”“我們無需再次在政治上采取迂回手法,在目前形勢下,再次采取此種迂回手法。害多於利。”
14日,斯大林再致毛澤東電,不同意要南京政府無條件投降:因為這意味著中共將和平旗幟交到國民黨手裏,被認為中共不要和平。因此應當采取另一種態度:承認和平談判是適宜的,但不要外國調停;談判在國共兩黨之間進行,而不同南京政府進行。雙方就和平問題和中國領導集團問題達成協議。軍事行動隨即停止。具體談判內容為:(一)政治協商會議中,中共占五分之三;聯合政府中部長人數,中共占三分之二,其餘為民主黨派和國民黨人。(二)總理、總司令以及總統職位為中共黨人擔任。(三)改編軍隊為聯合政府之軍隊。
同日,毛澤東致電斯大林,對斯大林1月11日電,表示完全同意(斯大林14日電尚未收到)。電雲:“在基本方針,將革命進行到底上,我同您是完全一致的”。並說:“今天我們公布了同意與國民黨和談的八項條件”。
同日,毛澤東發《關於時局的聲明》,駁斥蔣介石元旦文告,提出八項條件,作為和談基礎。該八條件為:(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製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該聲明獲得各民主黨派與人民團體之擁護。
同日,蔣介石召集張群、張治中、吳鐵城等討論毛澤東所提八項條件,經討論,決定為求內部團結起見,暫不置答,同時征求各省黨政人員意見。
15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天津。當晚,蔣介石接見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告知中共八條件,司徒雷登對此保持沉默。
16日,蔣介石召見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和中國銀行總經理席德懋,要他們把兩行存在美國的外彙,化整為零,存入私人戶頭,以免將來為民主聯合政府接收。當晚,蔣介石又召集民青兩黨代表和張群、吳鐵城、張治中、邵力子等討論時局,並對中共八條件進行討論。邵力子主張接受八項和談條件,陳立夫則指責邵力子主張無條件投降;張君勵仍主張蔣介石考慮下野問題。蔣介石對邵氏和張君勵之發言,很不高興。
17日,國民黨舉行中央政治會議,討論毛澤東聲明,有人對蔣介石進行批評,與此同時,立法委員中有五十餘人要求迅速向中共求和。同日,李宗仁派程思遠赴漢口通知白崇禧,隨時準備迫蔣下野,次日,程抵漢口。(桂係對此,不願承認。)
19日,蔣介石要孫科舉行行政院政務會議,鄭重討論中共八項和平條件,曆五小時之久,決議派代表飛延安與中共進行談判,政府願與共方無條件下令停火,再派代表協商和平辦法。同日,蔣又召開“禦前會議”,大家均無意留蔣在位,蔣決定於21日發布下野通告。
中共中央擬定《關於外交工作的指示》,指出原則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在步驟上要分別處理,恰當掌握原則性與靈活性,同時提出關於外交、外貿、關稅、外國人刊物、通訊社、外國記者暫行政策。
20日晚,蔣介石約見李宗仁,告以決定引退之意。李宗仁即打長途電話告知白崇禧。白鬆了一口氣,立即告訴李宗仁要當繼任總統。當晚,白崇禧即與部下擬定向李宗仁之建議書三條,至次日3時,始擬定完畢:(一)要當繼任總統,而不當代總統。(二)改組行政院,準孫科辭行政院長職,另推張治中組織和談內閣。(三)請何應欽出來任陸海空軍總司令,由他指揮黃埔學生。
21日,蔣介石宣布“引退”。中午,蔣介石邀宴行政院、立法院、監察院、司法院、考試院五院院長,由李宗仁作陪,蔣將引退宣言拿出,請李宗仁簽字,李未加審閱,即予簽字。下午2時,蔣又於官邸舉行茶會,與國民黨在京常務委員談話,即席說明“引退”決定。並出示與副總統李宗仁之聯名宣言。此宣言稿中,有“引退”字樣,略謂:“戰事仍未停止,和平之目的不能達到,決定身先引退,以冀弭戰消兵,解人民倒懸於萬一”。但常委中CC派促蔣刪掉“引退”辭句,遂將“引退”字樣刪掉。下午4時10分,蔣離京飛赴筧橋航校。蔣離京後,張群又將蔣、李同簽之文告給李宗仁詳閱,李始發現文告中並無“引退”字樣,也無繼任之詞,遂堅持修改宣言稿。張群又打電話給蔣,告知李意,蔣則滿口答應。但修改文稿交出後,中央社未予發表,仍將未改原稿發表,李宗仁以代總統上台。李宗仁至此無可奈何,決心當代總統,與白在長途電話上大吵一架,情感為之破裂。
同日,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關於接管平津國民黨司法機關的建議,指出國民黨的司法機關必須立即接收,並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司法機關,執行鎮壓反革命活動和保衛人民利益的任務,但對接管對象、組織、接管方法要作詳細說明,並要求北平、天津兩市委對此項建議執行情況,於實施一個月後,做出第一次報告,用以得到經驗,推廣各地區。
同日,中共中央發言人發表談話,譴責國民政府無和平誠意。主張先談條件,然後停戰。
22日,李宗仁發表和平文告,表示願以毛澤東八條件為談判基礎,同時電邀李濟深、章伯鈞、張東蓀等共同策進和平運動,複指示行政院作出決議,派邵力子、張治中、黃紹竑、彭昭賢為和談代表,等候中共方麵派出代表,在雙方同意地點進行談判。與此同時,又派邵力子、甘介侯先後赴上海,分別拜訪宋慶齡、張瀾、章士釗、顏惠慶、黃炎培、羅隆基等,促請其對和談有所讚助。
同日,傅作義發出文告,聲明接受毛澤東八項和平條件,並開始將所部開出城外,接受改編。平津戰役結束。
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對待民主人士的指示》謂:必須徹底坦白與誠懇,並向他們解釋政治的以及有關黨的政策之一切問題,積極地教育與爭取他們;對政策問題,均給以正麵回答,不必回避,除黨的秘密和某些政策外一切可以公開的,都可以談,對政策實行情況,亦應相告;在強調各種重大成就時,亦應說明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及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同時還請民主人士發表意見,反對自己人無組織無紀律狀態,以加強共同努力之精神。
23日,中共中央發表廣播聲明:(一)答應與南京談判,並非承認南京政府,而是因為它尚控製若幹軍隊。(二)待北平解放後,於北平舉行和談。(三)反對彭昭賢任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四)戰犯必須懲治,李宗仁亦不例外。對等談判地位已不存在。
24日,李宗仁為進一步表示“和平誠意”,特飭行政院實行以下措施:(一)將各地“剿匪總司令部”一律改為“軍政長官公署”;(二)取消全國戒嚴令,接近前線地方,待雙方下令停戰後,再行取消;(三)裁撤“戡亂建國總隊”;(四)釋放政治犯;(五)啟封一切在戡亂時期因抵觸戡亂令被封閉之報館與雜誌社;(六)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廢止刑事條例;(七)通令停止特務活動,對人民非依法律不能逮捕(此即李宗仁七大和平措施)。
26日,國民黨政府軍事法庭宣布,判處日本侵華戰犯,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無罪,並決定將岡村寧次與其他二百六十名日本戰犯送回日本執行判決。
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物價的幾項建議》:(一)采取有效辦法支持人民幣,妥慎掌握貨幣發行量,嚴禁搶購,適當拋出物資,特別是國營工廠的日用物資,以平穩物價。(二)印發小票,少發百元券,不發二百元券。(三)不準再作人為的恐慌而加重波動。
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沒收戰犯財產指示》,指出戰犯財產原則上應當沒收,但現在所宣布的43名戰犯,是以新華社談話形式出現的,並不具備法律效力,不能據以沒收財產,也不必急於沒收,暫可不動聲色地予以調查,再據所得具體確實材料,逐一報告中央,批準處理之,調查期間,發現有逃避、轉移財產行為者,可據正式手續,明令凍結之,仍不予沒收。
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國民黨、三青團及特務機關的處理辦法的決定》:新占領城市之秩序安定以前,不要急於宣布對國民黨人等的處理辦法,待秩序安定以後,著手有準備、有係統處理這些反動組織,首先由軍管會或市政府出布告,明白宣布中國國民黨、三青團均為反動組織,該組織之成員,應分別按規定辦法進行登記,及自動投案。
同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表示願站在為國為民的立場上以和談解決政治爭端,不應再以武力和殺戮解決政爭,並說明政府已經從言論和行動上表明和平誠意,望毛澤東號召其同誌,共同促成和談。並雲“即日派遣代表,商定地點,開始談判”。繼謂:政府已承認八項條件為和談基礎,各項問題均可在和談中解決,至未開始談判之前,即要求對方執行某項條件,“則不能謂之和談”。以往恩怨是非,不可過分重視,否則仇仇相報,未有已時。中共廣播中,屢謂政府此次倡導和平,為一種陰謀,“顯係由某種成見而來”。最後又特別說今日之事,非一黨一人之榮辱,而為國家命脈、人民生命之所係,願早日實現和平,自卸仔肩。並希望毛澤東複電。同時派其私人代表甘介侯到上海訪晤顏惠慶、章士釗等人,希望他們到北平搭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