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1948年 民國三十七年(1 / 3)

1月:

5日,國民黨中常會核準中央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以副主任委員徐忍茹代行主任委員職權。

7日,國民黨中常會決議通過《海外各級黨團統一組織實施辦法》。

9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宣布:他本人擬與中國技術代表俞大維及貝祖詒親自會談美國援華事宜。

14日,赴美國技術代表貝祖詒、朱葆貞、洪申飛赴美國。

17日,國民政府設置東北“剿匪”總司令部,特派衛立煌為東北行轅副主任(主任為陳誠)兼東北“剿匪”總司令。

21日,全國各地舉行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

26日,行政院決定各省設立保安司令部。

28日,行政院發表財政經濟改革計劃,規定在盡可能範圍內,節減政府開支,並改善中央及地方的稅製及管理。但由於戰爭規模與耗費迅速擴大,軍事開支、政府費用急劇增加,國民政府經濟形勢更加惡劣,財政金融趨向破產。

本月,國民政府軍被迫采取分區防禦與重點防禦相結合戰略。全國劃分為二十個綏區,每綏區轄三至五個旅。其中又有重點防禦區。重點地區為主要交通線與戰略要地,並於此要地和解放軍決戰。這種戰略,蔣又稱之為“總體戰”。

本月下旬,東北解放軍結束休整,以第一、八、九縱隊在大虎山至通遼線與北寧線發動春季攻勢。此次攻勢曆時九十天,於3月中旬結束,殲政府軍十五萬六千餘人,攻克四平、吉林、營口等十八座城市,將政府軍壓縮於長春、沈陽、錦州等幾個互不相通的城市地區。東北解放軍自身則增設第五、十一、十二三個縱隊。

本月末,中共中央軍委追認成立蘇北兵團,下轄第二、十一、十二縱隊,以韋國清任司令員,陳丕顯任政治委員,擔負華中戰場任務。以第七、九、十三縱隊,組成山東兵團,由許世友、譚震林統率之,同時指揮渤海、魯中二縱隊,擔負山東戰場任務。政府軍在山東戰場有十三個整編師,戰鬥力較弱。

2月:

4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中國國民黨黨員當選國大代表或立法委員自願退讓與友黨獎勵辦法》。

10日,國民政府明令國民大會代表定於3月19日起開始報到。

19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發表《致中國人民書》,表示對中國人民之友誼。

20日,蘇聯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再延長二年。

25日,參加民主同盟之羅隆基等赴香港,公開站在中共一邊。

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工商業政策》的指示,明確指出:應當預先避免將農村中鬥爭地主、富農,消滅封建勢力錯誤地應用於城市;對於城市中地主、富農經營的工商業應當保護,堅決執行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經濟方針。

本月中旬,西北野戰軍(彭德懷)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發動春季攻勢,向延安、宜川線出擊,順利則向該線以南、渭水以北進攻,建立渭北根據地的指示,南下陝中,威脅西安,殲胡宗南部主力,迫胡調回裴昌會兵團,策應劉、鄧野戰軍,陳、謝兵團之中原作戰與進取洛陽。西北野戰軍此役第一階段奪取宜川、韓城、石堡、邰陽四城鎮,引胡部主力自黃陵、洛川與其兩側地區來援,從而殲滅之。第二階段,解放洛河兩岸、黃龍山地區各城鎮,繼之收複延安,解放麟遊山區。此兩階段,共進行了宜川戰役(2月中旬至本月3日)和西府、隴東各戰役(本月5日——5月12日),4月21日,收複延安,並曾一度攻克寶雞等十四城市,後又退出,共殲政府軍五萬餘人,擴大與鞏固了黃龍解放區;並新建立了麟遊根據地,將戰爭引向國民政府統治區。於宜川戰役後,因胡部與馬步芳軍集中優勢兵力攔截,解放軍倉促西攻寶雞,受損失亦大。

3月:

4日,麥克阿瑟元帥發表援華(援蔣)意見,認為不應低估中國之重要性,應當加強援華,並主張先解決軍事問題。

7日,中共中央軍委,為配合西北野戰軍作戰,與掩護劉、鄧野戰軍休整,指示陳士榘之第三縱隊、唐亮第八縱隊與陳謝集團之第四、九縱隊,太嶽軍區第五軍分區,共二十八個團,發起洛陽戰役,奪取洛陽。此時,胡宗南將駐潼關至洛陽之裴昌會兵團西調增援,對彭德懷西北野戰軍作戰,正是陳謝兵團進攻洛陽之好機會。

8日,該兵團攻占偃師、新安、澠池。

9日,完成對洛陽之包圍,並突入四關地帶。

11日,攻擊洛陽城池。

14日,攻克該城,全殲守軍二萬人,生俘政府軍二〇六師師長邱行湘。

17日,因政府軍孫元良兵團與胡璉兵團逼近洛陽,陳謝兵團又主動撤出洛陽,至下月5日,再克洛陽、偃師、鞏縣、汜水等城。洛陽從此為解放軍控製。

同時,晉冀魯豫軍區,發起臨汾戰役(此時,胡宗南將臨汾之第三十旅空運西安,以應付西北野戰軍之進攻),全殲臨汾守軍二萬五千餘人,生俘第六兵團中將副總司令梁培璜。此後,太嶽、呂梁兩解放區連成一片。

11日,國民黨中常會議決:組織“戡亂建國動員委員會”。第一屆國民大會籌備委員會在南京成立。

13日,蔣介石分析中共戰術,並提出相應對策:以迅速集中兵力,構成周密火網、強固工事,一絲不漏,對付各個擊破戰術;以嚴密封鎖與搜索對付伏擊戰術;用以上方法探得實情,隻打口袋一角或二角,不墮入口袋之內,對付口袋戰術。

14日,國民政府決定以四萬億元資金交中央銀行為法幣準備金(通貨惡性膨脹,以萬億為國庫收支計算)。

19日,華中綏靖會議通過《總體戰方針》。

20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朱德的“寬大機動,迫敵分散而殲之”之指示,晉察冀野戰軍(聶榮臻、徐向前),以主力西進,避開傅作義部主力,發動了察南綏東戰役,至下月(4月)7日結束。該役共殲傅部一萬八千餘人,截斷了平綏鐵路線。再至5月下旬,該部解放軍又殲滅閻錫山部一個增援師(暫第四十九師)。

25日,立法院通過《總統府組織法》。

28日,國民參政會宣告結束,該參政會共召開四屆十三次會議。

29日,行憲第一屆國民大會在南京開幕。

29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四億六千三百萬美元援華案。

4月:

4日,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臨時全體會議開會。討論總統及副總統候選人提名問題,大會一致推舉蔣介石為總統候選人。

6日,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據蔣介石指示,決議本屆總統、副總統候選人,國民黨不予提名。

16日,國民大會依據代表聯署提名,正式公布蔣介石、居正為第一屆總統候選人。

18日,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中增加“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給總統以憲法外之權力,蔣介石始同意當總統候選人。

19日,國民大會選舉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以二四三。票當選行憲第一任總統。國民大會公告第一屆副總統候選人名單:孫科、於右任、李宗仁、程潛、莫德惠、徐傅霖。

22日,行政院會議議決特任張作相為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23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李宗仁、孫科、程潛獲票最多,但均不到法定票數。

29日,國民大會選舉副總統進行第四次投票,李宗仁以一四三八票當選。

30日,國民大會通過設置憲政督導委員會及《全國動員戡亂案》。

中國政府接受美國政府建議,與美國政府達成援華各項條件協議後換文。

本月中旬,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新的行動方向,是豫西南、鄂西、鄂西北和整個漢水流域,殲滅分散之敵。首先進行宛西戰役,攻取鄧縣(南陽之西)、鎮平、內鄉、淅川四縣,然後進擊漢水,調動平漢線以東之敵向平漢線以西進攻,以利於粟裕兵團南下;陳士榘、唐亮兵團,歸劉、鄧指揮。5月2日,作戰開始,以奔襲速度先後攻取以上四城和峽口、侯集、大城鎮等地。9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建立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陳、謝集團與劉、鄧野戰軍合成該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一副司令員(仍兼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李先念任第二副司令員。中原軍區轄鄂、豫、皖、蘇、陝等省邊區之七個軍區;中原野戰軍下轄七個縱隊。15日、17日,中原野戰軍攻克光化、老河口、登封、密縣、許昌等城。共殲政府軍二萬一千餘人。

自上月始,山東兵團(許世友)進行了膠濟路西段戰役,殲政府軍三萬八千人,攻克淄川等十四座城市。本月2日至5月上旬,進行膠濟路中段戰役,共殲政府軍四萬五千餘人,生俘其第九十六軍軍長兼師長陳金城,渤海、魯中、膠東三解放區連成一片。政府軍固守濟南、青島,尚餘八個整編師。5月末至7月中旬,該兵團又進行了津浦路中段戰役,共殲政府軍六萬三千餘人,攻克泰安、曲阜、鄒縣、兗州、濟寧等十二座城市。經四個月作戰,山東兵團與地方部隊,共殲政府軍十四萬五千餘人,政府軍被孤立於濟南、青島地區,改變了山東戰局。

解放軍蘇北兵團(陳丕顯)也於上月(3月)進行了益林戰役,至5月下旬又進行了鹽(城)南戰役,兩役共殲政府軍九千餘人。6月中旬,進行阿湖、漣水戰役,殲政府軍萬餘人,占領城鎮十一座。經以上諸戰役,基本恢複蘇北失地,淮南北失地亦大部恢複,並於此建立江淮軍區,共殲政府軍二萬五千餘人,對配合山東戰場與中原戰場,起到重要作用。

5月:

1日,國民大會閉幕。

3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推舉孫科、陳立夫為立法院院長、副院長之國民黨候選人。

6日,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議決:暫準銀幣流通。

7日,中國駐蘇聯大使傅秉常對蘇聯兼並中國之唐努烏梁海提出嚴重抗議。

8日,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舉行首次大會。

9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戡亂時期憲法臨時條款》,給蔣介石越憲獨斷特權。

12日,參謀總長陳誠,以東北戰事敗北辭職,以顧祝同繼任。

17日,孫科、陳立夫當選立法院正、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