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1948年 民國三十七年(3 / 3)

“人人都有親戚,叫親戚大丟臉的事情,請你們各位想一想,誰又能夠真正鐵麵無私呢?我看,這個案子打消了吧!”

蔣經國的上海功業,經此一攔,便一下子倒塌下來。蔣經國也敗下陣來,在大老虎麵前,威信掃地,限價政策,也一朝瓦解,搶購風潮於是興起。11月1日,政府公布取消限價政策。國民政府之限價政策和緊急處分令完全失敗。翁文灝內閣倒台,王雲五辭職。曹聚仁評蔣經國說:

“新贛南所造成的政治聲譽一下子輸光了。有的人一提起蔣經國,就說他是政治騙子;有人原諒他,說這都是楊貴妃不好,害了他。蔣先生的政治生命,也就日薄西山了。”1949年5月,人民拒用金圓券。國民政府財政完全崩潰。當日為千萬元者,越夜已損其半。國民政府隻能以庫存金、銀度日。經濟崩潰,政府隨之倒台,此天經地義也。

自本月8日開始,奉中共中央軍委指示,西北野戰軍進行了削弱胡宗南集團,並鉗製其不能出援其它地區之作戰。此次作戰持續三個多月時間。作戰共有如下戰役:(一)澄城、邰陽戰役(8月8日——13日)殲國民黨軍九千人。(二)荔北戰役(10月6日——12日),該役政府軍重占澄城、哈陽及朝邑等城,解放軍殲政府軍二萬五千人,解放軍損失九千六百人。(三)西北冬季攻勢,為阻止胡宗南集團東援淮海杜聿明部而發動。此役自11月上旬開始,殲政府軍二萬五千人。

9月:

7日,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東北解放軍,確立打大殲滅戰的決心。國民政府立法院第二會期開會。

8日至13日,中共中央於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提出建立五百萬人民解放軍,五年左右(自1946年7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國民政府,殲其五百個旅。戰爭第三年解放軍仍在長江以北、華北、東北作戰。其作戰任務:各野戰軍應殲國民黨軍共為一百一十五個旅。華北野戰軍:殲四十個旅,攻占濟南、蘇北、豫東、皖北若幹大中小城市;中原野戰軍:殲十四個旅,攻戰鄂豫皖三省若幹城市;西北野戰軍:殲十二個旅,鉗製胡宗南集團,使之不能實行戰略機動;華北第一兵團殲十四個旅,攻占太原;東北野戰軍,華北第二、三兵團,殲衛立煌、傅作義三十五旅,攻占北寧、平綏、平保各線(北平、天津、沈陽除外)的一切城市。

9日,中華民國憲政督導會成立。

9日至24日,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生俘王耀武,殲政府軍十餘萬人,解放軍傷亡二萬六千餘人。

自本月中旬,至11月中旬,東北野戰軍與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進行遼沈戰役。此役解放軍第一步,先攻北寧路山海關、錦西、錦州以外之政府軍據點;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錦州,並殲滅增援之敵。在解放軍攻取錦州之時,蔣介石命令衛立煌援錦,但衛立煌拒絕援錦,並欲固守沈陽;蔣則欲放棄東北,兩人意見不能一致。在其爭論之時間中解放軍於10月15日解放錦州。18日,長春解放,鄭洞國投誠。蔣於北平召開軍事會議,命衛反攻錦州,放棄沈陽,衛仍不從,蔣問傅作義,傅不置可否,蔣一氣之下,大罵黃埔學生無能。杜聿明趕忙獻策曰:

在不放棄沈陽前提下,派廖耀湘兵團反攻錦州,如攻錦之戰順利,則進而收複錦州,如攻錦不成,則急速退兵,從營口撤出東北軍隊。此計兼采蔣、衛二人之見,而折衷之,蔣遂采納之;衛立煌亦無話可講。杜聿明再次指揮東北軍事。廖耀湘兵團反攻錦州,中途被阻於塔山,不能前進,亦未及時撤退,待回撤之時,通往營口之途已被解放軍截斷;返回沈陽之路,更是被層層阻隔,廖兵團精銳之師,被圍於遼河地區,繼而被分割包圍。28日,廖兵團被全殲。沈陽孤立。11月2日,衛立煌飛離沈陽。同日沈陽解放。11月12日,解放承德,東北全境解放。共殲政府軍四十七萬人(精銳三十餘萬人),並生俘廖耀湘、範漢傑等兵團司令。

10月:

6日,行政院決定撤銷中央、中國、交通、中國農民四行聯合總辦事處。

8日,蔣介石在北平接見張厲生,詢問平津糧食與經濟狀況,午後飛抵上海,召見俞鴻鈞、蔣經國,聽取經濟管製報告。

15日,蔣飛赴沈陽。同日,解放軍攻克錦州。

19日,長春國民黨軍投誠。

22日,解放軍解放鄭州。次日,解放包頭。

24日,蔣介石於北平邀請大學校長,征詢對目前經濟問題之意見。

29日,蔣介石於北平答美國記者問,表示欲免世界大戰災禍,必先拯救中國。

31日,行政院通過《改善經濟管製補充辦法》。

11月:

9日,南京、上海發生搶米風潮。

10日,首都(南京)衛戍總司令部宣布戒嚴。

12日,行政院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

13日,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陳布雷自殺於南京。

26日,國民黨中常會決定推張群繼任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蔣介石準行政院長翁文灝辭職,提名孫科任行政院長,次日,由立法院投票同意。

28日,宋美齡飛赴美國,洽商美援,無任何結果。

30日,國民黨軍杜聿明部放棄徐州南下。

自本月上旬至1949年1月份,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進行了淮海決戰。

此役,毛澤東於9月份即開始部署,主要是以疑兵之策,佯攻豫西和徐西地區,迷惑蔣介石,使蔣誤以為毛澤東並不是進攻徐州,因而決心固守徐州,於徐蚌線上與毛澤東決戰。解放軍繼於徐州以東,迅速圍困黃伯韜兵團。本月10日,蔣又決心於徐州地區與毛澤東決戰,欲吸引解放軍於此地區而殲之。並立即調黃維兵團北上援徐,命孫元良兵團入駐徐州,而以邱清泉、李彌兵團增援黃伯韜,圍殲華東野戰軍。但邱、李兵團不派大軍,隻以小兵力增援,前進緩慢。本月22日,黃伯韜兵團七萬八千餘人被全殲。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結束。23日,蔣又急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來南京,指示在徐蚌線與華東、中原野戰軍決戰;令劉汝明兵團、李延年兵團,北上接應;命杜部三個兵團南下會師,打通徐蚌段鐵路線。如此一來,蔣介石的杜部三個兵團與黃維兵團,便被分割包圍於廣大鄉村曠野,前進不得。12月7日,孫元良兵團突圍被殲;15日,黃維兵團全軍覆沒;劉汝明、李延年見狀掉頭南逃。至1949年1月10日,邱、李兵團又被消滅,杜聿明被生俘,淮海戰役結束,全殲政府軍五個兵團部、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共五十五萬五千餘人。其中包括第五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之二)。邱清泉陣亡。此役結束時,蔣介石最後決定下野。

12月:

10日,蔣介石頒布命令:宣告全國戒嚴。

22日,孫科宣布組織新內閣。

24日,白崇禧致電張群、張治中轉蔣介石:呼籲和談,並提出三項原則:(一)相機將和平誠意轉知美國,請美英蘇出麵調停。(二)由民意機關向國共雙方呼籲和談。(三)雙方軍隊在原地停止軍事行動,聽候和談。同日,立法院改選院長、副院長,童冠賢、劉健群當選正、副院長。此後,湖北、河南等省參議會,頻頻發表呼籲國共和談專電,呼籲國共雙方停戰言和,一時間和平停戰聲浪響遍全國。

25日,中共中央發表聲明,列出國民政府四十三名戰犯。

29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以蔣經國為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行政院任命陳誠為台灣省政府主席。

30日,白崇禧向蔣介石發電,促蔣對和平談判馬上表態,抓住時機,不可放過。同日,河南省政府主席張軫亦致電蔣介石,要求“總統毅然下野”。

本月,解放軍進行對國民黨軍的第三個大戰役——平津戰役。

遼沈戰役之後,中共中央軍委為防傅作義部隊南逃,決定東北野戰軍提前結束休整,於11月22日,秘密入關,截斷傅作義南逃之路。傅作義經過反複考慮,最後決定暫不南撤,但不在平、保、熱、察地區對解放軍決戰,而於天津地區與解放軍決戰,敗則南逃,勝則恢複原占領區。同時於11月17日,又通過中共北平地下組織與中共中央聯係,表示和平談判意圖,然而未及時得到回音,傅繼續準備決戰。在其收縮與調動軍隊時,又發生了原部署的改變。即華北野戰軍楊成武、李天煥部,突然直趨張家口和歸綏地區,欲割斷張(張家口)、宣(化)之間的聯係,威脅傅部第十一兵團(孫蘭峰)和郭景雲第三十五軍。傅作義不得不改變主意,決於察南地區,殲滅華北野戰軍主力。但傅未能如願,楊、李二部也未能割斷張家口與宣化之聯係,傅部第三十五軍東逃,進駐新保安。中央軍委即令對郭景雲(傅嫡係)三十五軍圍而不打,使其不能東逃;對張家口,亦圍而不打,以牽製傅作義,使其不能自海上南撤。在傅作義徘徊之際,東北野戰軍於本月13日完成對平、津、塘地區的分割與包圍,使傅部幾十萬大軍,無法移動。而傅作義天津決戰計劃,亦自然告吹。本月22日,解放軍殲郭景雲第三十五軍。此前,殲傅部來援之第一〇四軍(安春山)。24日,解放張家口,殲孫蘭峰第十一兵團。孫率三千人逃往綏遠。此時,傅之嫡係王牌軍隻有第三十五軍的一個師困守北平。其餘為中央軍第十六軍、第十三軍、第三十一軍,駐守北平、南口、密雲、通縣地區。中央軍第十七兵團部,第六十二、八十六、八十七、九十二、九十四軍(共十六個師),駐守天津、塘沽、唐山、灤縣地區。自本月24日至1949年1月14日,傅多次派人出城與中共聯係。1月15日,解放軍解放天津。1月17日達成北平和平協議。1月23日(至31日),傅部政府軍全部出城接受改編,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北平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結束,全殲國民黨軍一個“剿總部”、一個警備司令部、三個兵團部、十三個軍部、五十個師,共五十二萬人。解放軍傷亡三萬九千人。全戰役共曆64天。華北地區,除歸綏、太原、新鄉等少數城市外,已全部解放。

本年:國民政府歲入五十七萬億餘元;歲出九十五萬億餘元;赤字三十七萬億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