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3 / 3)

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由王稼祥傳達共產國際決定和季米特洛夫意見:中共一年來的政治路線是正確的,中共在複雜困難環境中運用了馬列主義;中共中央領導機關中,要以毛澤東為首,解決統一領導問題,中央領導機關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氣。

17日,國民政府特派胡適為駐美全權大使。

22日,日本內閣決議,拒絕國際聯盟於本月10日按盟約第十七條發出的日本承受會員國義務之要求。

24日,中國外交部長王寵惠發表聲明:為日本拒絕國際聯盟要求其承受會員國義務事,請國際聯盟依照規章對日本實施製裁。

27日,國際聯盟議決采用盟約第十六條之規定,由各會員國分別決定以適當步驟與辦法,對日本實施製裁。

29日,英、法二國與德、意二國簽訂《慕尼黑協定》,迫捷克割讓蘇台德地區給德國,妄圖以此討好德國法西斯,避免自身損失,史稱慕尼黑陰謀。

本日至11月6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出席之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十七人,中央各部門、各地區領導幹部三十人,此為六大以來,出席者最多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在該次全會上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並著重講了統一戰線和戰爭戰略問題;全會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批準了中央政治局的路線;同意毛澤東對抗戰形勢的分析:抗戰正從防禦階段轉向相持階段,應更廣泛地展開敵後遊擊戰爭;全會還確定: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反對統一戰線中的關門主義和投降主義之偏向,著重批判了“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和“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主張。毛澤東指出:“國民黨是當權黨,它統製民眾運動限製共產黨發展,剝奪各黨派的平等權利,不願製定共同的政治綱領,不允許有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在這種情況下,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就是一切經過蔣介石、閻錫山,成為單方麵的服從,自已束縛自己的手腳。正確的方針,應該是既統一,又獨立。進行抗日同解決民主、民生問題,不能分離,互為條件,民主、民生問題是階級鬥爭;民族矛盾是第一位的,階級鬥爭是第二位的,階級鬥爭仍然存在,並沒有減少,即既抗日(第一位的),也要爭民主、民生與獨立,進行階級鬥爭(第二位的)。”

自本月中旬(9月16日)始,至下月下旬,蔣介石指揮武漢會戰。武漢會戰後,毛澤東認為中國抗戰進入持久戰時期;蔣介石則謂之第二期抗戰時期,亦即反攻階段。此後,日軍在華作戰,主要以鞏固占領區和消滅中國軍隊有生力量為主要任務,轉為持久戰略階段。

日寇於台兒莊會戰,占領徐州後,製定了以奪取武漢為目的之第三期作戰計劃,欲於此期作戰中擊潰中國軍隊,“掃蕩”大西南,迅速征服中國(與此同時,又誘降汪精衛)。為此目的自6月開始分三路圍攻武漢:一路沿隴海路自東而西,後因黃河花園口決口,便改由大別山區進攻武漢,即經毫州、阜陽、潢川向信陽前進,截斷平漢線,南向越過大別山、桐柏山直逼武漢。一路由長江上溯,直趨武漢;另一路江南之敵,則西犯武昌之南。本月16日,蔣介石確定武漢會戰計劃,令陳誠指揮第九戰區,白崇禧(代李宗仁指揮第五戰區部隊)指揮江北第五戰區,與敵數十萬人作戰。第五戰區阻敵西進,確保長江北岸,屏障武漢。第九戰區保衛武漢,並策應五戰區。

10月:

本月,武漢會戰繼續進行。

中旬,日寇三麵逼近武漢。南方日寇亦圍攻廣州。本月下旬廣州失陷。蔣介石為保存實力,於10月25日至27日,自動放棄武漢。蔣偕宋美齡於25日抵達南嶽。

此次會戰,中國軍隊損失十四萬餘人,日寇損失十餘萬人。中國空軍與蘇聯空軍誌願大隊參加作戰,自6月至本月,共擊傷敵艦六十七艘,炸沉二十三艘,炸壞敵機十六架,擊落敵機六十三架,擊傷九架。

蘇聯援華空軍大隊長庫裏森科在武漢空戰中壯烈捐軀。

1日,《掃蕩報》在重慶出版。

6日,美國抗議日本對華侵略行動與政策,謂此種行動與政策違反“機會均等,門戶開放”的原則,侵害美國人貿易與企業,要求日本政府停止此種侵略行動與政策。

12日,日寇在廣東大亞灣登陸,繼陷惠州、博羅。

16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告粵省黨員書,指示發動民眾,協助抗日軍事。

21日,廣州失陷。

25日,武漢開始撤守。

28日,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在重慶開會,至11月6日閉幕。

31日,蔣介石書告全國軍民:保衛武漢之戰略目的已經達到。政府決心本一貫之決策,抗戰到底。

11月:

本月初,新四軍第三支隊於馬家園攻擊日寇第一一六師團一部,敵人退回灣沚。

3日,日本首相近衛文唐,狂妄提出建立“東亞新秩序”。

10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電蔣介石,對中國人民艱苦抗戰,表示欽佩與同情。

13日,長沙大火,造成大慘案。此係湖南長沙軍警當局誤解焦土抗戰命令而造成。蔣介石令於長沙失陷時放火,並事先通知市民,但在日寇尚未到長沙情況下,長沙軍警當局就火燒長沙,而成慘劇。

20日,經高等軍事法庭會審,將長沙大火主要責任者長沙警備司令酆悌等判處死刑,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革職留任。

22日,行政院議決建立西康省。

23日,日寇飛機狂炸西安。

25日,南嶽軍事會議開幕,至28日閉幕,在此次會議中,蔣介石提出中國抗日戰爭自武漢會戰後,已轉入第二期,即反攻的時期。蔣介石之反攻作戰戰略方針為:國軍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製消耗敵人,策應敵後之遊擊隊,加強對敵後之襲擾,化敵後方為前方,迫敵局促於點、線。阻止其全麵統製與掠奪;粉碎其以華製華、以戰養戰企圖;同時抽出部隊輪流整訓,加強戰力,準備總反攻。

27日,日本政府照會英、美、法、意四國,拒絕開放長江。

12月:

1日,蔣介石抵桂林。日軍得到情報,於次日派機濫炸桂林。

3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桂林行營成立,由白崇禧兼主任,統籌南方抗日軍事。

15日,中美成立桐油借款二幹五百萬美元協定。

16日,中英成立信用借款,首批借四十五萬英鎊。

18日,汪精衛由重慶潛赴昆明,走上叛國之路。日本政府自本年1月“陶德曼工作”結束後,認為誘蔣介石投降無望,便轉而拉攏汪精衛。6月,日本陸相板垣、首相近衛即於日本東京和汪精衛代表高宗武會談。高說:蔣介石對日寇作為甚為憤怒,不會接受和議,而汪精衛則可以接受對日和議。並說汪對蔣進言數十次,勸其議和,蔣不聽。若日方有誠意,汪一定會立即對日進行議和。

10月22日,汪之另一代表梅思平,到重慶轉告汪:日本希望汪脫離重慶,另組政府。此後,汪即與周佛海、陳公博、陶希聖密商降日問題。11月,經雙方進一步談判,簽訂《日華協議記錄》。日本禦前會議對此認可。

12月2日,高宗武通知日方:汪已承認該協議記錄。預定於12月10日汪抵香港。

20日,行政院任命李漢魂繼吳鐵城之後,為廣東省政府主席。中英信用借款第二批為五十萬英鎊。美國財政部長摩根索宣布延長中美白銀協定有效期限。

21日,日本首相近衛發表《更生中國》聲明,妄言“徹底擊滅抗日之國民政府”,與新生之政權相“提攜”,以建設“東亞新秩序”。

26日,蔣介石駁斥近衛狂妄聲明,宣言抗戰到底,指出其“東亞新秩序”係滅亡中國的“新秩序”;東亞同體論,是吞並中國論;興亞院為滅亡中國之總機關。

29日,汪精衛自河內發表通電,主張對日求和(豔電),同意近衛三原則。

31日,美國政府照會日本,重申對華立場,不承認日本所謂“東亞新秩序”。

本年,宋慶齡於香港成立保衛中國同盟,支援中國抗日戰爭。該同盟在抗日戰爭中對爭取國際援助起到重大作用,對中共敵後抗日戰爭的支援,更是重大與必不可少。

至本年底,中國正麵抗日戰場國民政府軍隊傷亡七十三萬五千又十七名。

本年,資源委員會令設甘肅油礦籌備處,以嚴爽為處長,選定玉門縣老君堂進行勘探。次年4月,鑽出原油。

國民政府設定移墾區如下:陝西黃龍墾區,移民一萬餘人,墾地二百餘萬畝,經費十一萬一千元;江西吉安墾區,移民一千三百人,墾地四千餘畝,經費七萬三千五百元;福建崇安、泰寧、建寧墾區,移民三千餘人;河南鄧縣墾區,移民五千餘人,經費十萬元;湖南沅陵墾區,移民一千人,經費六萬八千元;四川平武、北川墾區,移民二千人,經費九萬八千元;西康西昌墾區,正籌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