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1 / 3)

1月:

1日,國民黨中常會議決:(一)行政院長蔣介石辭職,選孔祥熙繼任院長,張群為副院長。(二)海軍部歸並於海軍總司令部;交通、鐵道二部合並為交通部;實業部改為經濟部。(三)特任陳立夫、張嘉傲、翁文灝分任教育、交通、經濟三部部長;蒙藏委員會、衛生署並入內政部;僑務委員會並入外交部。

3日,蔣介石確定抗日全局部署:“今後方針,如武漢失守,以巴蜀為最後根據地,北固陝、甘,南鞏黔、桂、雲南,而將重點扼守平漢、粵漢兩鐵路線以西,再置相當兵力於浙、閩、江西,穩紮穩打,以消耗敵人;一麵促進國際變化,以求盟友。如此,則倭寇未有不敗者也。”

4日,日寇百餘人,攻陷曲阜。

5日,世界著名學者羅素、杜威、羅曼羅蘭、愛因斯坦等發起援華倒日運動。蔣經國到任江西省保安處處長(亦日4日)。

10日,國防最高會議常務會議通過特任令,特任何應欽兼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白崇禧兼副參謀總長;徐永昌為軍令部長;白崇禧兼軍訓部長;陳誠為政治部長,黃琪翔、周恩來為副部長。

11日,蔣介石於開封召開一、五兩戰區軍事會議,團長以上軍官參加。會上發表《抗日檢討與必勝要訣》,講話重申抗日戰略原則為持久戰,以持久戰打破日寇之速決戰,並強調提高軍官素質與軍事技術。還提出當時抗戰之軍事重心,為確保武漢。蔣介石以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兼山東省政府主席韓複榘不聽命令,擅自放棄濟南,撤軍至魯西南(並與劉湘有秘密協議),下令拿辦。次日押往武漢。陳誠兼任武漢衛戍總司令。

15日,國民政府正式結束陶德曼工作(指陶德曼牽線和談之事)。

同日,蔣介石電經濟部長翁文灝,籌備後方戰時軍需工業,以備持久抗戰。

16日,日本政府發表聲明,不承認國民政府,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決心在中國成立全國性新的偽政府。

18日,日本政府首相近衛又發表補充聲明雲:“所謂今後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較之否認該政府更為強硬……所以更不需要宣戰。”

國民政府針對日寇之威逼亦發表聲明,指出“日本不顧一切,調遣大批陸海空軍攻擊中國領土,屠殺中國人民,中國迫不得已,起而自衛,抵抗侵略,抵抗暴力,數月以來,中國未有一兵一卒侵入日本領土之內”。“中國和平之願望,雖始終未變……然中國政府於任何情形之下,必竭全力維持中國領土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複和平辦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絕非中國所能忍受。同時,任何在日軍占領區域內,如有任何非法組織僭竊政權者,不論對內對外,當然絕對無效”。本日,日本召其駐華大使川越茂回國。

19日,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於鄒平縣北小青河伏擊日軍汽船一艘。擊沉敵汽艇,殲敵十餘人。

20日,中國召回駐日大使許世英(28日,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亦離滬回國)。

22日,國民政府任命張群為四川省政府主席。

23日,任命沈鴻烈為山東省政府主席。

24日,日本政府又發表更蠻橫無恥之聲明:“一)不論任何情況之下,日本均不與國民政府交涉。(二)日本為阻止外國軍事援華,仍可對華宣戰。(三)日本對華之新政權,居於監護人地位。(四)絕對不容許第三者出麵調解”。

同日,韓複榘於武漢被處決。

28日,國民政府派劉文輝為西康建設委員會委員長。

30日,蔣介石致函美國總統羅斯福,望其在經濟與物質上對中國予以有效支援。偽北平臨時政府與偽冀東自治政府合並。

2月:

本月,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中共部隊)序列編組完成。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

1日,蔣介石通電全國,指出以韓複榘為例,警告各級將領:今後如再有不奉命令,無故放棄守土,不盡職抗戰為能事者,法無二例,決不寬貸。以程潛為河南省政府主席。

2日,國際聯盟議決:鼓勵成員國個別援助中國抗日。

3日,國民黨中常會議決於本年3月29日召開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日外相廣田宣布中日之間已處於戰爭狀態。

5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立戰時軍官研究班,萬耀煌任主任。

同日,蔣介石發表《抵禦外侮與複興民族》,再次公開表示抗日決心於全世界,並預言日寇一定要失敗。

7日,中蘇簽訂《航空協定》,蘇聯決定支援中國空軍對日作戰。

14日,國際反侵略大會通過《援華決議案》。

24日,中國外交部為德國承認偽滿,向德國政府提出抗議。

3月:

1日,國民黨中常會議決:歸並各項革命紀念日,每年放假五天。

2日,航空委員會主席宋美齡辭職,由宋子文繼任。

5日,國民政府任命馬步芳為青海省政府主席。

16日,中國財政部實行外彙統製。

本月中旬,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一二九師於神頭嶺斃、傷、俘敵一千三百餘人,獲槍八百餘枝,一二九師傷亡二百四十餘人。

八路軍一一五師於晉西南進行午城之戰,殲敵千餘人,擊毀汽車二十餘輛,獲戰馬二百匹。先是在上月(2月),日軍集中四個師團進犯晉西南,至本月上旬,占領同蒲路南段及沿線地區,於本月9日,一一五師開始出擊,在午城地區連日作戰周餘,接連獲勝。此戰於18日告一段落。

28日,南京成立漢奸偽政權“維新政府”,由大漢奸梁鴻誌擔任偽政府首腦,任偽行政院長(暫不設主席,以等汪精衛就任),溫宗堯、陳群、陳篆、胡乃泰、陳錦濤、王子惠、陳則民任各偽部長職。

29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昌舉行。數日內,通過《非常時期經濟方案》、《戰時各級教育實施綱要》、《推行兵役製度》、《改進黨務案》,決定設立總裁、副總裁及建三民主義青年團,以及組織國民參政會等案。

4月:

自本年2月下旬至本月初,第十八集團軍一二〇師於晉西北擊破日偽軍三路圍攻,收複七座縣城,殲敵一千五百餘人。

1日,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抗戰建國綱領》,該綱領包括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民眾運動、教育等方麵,共三十二條,為國民黨的抗戰時期根本國策。其總則為:以三民主義、總理遺教為一般抗戰行動與建國之最高準繩,在此總則指導下,外交:本獨立自主之精神。軍事:強化軍人政治訓練,加緊訓練壯丁,發動敵後遊擊戰爭,撫慰傷亡官兵,安置殘廢,優待抗屬等。政治:組織國民參政會。經濟:經濟建設以軍事為中心,同時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民眾運動:發動全國民眾。教育:為戰時教育,訓練青年、婦女為戰區服務。選舉蔣介石為中國國民黨總裁。大會即日閉幕。

6日,國民黨五屆四中全會在漢口舉行,通過《三民主義青年團組織要旨》、《改進黨務並調整黨政關係》等案;前中共中央領導人之一張國燾,自延安走西安轉抵漢口,並發表《敬告國人書》,謂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別立門戶,不以國家民族為念”,聲明脫離中國共產黨。

7日,中國軍隊第五戰區於台兒莊殲滅日軍磯穀師團二萬人。

上年12月下旬,日軍磯穀廉介第十師團侵占濟南,繼占泰安。本年1月,日寇板垣師團侵占青島,進迫臨沂。磯穀師團與板垣師團欲於台兒莊會師,進攻徐州。南方,日軍第十三師自蚌埠北犯,亦指向徐州,欲打通津浦線。李宗仁第五戰區部署如下:以第二十四、第十一、第二十一集團軍,於學忠第五十一軍防備淮河沿線敵人,阻敵北犯。徐州以北以鄧錫侯第二十二集團軍防守滕縣地區;張自忠第五十九軍,防守滕縣以南地區,為第二十二集團軍之後備,阻擊磯穀師團;龐炳勳第四十軍團駐防臨沂,阻擊板垣師團。3月中旬,蔣介石命湯恩伯軍團增援滕縣之第二十二集團軍,並負責於臨城東西線迎頭痛擊磯穀師團。

李宗仁命孫連仲第二集團軍駐守台兒莊。孫部西北軍善於陣地戰,故李宗仁特委孫以此任。此戰役,孫軍與日寇不斷肉搏,堅守陣地不退,損失慘重,保證了台兒莊殲敵二萬眾之大捷,功垂千秋。

板垣師團被龐炳勳、張自忠(3月6日調張援助臨沂)兩部阻滯於臨沂地區,不能前進,戰鬥殘烈,龐、張部堅持至3月31日,是為臨沂大捷,迫板垣師團轉移方向,陷於中國軍隊第七十五軍、五十二軍攻擊中。磯穀師團於3月20日,侵占滕縣,第二十二集團軍王銘章第一二二師全體殉國。23日,賴穀支隊向台兒莊進犯。29日,台兒莊失陷一半。4月3日,三分之二村莊失陷,當日午夜,孫連仲組織敢死隊數百人向日軍發起反攻,以待4日晨湯軍團側擊賴穀支隊。日軍倉惶應戰,死傷慘重,潰不成軍,退守北門。孫連仲收複台兒莊四分之三陣地,是為一大奇跡。但湯軍團未能於4月4日側擊台兒莊日軍。4月5日,蔣介石嚴命湯軍速攻磯穀師團側背,並斥其行動遲緩。4月6日,湯軍抵達台兒莊,力攻敵之側背。本日黎明,李宗仁指揮台兒莊全線反攻,上午,殲滅磯穀師團大部兩萬人左右。毀敵坦克三十餘輛。但湯團遲進延時,致孫連仲部損失慘重,湯如此私心自用,當受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