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1 / 3)

1月:

2日,蔣介石請假赴奉化溪口鎮原籍休養。

4日,國民政府明令特赦張學良,免除徒刑,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惟褫奪公權仍然有效。

5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任命顧祝同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安行營主任,孫蔚如為陝西省政府主席,王樹常為甘肅省政府主席,楊虎城、於學忠撤職留任。

6日,國民政府撤銷西安“剿匪”總司令部。

12日,東北軍與中央軍在渭河北岸發生戰爭,東北軍少壯派要求南京放回張學良,東北軍內部為此發生分化。

13日,中共中央機關由保安遷至延安。

14日,汪精衛返抵國門。

18日,偽內蒙政府德王自稱“政府主席”。

26日,楊虎城表示接受中央命令,將軍隊撤至指定地區。

2月:

3日,東北軍少壯派因東北軍老軍頭不力主以戰爭爭回張學良,於西安刺殺軍長王以哲。

8日,中央軍入駐西安,陝局解決。蔣介石並通過顧祝同,開始與中共中央談判。

9日,中共提出編製四個軍十二個師,成為一個路。後經多次談判,雙方決定紅軍改編為三個師,陝甘寧邊區服從中央,由中央任命陝甘寧行政區首腦。

15日,本日至22日,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在南京召開。此次會議,通過了停止圍攻紅軍和改編紅軍案,國共之戰正式停止。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初步實現。會議通過《中國經濟建設》、《國防經濟建設》、《促進救國大計》等議案,重點討論對中共與對日本的政策。

21日,通過的《關於根絕赤禍之決議》,提出四項最低限度辦法:(一)統一編製,統一號令,徹底取消紅軍,及其假借名目之武力。(二)政權統一,徹底取消蘇維埃政權及其他一切組織。(三)停止赤化宣傳。(四)停止階級鬥爭。

所通過的大會宣言,表示對日寇之侵略,如果領土、主權蒙受損失,超過忍耐限度,便決然對日一戰。此外,還通過取消中常會主席製。

23日,行政院特派李宗仁、白崇禧為第五路軍總、副司令,李品仙為參謀長,準備出師抗日。

3月:

3日,國民黨中政會議決,以王寵惠繼張群接任外交部長,張群改任中央政治委員會秘書長。

4日,蔣介石以禁煙總監名義,電各省市切實禁煙,務期如限肅清煙毒。

6日,國民政府任命徐永昌為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

18日,汪精衛返抵南京。

21日,中政會議決以吳鐵城為廣東省政府主席。

25日,蔣經國離莫斯科返國。

30日,行政院任命朱紹良為甘肅省政府主席。

4月:

2日,國民政府特派孔祥熙為特使,赴英國參加英皇加冕禮(5月4日抵達倫敦)。全國氣象會議開幕。

6日,外交部長王寵惠代理行政院院長。

內蒙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沙王抵南京(德王已成立偽政府)。

21日,中美航空線,正式開航。

22日,中常會通過《修正國民大會組織法》和《憲法草案》。

27日,行政院任命於學忠為江蘇綏靖主任,賀耀組(亦為祖)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

5月:

11日,行政院任命薛嶽代理貴州省政府主席。

13日,軍政部長何應欽開始與東北軍將領商談東北軍整理問題。

19日,中美無線電開始通話。

21日,國民政府裁撤西安綏靖公署。孔祥熙(赴英皇加冕禮特使)偕駐英大使郭泰祺訪問英國財長。

6月:

1日,侵占台灣之日本總督府下令各報停止發行漢文版,並推行日語運動,取締台語。豫、皖、蘇三省整軍會議開幕。

5日,日本外相廣田稱:三原則已不適用,將努力使外交脫離軍事。本日至22日孔祥熙訪問法國、比利時、德國和美國。

7日,川湘鐵路開工修築。

18日,財政部長宋子文抵廣州,整理粵省財政。

20日,國民政府下令改革廣東幣製,收回毫券,自明年起,一律用國幣。

23日,蔣介石邀請全國著名學者專家於7月15日到廬山談話,共商國是。

26日,李宗仁抵廣州晤宋子文,商談整理廣西金融財政。

28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朝鮮總督府、華北駐屯軍司令部、滿鐵總裁等各方麵人物在大連舉行重要侵華會議,具體部署侵華戰事。

2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派何應欽為川、康軍事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顧祝同、劉湘為副主任委員,賀國光、鄧錫侯、劉文輝、楊森、孫震、徐源泉、夏鬥寅、李家鈺等為委員。宋子文、李宗仁由廣州飛赴桂省,整理桂幣。前西安綏靖主任楊虎城離滬出國。

30日,王寵惠向美國發表廣播講話,指出中國之被侵略將導致遠東危機。

7月:

本月,盧溝橋事件爆發,中日戰爭正式開始。

本月7日夜,日本駐豐台陸軍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長清水節郎率本中隊於盧溝橋北進行夜間“演習”,以盧溝橋為假想敵。夜11時,日軍士兵一人因小解未告知中隊長,日本北平特務機關鬆井太久郎謂“日本士兵失蹤”,要求侵入宛平城搜查該士兵,並聲言如不答應要求,即包圍宛平城。其時,日軍“失蹤”士兵早已歸隊。但鬆井見士兵歸隊已為所知,又提出雙方會同“調查失蹤情況”之要求,無理取鬧。在調查之中,日軍已經加派軍隊至盧溝橋。8日淩晨4時50分許,日軍開槍進攻宛平城。中國軍隊吉星文團立即反擊,“七七”抗戰正式開始。日軍攻城三次,均未得逞。中午,日軍增援部隊抵達,其聯隊長森田並以裝甲車六輛攻城。夜12時,吉星文部全振中營派兩連士兵出城反攻,每人持手槍、大刀和四個手榴彈,將橋邊日軍全殲。至9日晨3時,雙方達成三項口頭停戰協議:

(一)雙方立即停止射擊。(二)日軍撤退豐台;中國軍隊撤回盧溝橋以西地區。(三)城內防務由保安隊擔任,人數為二三百名,於9日晨接防。

但由於日軍一再阻止和開槍射擊,延至下午6時,保安隊二百人始進入宛平城。吉團全部撤往河西。但日軍並未撤回豐台,仍在沙岡、五裏店、大井,積極準備戰事。8日,蔣介石於廬山致電宋哲元:“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需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9日,蔣命何應欽自川返京,著手編組軍隊。10日,又電宋哲元,表示堅決抗戰:

“守土應具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相應付。至於談判,尤須防其奸狡之慣技,務須不喪失絲毫主權為原則”。

同時,蔣介石派孫連仲率第二十六路軍北上河北保定、石家莊地區,準備對日軍作戰;令閻錫山音軍向石家莊集中。並采取如下緊急措施:(一)編組戰鬥部隊:第一線為一百個師,(亦雲八十個師),預備軍為八十個師;編組各集團軍、軍團、軍司令部和大本營。(8月20日編組就緒)。(二)將六個月用量之彈藥屯置長江以北三分之二,長江以南三分之一。兵工廠如被摧毀,即準備經香港、越南從法國和比利時洽購軍火。(三)準備兵員一百萬人,軍馬十萬頭和六個月糧秣。

此時,日本政府於東京舉行五相會議,首相近衛、外相廣田、陸相杉山元、海相米內、藏相賀屋參加。經裕仁裁決,議決派本土三個師團,朝鮮一個師團,中國、滿洲兩個旅團入侵華北;同時宣稱:此次事件,完全由中國之武力抗日行為引起(日寇哲學:隻允許其侵略不允許抵抗),政府已下重大決心。

19日,蔣介石之廬山談話(7月15日作出)公開發表,表示到最後關頭時,中國政府決心抗戰。談話中說“盧溝橋事件能否不擴大為中日戰爭,全係於日本政府態度。和平希望絕續之關鍵,全係於日本軍隊之行動。在和平絕望之前一秒鍾,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和平解決”。

“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後關頭,我們當然隻有犧牲,隻有抗戰;但我們的態度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應付最後關頭,必不得已的方法。”

“我們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遺留給我們曆史上的責任。”“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

蔣並提出四項最低條件:(一)任何解決不能侵犯中國主權與領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組織不容有任何不合法之改變。(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如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換。(四)第二十九軍所駐地區,不能受任何約束。

美國記者斯諾說:這是“一個極有意義的演說”。

25日,日軍百餘人攻擊廊坊車站。

26日,午夜,日軍對當地中國駐軍開仗,宋哲元第二十九軍三十八師劉振三旅被迫應戰,旋失敗撤退,廊坊失陷。

27日晨,日軍進攻通州中國駐軍。5時,複於十八架飛機掩護下,以騎兵突襲團河中國駐軍,該地官兵猝不及防,犧牲千餘人。午後,日軍對京郊之高麗營、昌平、湯山、沙河先後進行猛烈攻擊。

28日,日寇鈴木混成旅團、河邊旅團和一機械化旅團在日酋香月清司統一指揮下向南苑、北苑、西苑發起猛烈攻擊。第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於南苑抗戰中殉國。同日午後,宋哲元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北平城,退守保定,留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長、北平綏靖主任、北平市市長。

佟麟閣,1912年投馮玉祥第二營當兵。1933年參加馮玉祥察哈爾抗日同盟軍,為第一軍軍長。

趙登禹,1914年與兄趙登堯赴西安參加馮玉祥軍隊。1927年馮玉祥西北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隨軍東出潼關,參加北伐,因功升師長。1933年參加喜峰口長城抗戰,奮勇殺敵。1936年晉升陸軍中將。

同日下午9時,蔣任命宋哲元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之二十九軍擴編為六十八、五十九、七十七三個軍。夜半,二十九軍撤離北平。30日,天津亦放棄。31日,蔣介石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宣言抗日戰爭正式開始。令孫連仲第二十七師向平西挺進;湯恩伯第十三軍移駐張家口,其第八十九師向南口推進。

本月(7月)1日,宋子文由廣西飛抵廬山,向蔣介石報告粵、桂金融整理經過。

2日,立法院通過《妨害國幣懲治條例》,私運銀幣銅幣或銀類出口者,處死刑,或七年以上之徒刑。南京至江西鐵路開始鋪軌。

4日,廬山暑期訓練團第一期開始,孫連仲、黃紹竑任總隊長,胡宗南、吳奇偉等任大隊長。

5日,抗日女英雄趙一曼,於東北珠河殉國。趙一曼(1905~1937),本名李坤泰,亦名趙一超,四川宜賓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任抗日聯軍第三軍第二團政治委員。1936年10月受傷被日寇俘獲,在獄中,堅貞不屈。

國民政府明令禁止小麥出口。何應欽、顧祝同等抵重慶,與劉湘晤談川康整軍事宜。

6日,川康整軍會議開幕,至9日閉幕。行政院會議決定將廈門大學、湖南大學改為國立大學。

9日,中美成立《白銀協定》,實行貨幣合作。

15日,周恩來抵廬山,向蔣介石遞交《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請蔣介石正式發表。該宣言向全國宣布:(一)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須,本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政府的暴動政策與赤化運動。停止以暴力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實行民權政治,以期全國政權統一。(四)取消紅軍名義與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接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轄,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同日,中共成立陝甘寧三省邊區政府。

16日,中國外交部提出備忘錄,送交九國公約簽字國,指責日本政府破壞九國公約。

同日,廬山談話會開始,研討當前中日局勢,策劃抗日大計(前述蔣氏談話即於此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