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唐生智就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及前敵總指揮。
4日,國民黨中央常委會通過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5日,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議決北伐,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9日,丁文江、許沅在上海與英美日三領事交涉上海會審公堂交還中國事,民事部分已有頭緒,刑事部分則因三領事堅持陪審權,會議停頓。
11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呈請任命陳果夫為組織部秘書。
同日(11日)天津張作霖、吳佩孚代表預備會議結束,議決(一)軍事合作到底。(二)奉方否認護憲,顏內閣自動辭職。(三)國會問題保留將來公開討論。
22日,顏惠慶以攝行大總統令任命田應璜代理內務總長,任可澄為教育總長,特任海軍總長杜錫畦兼代國務總理,國務總理兼外長顏惠慶辭本兼各職。
25日,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及部長聯席會議通過任命蔣介石為國民政府委員。
26日,張作霖入駐北京。
28日,張作霖與吳佩孚在北京會談。
29日,吳佩孚於長辛店下總攻擊令,限三日攻下國民軍之懷來地區。
30日,國民革命軍總監部成立,以俞飛鵬為總監。
本月,吳軍分三路進攻南口地區。吳佩孚並在保定設立總指揮部指揮對國民軍作戰。吳自任各軍總指揮。吳因湖南已經發生南北之戰,急欲收束南口戰事,抽身對付南方,抵抗北伐。中旬,李景林新直軍派三個混成旅抵南口,魯軍俄兵鐵甲車隊,也於中旬由沙河向昌平進擊,奉軍吳俊升由山海關經開魯,乘馬赴多倫,奉軍汲金純則由山海關經朝陽、熱河與吳俊升會師多倫,共同向南口進擊。以上各係軍隊,總計三十萬人。國民軍則全力抵抗。此時廣州國民政府,正積極準備北伐,吳佩孚處境不利。下旬,田維勤入京與張宗昌、張學良會商軍事計劃,決定於8月1日下達總攻擊令。
7月:
2日,關於收回上海會審公堂交涉,丁文江、許沅所提臨時法院具體案,三領事表示接受。樊鍾秀於河南擴展地盤為十餘縣。
4日,國民黨中央臨時會議通過任命蔣介石為中央軍人部部長。
6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選舉蔣介石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通過中國國民黨出師北伐宣言。
9日,蔣介石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於廣州舉行北伐誓師典禮。正式興師北伐。
蔣介石曾於1月4日晚7時,在國民政府公宴上提出北伐建議;北伐武漢為第一目標;東聯孫傳芳使其中立;北聯湘、贛軍,阻吳佩孚南下;然後興師北伐。並認為本年即可以統一中國,收複北京,奉迎孫中山靈櫬至南京紫金山;又進一步提出其國民革命以三民主義為唯一主義。4月3日,蔣又向中央提出北伐建議,主張六、七月間開始北伐。其理由係乘國、奉、直大戰尚未結束之良機,否則,北方國民軍被擊敗後,列強必轉移視線於兩廣革命根據地。計劃於三個月內完成北伐準備工作。以上蔣氏北伐計劃,要待三個月左右才能實施,而李宗仁之新桂軍一部,已於5月初在湖南省協助唐生智對吳佩孚支持之葉開鑫、賀耀祖等展開激戰,無法等待,便於5月10日抵達廣州,催促廣州立即進行北伐。與此同時,又派一個獨立營押運子彈赴衡陽,援助唐軍李品仙第三師,該營並進而奪回衡山。
當李宗仁見到蔣介石時,蔣表示廣州情況複雜,不宜立即北伐。廣州軍政界亦無馬上北伐氣象。當此之時,惟有李濟深最熱心於北伐之事。10日,特召開中央政治會議,李宗仁陳述應當馬上北伐之三大理由:(一)國民軍於北方對奉、直聯軍之戰尚未結束;孫傳芳不擁護吳佩孚,正是可乘之機,否則吳佩孚於兩湖坐大後,孫傳芳必然歸附,孫、吳聯合,則北伐大計去矣。(二)兩廣統一之餘威可用。否則,一旦苟安,即無以為用。(三)唐生智尚不堅定。如不馬上北伐,則唐生智一旦失敗,而吳佩孚必聯葉以攻兩廣,則兩廣危殆,更無力北伐。李宗仁說罷,李濟深即慷慨陳詞,讚賞李宗仁之發言,並極力強調:“今日北伐。已勢成騎虎,中央斷不可坐視我第七軍和唐軍於前線孤軍作戰,而猶豫不決”。繼強調“今日北伐,實千載一時的機會”。言罷即提議首先將第四軍陳銘樞第十師、張發奎第十二師,調赴湘省,增援李宗仁第七軍一部,並說:“第七軍已在浴血奮戰,第四軍也準備犧牲,希望其他各軍袍澤,一致響應,共襄盛舉;中樞更宜速定北伐大計,以解中原人民倒懸,以慰海外愛國人士喁喁之望”。聽罷李濟深之言,全場為之動容,北伐大計正式通過。當場任命唐生智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
葉挺獨立團(中共廣東區委所組織之武裝,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作為北伐先鋒軍立即開拔赴湘。
上月中國國民黨中央全會通過北伐案,並推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授權組織北伐軍總司令部。次日,國民政府發表蔣介石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任命。繼之蔣選白崇禧任北伐軍總部副總參謀長,負責組建總部;總參謀長為李濟深,留守廣東。
北伐軍陣容:第一軍(何應欽任軍長),下轄五個師。共十九個團,人數最多,駐廣州。第二軍(譚延闓),駐北江,共四個師,十二個團。第三軍(朱培德),駐廣州四邑地區,轄三個師,共八個團,又二個營。第四軍(李濟深),駐廣東西江,轄四個師,共十三個團又二營。第五軍(李福林),駐廣州南區,轄二師,共八個團。第六軍(程潛),駐北江,轄三個師,共九個團又兩個營。第七軍(李宗仁),駐廣西,轄九個旅,共十八個團,僅次於蔣之第一軍。第八軍(唐生智)轄五個師和鄂軍夏鬥寅第一師,約有十七個團(葉、夏兩師團數不明)。
當時北方與東南、西南之軍閥軍隊部署:
吳佩孚(1925年再起後,任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駐軍兩湖地區):陳家謨第二十五師、宋大沛湖北暫一師、劉佐龍湖北暫二師、孫建業湖北暫三師等,共十四個師、十五個混成旅以及有關個別標、鎮守使軍隊,號稱二十萬人。以靳雲鶚為聯軍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
孫傳芳五省聯軍(江蘇、浙、皖、贛、閩):十八個師、二十一個旅與混成旅。號稱二十萬人。
張作霖:六個方麵軍(李景林、張宗昌、張學良、張作相、吳俊升等),共七個軍又機械化部隊與輜重營若幹隊、營,另兩個師。三十萬人左右。
閻錫山(晉軍):十二個軍和若幹騎炮部隊,共二十萬左右。
袁祖銘(黔軍):七個師和若幹特種團。約五至六萬人。
唐繼堯:四個特種旅、三十二個步團。八萬人。
川軍(劉湘、楊森):共十二萬餘人。
此時北方國民軍與奉軍、聯軍、吳佩孚直軍、閻錫山晉軍大戰正酣。
本日(7月9日),廣州舉行北伐誓師典禮。誓詞為:“嗟我將士,爾肅爾聽。國民痛苦,火熱水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日星。吊民伐罪,殲厥凶酋。複我平等,還我自由。嗟我將士,為民前鋒。有進無退,為國效忠。”(下略)
繼之蔣介石發表北伐通電。聲明:“繼先大元帥(孫中山)遺誌。服從政府之命令,努力國民革命,實行三民主義”。告士兵書中提出帝國主義為革命之目的敵,並指出國民革命軍為人民軍隊。告廣東人民書中則肯定平英團、太平天國之革命運動,並以之鼓勵廣東和北伐軍隊。書雲:“三元裏民,揭平英團之幟,不期而集者數萬人,與英以重創。英人雖慚憤不敢報複,去而攻閩浙沿海。使清廷稍有能力,必不致為南京城下之盟也。太平天國尤為民族革命特起之異軍,光複漢室,功已逾半。觀於英人戈登以常勝軍助李鴻章,即可知太平天國若何遭帝國主義者之疾忌。惜乎洪楊爭帝,乃至潰敗。”
李宗仁(1890~1969),曾參加護法之役,後於桂軍陸榮廷屬下與孫中山作戰,素以勇敢善戰聞名桂軍。陸榮廷戰敗後,李為陳炯明收編,後又與陳脫離關係。1922年陸榮廷反桂,次年李與黃紹竑聯合驅逐陸榮廷,李並加入國民黨。1924年,李赴廣州見孫中山,被委為廣西全省綏靖督辦。1925年4月,消滅沈鴻英部。7月,將駐桂滇軍(唐繼堯部)驅逐出境,統一廣西全省。
11日,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李品仙第三師,開進長沙。葉開鑫棄長沙而守汨羅江北岸。
14日,蔣介石電令第七軍(李宗仁)、第八軍占領益陽、平江,固守汨羅江之線,掩護後續部隊集中,同時殲滅沅江之敵;令第四軍主力集中醴陵,監視江西孫傳芳,並占領瀏陽;令第三軍由衡陽至醴陵集中,策應第七、八軍和第四軍;令第二軍集中茶陵監視江西,策應醴陵;第一軍之一、二師,集中株州殿後,策應各軍;令第六軍,於攸縣待命。兵站總監,設於韶關。白崇禧以副總參謀長代理總參謀長,隨軍作戰。
17日,唐生智於長沙,通令廢五色旗,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消省憲及省議會,以省黨部主持一切。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及各部部長、監委聯席會議,通過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由張人傑代理。政治委員會主席由譚延闓代理。
23日,國民政府公布《廣東土地登記條例》。關稅會議在北京居仁堂召開中外全權代表談話會,各國代表均表示可以繼續開會,惟有英國公使表示開會日期需看中國政府之情形再行定奪。
27日,蔣介石自廣州北上督師。李濟深總參謀長代總司令鎮守廣州。
30日,湖南省政府成立,推唐生智為省政府主席。
31日,北京攝政府(國務院攝行總統職權)以難以合作要求蘇聯政府撤回加拉罕。
8月:
1日,國民政府發表反對重開關稅會議宣言。廣州大學改名國立中山大學,戴傳賢任校長。
本日,南口地區大雨,吳佩孚、張宗昌、張學良所部五路軍隊,數十萬眾對南口國民軍進行總攻擊,戰鬥激烈。主要作戰地點為六處:東山口、昌平縣北之新店、白羊城、高崖口、安家莊、清水澗。奉軍頗有進展。南口地區國民軍則兵不滿十萬。
2日,奉軍於珍部占領得勝口、錐石口、昭陵、得勝關、龍虎台等要地;下午占領康寧澗,一部繞南口之後,包圍虎峪村。
3日,馮玉祥國民軍於南口反攻,失利。奉軍、聯軍占領南口第一險要二道關,前鋒至長城外之延慶附近,進窺八達嶺,攻擊居庸關北口。夜半,奉軍占領長城外之虎峪村,自得勝口攻葵花穀。
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勞工仲裁條例》。
同日,奉軍由得勝口、北三裏深入國民軍南口陣地深處,國民軍多次全力反攻,均無效果。魯軍進占興隆口、柏峪口、百寶嶺,電吳佩孚支援。
7日,國民軍於南口各地進行激烈反攻,雙方戰事殘烈。奉軍大隊進至燕子口、昭陵澗,於昌平全線對南口發動猛烈攻擊,左右翼進至南口正麵,距國民軍陣地僅有裏許。
9日,奉軍張學良抵昌平督戰(對馮玉祥國民軍作戰)。
此間。吳佩孚直軍田維勤部進攻懷來受挫,田維勤一個團投降國民軍。閻錫山晉軍亦在攻城取地,對國民軍進逼。
10日,國民政府派方本仁為江西宣撫使,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軍長。
本月上旬,國民革命軍第四、七、八軍與北軍相持於汨羅江。第一期北伐結束。
12日,北京臨時政府特任蔣雁行為陸軍總長。
同日(12日),蔣介石於長沙召開軍事會議,討論第二期作戰計劃,決定首先北取武漢,然後轉攻江西,北窺中原。
13日,四川劉湘、劉文輝、賴心輝等通電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
直魯聯軍自東園繞道攻襲居庸關。
14日,蔣介石呈請國民政府準發中央銀行兌換券。奉軍於珍部攻占南口,鹿鍾麟部國民軍向綏遠退走。
本日,國民軍以力量不足,又無接濟,實行總退卻,放棄南口陣地與多倫,向山西撤退。國奉直大戰主戰場基本結束戰事。
本日,蔣介石部署軍事如下:以第四、七、八軍為中央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兼領之,進軍目標武漢;右翼為第二、三軍,以朱培德為總指揮,集結醴、攸之線,監視江西之敵;左翼為第九、十兩軍,總指揮為新附義之袁祖銘,迅出荊沙,肅清鄂西。右翼軍如發現江西之敵有進攻企圖,即轉守為攻。首先占領萍鄉。第一、六兩軍為總預備隊,在中央軍之後。
15日,馮玉祥在莫斯科與蘇聯訂立借款合同,共借1090萬盧布,以軍械實物計算款項,時已交馮步槍三萬一千五百支,子彈五千一百萬發,機槍二百七十挺,炮六十尊,炮彈五萬八千發,飛機十架。
16日,蔣介石發表討伐吳佩孚宣言。
17日,國民政府派蔣作賓往訪張作霖,張氏答應不與吳佩孚合作。
18日,蔣介石下總攻擊令,分軍三路進軍。第四、七、八軍順武長鐵路,直趨武漢。右翼軍除監視江西之外,掩護中央軍右側背。左翼軍指向荊沙,並掩護中央軍左側背。但此左翼軍仍在湘黔邊境,觀望不前,主要作戰軍隊為中央軍,中央軍又分左右兩縱隊。左縱隊為第八軍,唐兼指揮官;右縱隊為四、七軍,李宗仁任指揮官,首先強渡汨羅江。該兩個縱隊又分三路進軍:第四軍,沿通城、崇陽一線,向武昌推進,第七軍於浯口南岸搶渡汨羅江。第八軍進攻浯口以西、營田以東地段,取道嶽州,進逼武昌。同時以一部自嘉魚或金口渡過長江,向漢口、漢陽進攻,截斷敵人退路,將敵人圍殲於武漢三鎮。第一軍第二師於第八軍之後推進;第六軍於第四軍之後推進。
吳佩孚此時的軍事部署如下(其精銳之師,一時難於抵達湘境):以汨羅江為第一道防線;自羊樓司至五裏牌、雲溪為第二道防線,以湖北督理陳家謨、湘鄂邊防督辦李濟臣二人負責指揮作戰,共有三、四萬人,沿汨羅江設防;該江北岸之長樂街、浯口市張家碑一線由宋大霈三個旅防守;陸沄部扼守平江;董政國部李旅防守五裏牌、羊樓司、雲溪一線,王旅駐防桃林、西塘、楊林街一線;婁雲鶴集結嶽州,王都慶駐防澧州安鄉。孫建業第二混成旅沿河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