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1926年 民國十五年(1 / 3)

1月:

1日,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曆時二十餘日。期間決定接受孫總理遺囑,誠意聯俄,以及聯合被壓迫民族;抗議日本出兵滿洲;勸馮玉祥國民軍為革命而奮鬥。通過彈劾西山會議派案,堅定聯俄容共政策,永遠開除鄒魯、謝持二人黨籍;對林森、張繼、居正、邵元衝、戴傳賢、覃振、石青楊、葉楚傖、石瑛等十一人給予大會書麵警告,責其悔過,限其二月,否則開除黨籍。推舉汪精衛等九人為中央常務委員(蔣介石亦在內)。大會所選出之六十名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中。包括毛澤東等十五名中共黨人。

同日,國民軍總司令,西北邊防督辦馮玉祥通電下野,離張家口,赴平地泉,由張之江代理西北邊防督辦。

5日,張作霖通電擁護《臨時約法》。

7日,“舊國會”議員(依靠吳佩孚)於漢口發表宣言,反對臨時執政段祺瑞,主張選舉新總統。

11日,張作霖宣布東三省與北京臨時政府斷絕關係,反對段祺瑞,並聲明以鎮威將軍主持東三省軍政。

14日,國民軍第二軍(嶽維峻)通電主張召開國民會議,反對恢複《臨時約法》。

19日,奉軍與國民軍在山海關作戰。

20日,蔣介石辭第一軍軍長職,由何應欽繼任。

26日,吳佩孚部於河南省向國民軍第二軍開戰。

31日,國民軍為防衛大沽,在海口安置炮位,天津領事團認為違反辛醜條約,提出抗議。

本月,吳佩孚以三路軍進攻河南國民二軍。

2月:

1日,各國調查法權代表,在北京參觀大理院監獄,表示滿意。嶽維峻國民軍第二軍通電討伐吳佩孚。廣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監。

2日,北京外交部向英國駐京代辦聲明否認滬案司法調查報告之效力。

15日,吳佩孚委李景林(轉依吳佩孚)為討賊聯軍直軍總司令,張宗昌(亦轉依吳佩孚)為魯軍總司令,李、張通電就職,宣言討伐馮玉祥國民軍,此後李、張之直魯聯軍從奉軍中分化出來。

1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令所屬各黨部,一致反對奉、直,發起組織國民會議。

20日,許世英辭國務總理職,賈德耀就任兼代國務總理職。

21日,北京臨時政府段執政下令討伐吳佩孚。

24日,國民政府成立籌議兩廣政治軍事財政統一委員會,指派汪精衛、譚延闓、蔣介石、宋子文、李濟深、白崇禧為委員。

本月初,張宗昌之魯軍由德州北上,占有連鎮,北攻泊頭,進迫滄州。另一路由東昌府趨大明。李景林之新直軍,分三路北上。直魯軍節節勝利。至下旬,李景林移駐滄州,前鋒攻陷青縣,進迫馬廠。24日,又自馬廠北進,與國民一軍在陳官屯接仗。張宗昌魯軍畢庶澄部自青島乘三艦開赴秦皇島,夾攻天津國民軍。月末,張宗昌、李景林於馬廠部署軍事,以褚玉璞為魯軍總指揮,準備大舉攻津。國民軍也於同日下達總攻擊令,分三路作戰:正麵,子牙河北岸;東路陳官屯;西路姚家渡。限一周內,驅逐直魯聯軍。

3月:

本月初,國民軍攻占馬廠,乘勢北進,至中旬逼近滄州。同時奉軍張學良下令對灤州、盧龍總攻擊。國民軍與奉軍開始作戰。其後,奉軍連克遷安、灤州,國民軍逐漸退卻:京漢線退至保定以北,京津線退至楊村以北,灤、通間退至寶坻以東。此時,張之江主張國民軍撤出京津,專事開發西北;鹿鍾麟則主張暫守北京周圍地區,以待議和,並設防線三道,由韓複榘、唐之道、魏益三分別守衛。

2日,國民軍嶽維峻第二軍失敗,吳佩孚部靳雲鶚占領河南鄭州,次日,嶽軍自洛陽向西潰退。

4日,北京臨時政府內閣改組,特任賈德耀為國務總理,兼代陸軍總長,顏惠慶、屈映光、賀德霖、杜錫珪、楊文愷、盧信、馬君武、龔心湛分別為外交、內務、財政、海軍、農商、司法、教育、交通總長。

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創辦中國國民黨童子軍。閻錫山致電吳佩孚,表示合作,並通告助劉鎮華攻取潼關。

12日,日本駐旅順之驅逐艦兩艘駛入大沽口,與國民軍發生衝突,國民軍擊退日艦。

16日,駐北京外交使團,受日本政府運動,向北京外交部提出最後通牒,限四十四小時內,停止大沽口地區戰爭,並撤出封鎖。

18日,北京民眾團體由徐謙、顧孟餘、丁惟汾、陳啟修等主持,召開國民大會,議決反對駐北京外交使團(亦稱公使團)之通牒,督促政府嚴重駁複,並驅逐八國公使,宣布辛醜條約無效,以及號召國人為反對帝國主義而戰鬥等八款,旋赴段祺瑞執政府請願,段祺瑞下令開槍,殺死學生、市民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大慘案。段及國務院並通電宣布此慘案由徐謙等鼓動所致,遂下令通緝徐謙、李大釗、李石曾、易培基、顧孟餘等五人。段政府不接受外交使團之通牒。

事後,魯迅寫成紀念文章《淡淡的血痕中——紀念幾個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文中道:“幾片廢墟和幾個荒墳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們都在其間咀嚼著人我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棄,以為究竟勝於空虛……而且悚息著靜待新的悲苦的到來。”“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痛苦,正視著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來。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要起使人類蘇生。”“造物主,怯弱者,羞慚了,於是伏藏。天地在猛士的眼中於是變色。”

19日,旅津中國國民黨人及國會議員,為“三一八”慘案致電京師檢察廳,請拘捕段祺瑞,依法治罪。“三一八”慘案激起全國公憤。

20日,廣州蔣介石發動“三二〇”政變,宣布廣州戒嚴,逮捕李芝龍等共產黨人,監視蘇聯顧問住所(鮑羅廷不在廣州),派軍收回中山艦。此係事前十天,由蔣預先部署,由人以電話告知海軍局長李芝龍,開中山艦至黃埔,然後又指李違犯軍令,有政變圖謀。李係中共黨員,於是便說中共與蘇顧問要逮捕他,必須反擊。

24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李宗仁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

25日,唐生智宣布代理湖南省長,並以重兵指向嶽州。

25日,國民軍決定固守京畿,並聲明政治解決時局以前,國民軍決不放棄京畿地區。次日,於兩天前到達天津的直魯聯軍李景林、張宗昌和褚玉璞,決定進攻北京。

27日,國民政府為“三一八”慘案發表宣言主張驅逐段祺瑞,召集國民會議。

直魯聯軍攻占黃村,國民軍放棄楊村。吳佩孚軍亦自南而北,進抵保定,北上涿州。魏益三投降吳佩孚。

29日,中國國民黨西山會議派,於上海召開(另一個)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同日(29日)奉軍攻擊通州,宋哲元自熱河撤至察哈爾。奉張與吳佩孚在秦皇島會議,決定議和條件為國民軍退出北京。

30日,唐生智占領嶽州。

31日,國民軍被奉、直二係軍隊包圍於北京地區。

北京教育總長馬君武辭職,胡仁源繼任。

本月下旬,河南國民二軍被吳佩孚軍擊敗,全部退回陝西。吳佩孚奪取河南全省地盤,乃派軍北上,聯合奉軍與聯軍,共同討伐京津地區之國民軍。

4月:

本月初,直魯聯軍因攻城不下,於北京上空連擲炸彈,北京市民惶惶不安。5日聯軍答應停止轟炸,後奉軍與直魯軍自京南與京東攻城,吳佩孚之田維勤部亦自盧溝橋方麵向北京國民軍進逼。

3日,蔣介石通電反對西山會議派在上海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並建議中央整軍肅黨,準備北伐,並繼續執行聯俄容共政策。同時從軍隊中排除中共黨人高級領導地位。

同日,唐生智軍隊,因吳佩孚大軍雲集,退出嶽州。

6日,因奉軍、直魯聯軍派飛機向北京城投彈事,駐北京外交使團為此向北京外交部和奉軍、直魯聯軍提出抗議。

9日,因段祺瑞執政府與奉軍暗通欲消滅國民軍之陰謀敗露,國民軍鹿鍾麟派軍包圍執政府,段祺瑞逃入東交民巷使館區,鹿即宣布段祺瑞罪狀。

10日,上海西山會議派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選出林森等二十五人為中央執行委員。

本日,直魯聯軍又轟炸北京。

12日,北京政變後,奉軍、直魯聯軍猛攻北京國民軍,並再一次向城內空投炸彈,三日後奉軍占領通州。國民軍南苑第三道防線被衝破。國民軍鹿鍾麟下令退出北京城,並向北京要退城費二百萬兩。四日後,國民軍退出北京,扼守南口。吳佩孚勸國民軍繳械。

14日,國民黨解除俄國顧問十人聘約。

16日,蔣介石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央政治委員會聯席會議推舉為軍事委員會主席。黃埔軍校青年軍人聯合會(由中共黨人為骨幹)解散。

17日,段祺瑞回執政府複職,並免司法總長盧信職。

18日,直魯聯軍、奉軍、吳直軍於豐台召開軍事會議,議決出兵五萬,三路追擊國民軍,驅逐馮軍入南口:奉軍任東路,由密雲、懷柔抄南口後路;聯軍任中路,由沙河攻南口;西路為吳直軍,肅清口北;並電閻錫山派軍出大同,攻擊張家口。以李景林為總司令,褚玉璞為總指揮,徐源泉為前敵司令,張學良任後勤。吳佩孚直軍以齊燮元、魏益三為前敵總司令,田維勤為援軍總司令,晉軍以張培梅為前敵總司令,劉鎮華亦出兵攻甘肅馮軍後路。

19日,段祺瑞欲借奉排吳佩孚,迎張學良入京,但被奉張拒絕,計劃失敗。國務總理賈德耀向段祺瑞辭職。

20日,北京政府以胡惟德代國務總理,攝行執政。段祺瑞下台。廣州國民政府發表宣言,說明北方已陷於混亂和無政府狀態,希望國民自動召集國民會議,建立政權。黃埔軍校孫文主義學會右翼團體解散,從而結束其與青年軍人聯合會之摩擦。

汪精衛因被蔣介石懷疑為“三二〇”事件之陰謀發動者,於本日離開國民政府,至五月份赴法國。

22日,廣州國民政府對外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請各國暫勿承認北京政府。張學良、李景林、張宗昌入駐北京,胡惟德下台,執政府結束。次日,吳佩孚派代表入北京,與張學良接觸,商討時局處理辦法,未獲協議。

本日,奉軍進攻南口。

23日,由於“三二〇”事件,中共黨人被排除軍中之高級領導職位。周恩來離開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轉任中共廣東區委軍委工作,同時有二百名中共幹部離開第一軍。

本日閻錫山晉軍由天鎮向懷安東進。

25日,吳佩孚任命葉開鑫為湘軍總司令兼湖南省長,對抗唐生智,葉軍蔣鋤歐旅占領平江。

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在宣傳部下設立宣傳委員會,負責全國宣傳工作。

29日,胡漢民與鮑羅廷自蘇聯同回廣州,但因胡弟胡毅生參與主持殺廖而為蔣所忌,蔣介石拒晤胡漢民,10天後,胡漢民離穗赴滬。

30日,英、美、法、意、日五國代表與中國代表在外交大樓開議交還上海會審公堂及改組上海租界司法事。

本月下旬,國民軍與奉軍激戰。

5月:

1日,曹錕致電民國十三年十月之國務院與“參眾兩院”、各省軍民,聲明辭職。

同日,蔣介石與鮑羅廷會商北伐問題,鮑對此有不同意見。互有爭論。鮑羅廷認為北伐須從長考慮。如果北伐,應沿京廣線北進,接應馮玉祥國民軍,建立西北、西南根據地,和帝國主義周旋,不讚成蔣氏向長江下遊地區發展。蔣氏則欲於南京建立國民政府,靠向西方,脫離蘇聯控製。

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及第二次全省農民大會在廣州開會。到會工人代表四百餘人,農民代表二百五十餘人。中共黨人鄧中夏為主席,劉少奇為秘書長,蔣介石和林祖涵、詹大悲、中共代表彭述之均發表講話。

6日,馮玉祥國民軍改編,成立七個軍,由鹿鍾麟、宋哲元、李鳴鍾、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劉鬱芬分任各軍軍長,推張之江為總司令。

9日,顏惠慶通電組織攝政內閣。

10日,李宗仁抵廣州遊說廣州軍政首腦立即北伐,得李濟深竭誠相助,促成國民政府於5月下旬派第四軍葉挺部先期北伐出兵。

11日,蔣介石力主北伐,並製定北伐計劃。汪精衛秘密離粵赴法。

13日,顏惠慶在北京組閣。奉直聯合進攻南口國民軍。

17日,中國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通過《整理黨務案》。主要內容是:在國民黨內之共產黨員名冊交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保管;中央黨部各部長,不許跨黨者(中共黨員)擔任;中共中央與第三國際對國民黨內之共產黨員之訓令,應先交國共聯席會議通過;凡屬國民黨籍者,未經中央黨部許可,不得別有組織與行動。凡違反以上規定者,即開除黨籍,或根據情況加以懲處。西北國民軍將領宣言保境安民,在未有代表民意政府時,一切命令概不承認。

1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二屆二中全會通過設置中央委員會主席案。次日,二中全會推舉張人傑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

20日,通過中國國民黨重新登記案(所有黨員重新進行黨籍登記,以整頓組織)與統一各省黨部案。並推選出張人傑、譚延闓、蔣介石、吳敬恒、顧孟餘五人為出席國共兩黨聯席會議之國民黨代表。

22日,二中全會通過大會宣言及優待歸國同誌、迅速出師北伐案。本日,會議閉幕。蔣介石敦促汪精衛、胡漢民回粵主持黨政。

本月中旬,馮玉祥國民軍分六路進入山西境內,下旬攻占大同,鹿鍾麟、李鳴鍾、韓複榘三路進攻雁門關。吳佩孚乃急令其第一軍進攻南口,另派王維城等支援晉北。

6月:

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任命蔣介石為中央組織部長,邵元衝為青年部長,葉楚傖為秘書長;兩廣政治、軍事、財政統一委員會議決改組廣西省政府,推黃紹竑為廣西政府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