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1926年 民國十五年(3 / 3)

同日,馮玉祥在莫斯科與蘇聯訂立密約;蘇聯允繼續助馮,馮答應承認外蒙獨立,並聘蘇聯人為政府顧問,給蘇聯人以優先權利。

20日,吳佩孚自保定南下,數日後抵漢口,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先守汀泗橋,孫傳芳亦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援贛方略,但不參加吳佩孚方麵作戰。

同日,蔣介石發表對外宣言,警告各國政府勿借不平等條約危害國民革命與幹涉中國內政,否則,惟有攘之辟之。

21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決,政務官非經中央特許,不得以非黨員充任。

23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民眾書》。主要是發展實業和農業;召開國民會議,建立全國統一之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撤走在中國的外國駐軍;肅清貪官汙吏;“確定人民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自由權”;廢除苛捐雜稅,限製重利盤剝;禁止吸毒;軍民合作;整頓教育;救災;平抑物價;扶助工農商學團體及其發展;實行地方自治,民選省、縣長與鄉村自治機關;頒布勞工法、工會條例,確定工人最低工資;保護童、女工;增加小學教育薪金,減少學生學費;提高士兵教育;促進男女平等;承認婦女選舉權,在法律上與男子平等;疏浚河道,培植森林;改良農村組織,整理地製,丈量土地,清查戶口,限定租稅數量,增進農民生活;整頓幣製,不準濫發鈔票;舉辦生產消費合作社事業等。

同日,廣州國民政府任命馮玉祥為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常務委員會任馮玉祥為國民軍總黨代表及國民政府委員。

同日,各國駐華公使團批準中國收回上海會審公堂,英、日在滬領事亦已簽字。

同日,蔣介石於羊樓司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四路進軍,直取汀泗橋。

24日,蔣介石為《向導》刊載陳獨秀不同意北伐之文章,呈請國民黨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質問。陳文大意是現在北伐尚不是時機,應待軍力壯大之時,再行北伐。這也是斯大林之意見。四川楊森向廣州國民政府輸誠。

25日,蔣又擬定進軍江西計劃,共分三個進攻時機:第一個時機:中央軍攻克武漢後;第二個時機:福建周蔭人首先進犯潮、梅時;第三個時機:周蔭人不犯潮、梅而援助江西時。

27日,北伐軍攻克汀泗橋。攻取汀泗橋之役,係葉挺獨立團與黃琪翔團前後夾擊而成。黃團先乘夜偷渡江北,攻陳嘉謨之背,葉團則展開正麵攻擊,一舉而克之。

28日,北伐軍攻克鹹寧,吳佩孚親自到賀勝橋督戰。

29日,蔣於鹹寧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由李宗仁指揮進攻賀勝橋,直搗武漢。唐生智第八軍成為總預備隊;其何鍵師則仍自嘉魚渡江,繞攻漢口,以拊敵背。

30日,總攻賀勝橋,戰鬥至為慘烈,當日克之,吳軍退武昌。李宗仁第七軍與第四軍合攻賀勝橋。吳佩孚親臨前線督戰誌在必守,並手持大刀,對後退之軍官,當場砍殺,或以機槍掃射。吳曾手刃旅、團長十數人,吳軍守土極為頑強。但在四、七軍更加猛烈之攻擊下,難以抵擋,則反身向督戰者開槍射擊殺出一條血路,一哄而逃。北伐軍攻克賀勝橋。吳倉惶退回武昌,旋退漢口。

31日,國民革命軍第四、七軍兵臨武昌城下。

9月:

1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抵達武昌城外,分兵三路進攻武漢三鎮。閻錫山晉軍圍攻馮玉祥國民軍防地歸綏。

2日,以李宗仁為攻城軍司令,陳可鈺為副司令。

5日,英商太古公司“萬縣”、“萬通”兩輪駛過萬縣,撞沉小劃十餘隻,被楊森扣押,英艦即以機關炮轟擊萬縣城,萬縣城炸去大半,死傷人民四千餘,損失財產千萬元以上,吳佩孚據楊森報告,電北京外交部,向英國公使嚴重交涉。

6日,北伐軍攻克漢陽,7日攻占漢口。吳佩孚率軍北逃。此時隻有武昌孤城未下,吳軍劉玉春死守該城,北伐軍三攻不成,死傷慘重。蔣隻好暫時停止攻打,改攻江西之敵。

10日,蔣介石下達轉攻江西令。

孫傳芳欲乘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再從北伐軍手中奪取武漢,故不支援吳佩孚。待北伐軍三路攻取江西時,孫傳芳仍未將北伐軍放在眼裏。如同吳佩孚前不久之隻顧北方不顧南方,輕視北伐軍一樣。及北伐軍久攻武昌不下時,蔣怕孫傳芳先發製人,進軍湖北,故急忙於本日下達進攻江西令,先聲奪人。

16日,中國調查法權委員會,在北京居仁堂召開末次會議,對報告書簽字,該書共四章。

蔣介石通告漢口領事團,即日起封鎖武昌江麵,商輪禁止駛近武昌。

17日,馮玉祥自蘇聯回國於五原誓師,就任國民聯軍總司令,宣言全軍接受中國國民黨之三民主義,並聘蘇聯烏斯馬諾夫為政治、軍事顧問。蔣介石入贛督師,以鄧演達為武漢行營主任,兼政委會主席,陳可鈺為武昌攻城司令。

1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議決,設立武漢政治分會,以蔣介石、徐謙、顧孟餘、王法勤等八人組成之。

24日,馮玉祥令李鳴鍾、劉冀赴廣州,與國民政府接洽。

26日,奉軍接任北京衛戍事宜。

10月:

本月初,國民軍抵陝西三原、扶風,迫近西安。

1日,北京攝政府以顧維鈞繼蔡廷幹為外交總長;海軍總長杜錫珪辭兼代國務總理職,以顧維鈞兼代,5日,顧就任兼代國務總理職。

4日,廣州國民政府公布《修正監察院組織法》。

10日,北伐軍攻克武昌。此役以葉挺獨立團挖地道成功,而陷之。當地民眾給第四軍以鐵軍稱號。獨立團隸第四軍,是鐵軍之骨幹。

11日,國民政府征收關稅附加稅。

12日,國民政府為四川萬縣慘案向英國提出抗議。

15日,國民政府發表討伐孫傳芳宣言,此宣言大意如下:(一)孫傳芳以保境安民為口號,蹂躪五省人民,以五省為其私產。(二)孫傳芳於北伐軍對吳佩孚酣戰之時,既禁錮東南黨員,解散工會,複又全力犯境,發布8月30日作戰令,為吳佩孚第二。(三)北伐為促成中國統一,實現人民自由,如有向義輸誠,脫離孫傳芳而能為國民革命奮鬥者,則國民政府完全歡迎,視作兄弟。

17日,吳佩孚電北京國務院關稅會議委員促速開關稅會議,如各國拒絕,則實行自主。廣州中山大學改為委員製,戴傳賢為委員長。

18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及各省市、海外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國民政府發展案》、《請汪兆銘(汪精衛)銷假案》,並推何香凝、彭澤民等為迎汪代表,蔣委任劉驥為河南招撫使。

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省政府與縣市政府組織案》。1896年10月20日簽訂之中日通行船條約期滿,據第二十六條規定,北京外交部照會日本公使,要求修正全約,並速開談判會議。

23日,通過《國民黨最近政綱案》,以及關稅自主,廢止不平等條約等議案。

24日,國共兩黨於上海策動罷工,支持北伐。

27日,蔣介石下達總攻江西令。

中國國民黨聯席會議通過全國人民團體聯合會綱領案,並發表對全國人民宣言,稱:軍閥與帝國主義已趨於崩潰,國民黨將於全國保障人民一切自由;扶助民眾組織起來,建立自己權力;廢除不平等條約;建立統一的廉潔政府,解除人民痛苦,使進於福利之境。

28日,以上聯席會議閉幕,通過以下決議案:聯席會議地位高於中執會,亞於全國代表大會;增加中央黨部經費;各“省議會經費”改為省黨部經費;信任蔣介石;開除王寵惠黨籍等。

11月:

5日,北伐軍攻克九江。

7日,孫傳芳由湖口退回南京。

8日,國民革命克複南昌,孫傳芳殘部大部投降。

何應欽部攻克福建漳州,朱培德第三軍占領南昌。

9日,中央政治委員會會議議決孫科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長,徐謙為司法部長。蔣介石進駐南昌。

本日,北伐軍肅清江西,同日,孫傳芳化裝抵天津,向張作霖求援,並以義子地位臣服之。

10日,國民政府公布《修正省府組織法》。

12日,蔣介石未經請示中央,擅自任命唐生智為湖北臨時政治會議主席,朱培德為江西臨時政治會議主席。然後電告中央備案。

13日,張作霖、張宗昌、褚玉璞和孫傳芳之代表楊文愷在天津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對抗國民革命軍戰事。

15日,蔣介石不經中央審批,以個人名義電令各省人民自決,驅逐本省殘餘軍閥。

20日,張作霖、孫傳芳等於天津舉行重要會議,商討派兵南下阻止北伐,以及推戴張作霖問題。

21日,蔣介石對外國記者表明革命目標:(一)非至治外法權、租界及不平等條約一律廢除不止。(二)國民革命不僅以推翻中國國內之帝國主義為限。

27日,蘇聯代大使齊爾內赫抵達北京,向北京攝政府呈遞國書。

28日,國民政府決定遷移武漢。蔣介石公開表示讚成,但在實際磋商時,又力主遷都南昌,想把中央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絕大多數中委不讚成遷都南昌,蔣孤立。

30日,廣州中央黨部、國民政府停止辦公。

同日,張宗昌、孫傳芳等,共同擁戴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張、孫任副總司令,共同阻止北伐軍。孫傳芳此時認張作霖為義父,南歸後重編所部軍隊為十四個師,以及王普、馬祥斌、白寶山、馬玉仁、張仁奎、李養齋等部,總計二十萬人。

12月:

1日,湖南全省農民、工人代表會議在長沙開幕。此時期,湖南農運蓬勃發展,各地區紛紛成立農民協會,鬥爭地主、豪紳等,在廣大鄉村掌握政權,大量地主豪紳逃往上海等大城市,其中也有不少是北伐軍軍官之家屬。

張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國軍總司令職。孫傳芳、張宗昌為副司令,楊宇霆為總參謀。閻錫山派代表趙載文謁見蔣介石,自願加入國民革命軍。海軍楊樹莊亦派代表謁見蔣介石願服從命令。鮑羅廷、孫科、陳友仁、宋子文、徐謙抵南昌。英國新任公使藍浦生抵滬。

2日,國民政府電英國外交部,抗議天津英租界逮捕國民黨員十四名,並引渡於張作霖。將來開釋,英國政府亦須賠償損失。

5日,國民黨中央於廣州停止辦公,各中委先後抵鄂,但蔣則拒絕到武漢報到。李宗仁謂其私心自用。

7日,國民黨中央黨部、國民政府第一批北遷人員啟程。蔣介石、宋子文、孫科等在廬山舉行會議,討論對付安國軍與財政統一問題。

10日,駐北京公使團考慮承認國民政府,分別派員赴湖北考察。

11日,中央黨部及國民政府第二批北遷人員出發,由譚延闓率領。馮玉祥出兵潼關。

13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於武昌成立中央臨時聯席會議,推徐謙為主席。

15日,張人傑自廣州啟程北上。

18日,英國政府發表對華政策宣言,表示同情中國國民運動。

19日,浙江省實行自治,推蔣尊簋、陳儀、蔡元培、黃郛、陳其采為委員。

20日,何應欽奉蔣介石令籌建福建臨時政治分會。閻錫山又就張作霖安國軍副司令職。

毛澤東於長沙農、工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動員推動湖南農工運動。

21日,中央政治會議廣州政治分會成立。

22日,上海與蘇浙皖三省聯合會分電駐北京公使團、銀行公會、總稅務司,阻止北方實行關稅附加稅及承辦二四庫券,以免資助北方軍閥,延長內亂。北軍孟昭月攻入杭州,浙省自治失敗。

28日,蔣介石接見閻錫山代表,密談共同北伐等事宜。

31日,張人傑、譚延闓抵南昌,與蔣介石相見,參加軍事會議。

自本年至1927年春,兩湖與江西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到達高潮。廣大農村給土豪劣紳戴高帽子、遊街,其中也波及到小地主和富裕農民。有些北伐軍軍官的家屬,也被遊鬥。城鎮中則有熱火朝天之工人運動,反抗資方剝削、壓迫,紛紛罷工示威,致使資方無法維持正常生產。蔣對此極表反對。他說工人老鬧罷工,無法維持生產與工商業經濟。當時有不少地主逃到上海等大城市躲避。上海資本家和兩湖、江西之地主、資本家們,便急忙找到蔣介石請他出來鎮壓工農運動。當時一些大學教授、民主黨派和名流,如蔡元培、胡適、常燕生等,亦傾向西方式民主,害怕蘇式政治,支持蔣另立政府,與武漢分裂。黨國元老,也多站在地主、資本家一邊,如胡漢民、吳稚暉、於右任等均勸蔣反共。反共暗潮,迅速發展。蔣即以此為基礎,發動反共政變。蔣介石於南昌改組同學會。並指出將來同學會采用會長製。而不用委員製。一切以會長為中心,無論什麼事情,均由會長(蔣介石)來決定。並以會長之精神為同學會的意誌。他強調,惟有拿會長的精神來做一個團結的中心……我們同學沒有一個中心精神,怎麼會團結起來呢?即使會長任命之同學會秘書也不能反對,誰若反對,就是反對章程,反對同學會和會長(蔣介石)。這個團體是以蔣為中心之個人獨裁團體,隻聽蔣的命令,服從蔣之意誌,而不提遺囑和三民主義,已是私人團體。

蔣宣傳他自己可以代表黨,他說:“現在我指揮下之國民革,命軍,隻要我自己服從黨,其餘的均決無二心”。軍隊服從蔣,蔣服從黨,軍隊亦服從黨,政府亦應服從蔣,亦即服從黨。即“黨國與各軍非組織統一不可”。他又是黨中央主席,他當然也代表黨。隻是此主席之職由張靜江代理,他尚不能執行職務,所以又要求黨的統一,由他進行黨務,“切實負起責任”。

蔣介石於江西以中樞自居,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找江浙財閥支援軍費,自己於江西建立完整財政係統)開始與國民黨中央分庭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