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日,段祺瑞電孫中山、黎元洪,請其參加善後會議。
2日,反對善後會議之國民會議促成會在北京大學開會。
4日,廣州大本營北伐軍暫告結束,譚延闓率部退至粵邊。
6日,蔣介石製定“革命連坐法”,該法規定:“如一班同退,隻殺班長;一排同退,隻殺排長;一連同退,隻殺連長;一營同退,隻殺營長……一師同退,隻殺師長”。
7日,陳炯明下令進攻廣州。
9日,廣州大元帥府令粵漢鐵路改為官督商辦。
15日,陳炯明叛軍西犯,駐粵之滇、桂、湘、粵諸軍在大元帥府領導下,動員東征陳炯明。
16日,北京臨時政府特任蘇皖宣撫使盧永祥兼任督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方本仁督辦江西軍務善後事宜。王汝勤、鄭士琦、孫傳芳、周蔭人分別督辦湖北、山東、浙江、福建軍務善後事宜。盧金山為長江上遊副司令。
17日,孫中山致電段祺瑞,對善後會議提出兩項條件:(一)善後會議兼納各人民團體代表。(二)會議涉及之軍事、財政最後決定之權,歸之國民會議。如接受此二條,則同意召開善後會議。
同日,北京臨時政府特命李景林、閻錫山、劉鎮華、楊增新、陸洪濤督辦直隸、山西、陝西、新疆、甘肅軍務善後事宜,同時令裁撤直隸、山西、陝西、新疆、甘肅各省督軍。北京臨時政府特派孫嶽為豫陝甘剿匪總司令,張宗昌為蘇皖魯剿匪總司令。
22日,本月11日至本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會議者為: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周恩來、李立三、李維漢、向警予、鄧中夏、張太雷等二十人,第二國際代表維經斯基也出席了此次會議。該次會議通過了十一個決議案和對黨章之第二次修改,並發表了大會宣言,還通過成立中央北方局與長江局。大會決議繼續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在國民黨內外,堅持徹底的民主革命綱領,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組織上和思想上,擴大左派,反對右派,爭取中間派,既在實際鬥爭中幫助發展國民黨組織,又同它的妥協作鬥爭;強調中國共產黨對工人運動的領導,使工人運動於民族運動中獨立發展,使民族運動充分革命化,並同工人運動中之資產階級影響與右派分裂陰謀作鬥爭。大會選出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蔡和森、張國燾等九人為中央執行委員,鄧培、羅章龍、王荷波等五人為候補委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燾、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成立中央局。陳獨秀任總書記。
25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成立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此係中共黨人參加之組織。
2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緊急會議,議決於孫中山臨危前,請其立一遺囑。
29日,段祺瑞電孫中山,拒不接受孫中山對善後會議召開之條件。
30日,中國國民黨本部決定所有該黨黨員概不參加善後會議。
廣州大本營召開軍事會議,通過東征陳炯明計劃,此為第一次東征。
自孫中山離粵北上後,陳炯明又於本月7日分三路進逼廣州。至本日,大本營決定三路東征陳炯明:楊希閔部任左路,由河源、老龍趨興寧、五華,指向林虎防地;桂軍劉震寰部,任中路,由鴨子鋪進攻飛鵝嶺,攻擊惠州;粵軍和黃埔軍教導第一、二團等任右路,由平湖進攻龍岡、淡水,自海陸豐趨潮汕,攻洪兆麟防地,由許崇智指揮。東征聯軍總司令為楊希閔。中路攻取惠州後,支援左、右翼,攻取梅縣與汕頭。
此次東征,蔣介石以粵軍參謀長率領教導一、二團和第一、二期學生組成之步兵總隊、一個炮兵營、一個工程隊、一個輜重隊和第三期學生組成之入伍生營,共三千餘人,於右路軍參加作戰。許崇智並將粵軍大部撥歸蔣指揮,自己指揮一小部分粵軍作戰。
2月:
同日,段祺瑞之善後會議在北京開幕(4月21日閉幕),到會者九十六人,宣言以善後會議解決時局糾紛。
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通電,反對善後會議,表明絕不參加此次會議。
3日,上午9時,蔣介石率東征右路軍之軍校教導團、入伍生等,自黃埔出發,次日攻克東莞、石龍。
本日,孫傳芳與奉軍張宗昌作戰結束後簽定《江浙和平條約》,奉軍進駐上海。
自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馮玉祥國民軍領有綏遠、察哈爾、河南三省,直隸亦據有一角之地。奉軍則獲得直隸、熱河、山東三省,繼向津浦路南端發展。馮玉祥國民軍則向京漢路南端發展。但因直係勢力仍盤踞長江流域而未能順利進行。上年12月,奉係得段祺瑞同意,進軍江蘇,張宗昌改稱宣撫軍第一軍軍長,受蘇皖宣撫使盧永祥(段出山後,盧被委任此職)節製。山東督辦鄭士琦為皖段人物,同時宣布取消獨立,回歸段氏,助奉軍南下。段下令免去直係殘部齊燮元江蘇督辦職。至本年(1925年)1月,張宗昌抵浦口,齊遂與孫傳芳組成江浙聯軍,抗擊張宗昌。繼之張宗昌渡江占領句容地區,進攻齊軍,並占領鎮江、丹陽、常州、無錫。齊燮元於上海宣布下野,旋亡命日本。江蘇、安徽為奉軍控製,楊宇霆督江蘇,薑登選督皖。至本日(2月3日)簽訂江浙和平條約。
10日,中國國民黨通電,盼各人民團體自行製定國民會議組織法。
16日,中國國民黨發表宣言,忠告北京臨時政府不得擅與法國解決金佛郎案,應待國民會議及正式政府成立後解決此案。
22日,河南省爆發胡景翼、憨玉琨之間戰爭。
自上年10月份北京政變後,國民軍胡景翼(地下國民黨員)第二軍南下河南,胡任河南督辦並兼省長,而鎮嵩軍劉鎮華部下憨玉琨。此時(趕走吳佩孚後)正盤踞洛陽,不願胡氏統治河南。更有陝督劉鎮華從中主使,立意驅逐胡景翼,以便劉憨控製陝、豫二省,胡景翼則守土有責,堅不妥協。而段祺瑞則坐山觀虎鬥,不予真正調解:如果胡勝,則免去劉鎮華之陝督,而由楊增新督陝,使段係控製陝西、新疆廣大地區;如憨勝,則調劉鎮華督豫,以憨任省長,仍將陝省劃入皖段勢力範圍。因之胡憨之戰乃於本日爆發,戰至本年3月下旬,劉鎮華、憨玉琨失敗,胡景翼軍進駐洛陽,憨、劉逃走。陝軍吳新田、井嶽秀、田玉潔等,則堵截劉鎮華殘部,阻其入陝,劉殘部潰散,多淪為土匪。劉則轉赴太原,再至石家莊,準備入京請罪;憨則終於自殺。此後,國民軍嶽維峻繼胡主豫。
24日,孫中山病危,遺囑定稿:“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誌,務須依照餘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遺囑讀罷,孫中山點頭日“可”,又曰:
“好呀,我甚讚成”。此遺囑由汪精衛等起草。
第二遺囑為家事,留所著書籍、衣物、住宅與宋慶齡。第三個遺囑為致蘇聯政府。對此頗有異議,認為此係汪精衛另行炮製,並非孫中山之遺囑。
同日,班禪抵北京。
27日,蔣介石東征部隊在連克淡水、平山之後,於本日進占海豐。
28日,廣州大本營外交部長伍朝樞,宴請駐粵各國領事,聲明廣州大本營與中國國民黨主張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是排除帝國主義之侵略與壓迫,以求中國之獨立,並非排除外國人。
3月:
1日,國民會議促成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代表大會,討論應付善後會議辦法。
2日,吳佩孚率兵艦及殘部逃至嶽州。
同日,加拉罕聲明:蘇聯在華僑民不受上海會審公堂審判。
7日,蔣介石軍進占陸豐,又連克汕頭、潮安、揭陽、普寧。
8日,馮自由等於北京大學第三院,召集“中國國民黨同誌俱樂部”,發表宣言,號召反共,但因該組織成員過於複雜,未獲國民黨人諒解,馮被開除國民黨黨籍(至民國二十四年,始予恢複黨籍)。
10日,蔣介石對美國人說明,孫中山之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固顯有分別也”。廣州大本營發表對農民運動之第二次宣言,主張以全力助其開展。
11日,孫中山於遺囑上簽字。
12日,孫中山於本日上午9時30分逝世於北京,享年六十歲。孫中山彌留之際,猶呼“和平、奮鬥救中國”等語。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拒絕北京臨時政府對孫中山之國葬安排,決議用國民禮製安葬,以示與國民平等。
16日,雲南昆明、大理地區發生劇烈地震,幾及全省三分之二麵積,山嶽崩裂,洱海沸騰,大火四起,有全城被毀者,災情慘重,前所未見。死傷人口,財產損失,一時尚難於統計。
17日,蘇聯大使加拉罕加入駐北京外交團,並出任領袖。
18日,雲南唐繼堯通電就廣州大本營副元帥職,並派兵東下,意圖侵占廣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遂發通電,不承認唐繼堯之副元帥地位。
本日,蔣介石部隊經苦戰攻克五華縣城。
19日,孫中山靈柩移厝北京中央公園,民眾沿途護靈致哀者數十萬人。
同日,日本神戶華僑團體,在中華會館召開追悼大會。祭壇上掛孫中山遺像,並飾鮮花。上懸青天白日旗。左右挽聯為:“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橫額曰:
“於戲國父”。此為第二次“國父”稱謂。第一次是1924年7月20日,廣州市國民黨之青年黨員大會上曾提出此項建議。第三次是蔣介石於1925年3月30日提出。台灣同胞也在為孫中山開追悼會。當時台北大雨,到會者仍有五千餘人。據報道,台島人民無不為之暗暗灑淚。悼詞更被日本人禁讀。悼詞曰:
“唉!大星一墜,東亞的天地忽然暗淡無光了……西望中原,禁不住淚浪滔滔……你在四十年的中間,始終用了你的萬撓不屈的毅力,你的始終一貫的精神,來實現你千移不易的主義。那專製蠻橫的滿清朝廷的迫害,那無惡不為的軍閥的壓迫,那野心勃勃外國帝國主義的疾視,終不奈何先生……先生的肉體雖和我們長別了,然而先生的精神、先生的主義是必永遠留在人類的心目中活現,先生的事業,是必永遠留在世界燦爛。”
此後全國各大小城市均舉行追悼會,悼念孫中山。
20日,廣州大本營任命蔣介石為潮汕善後督辦。唐繼堯、趙恒惕通電主張聯省自治。
本日,蔣介石東征軍攻克興寧,林虎逃走。蔣於林虎總部發現楊希閔、劉震寰與林虎、陳炯明勾結之密電。胡漢民則獲得劉震寰密約唐繼堯進攻廣東和楊希閔通過香港向北京政府求廣東督辦一職的情報。蔣遂準備以東征右路軍回師討伐楊、劉。至本年5月下旬,右路軍回師廣州。
21日,廣州留守代理大元帥胡漢民及各部長、各軍總司令發表宣言,聲明繼承大元帥成規,完成國民革命工作。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通過《本黨對聯治派決議案》,反對聯省自治派,批判其借聯治之名,行割據之實。
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電不承認唐繼堯為大本營副元帥,因為唐自被舉為副元帥後一直拒不就職,今當大元帥逝世,乃忽自稱副元帥,興兵東下,謀奪廣東,包藏禍心。
4月:
同日,北京臨時政府派唐在複為出席意大利萬國農會大會全權代表。英、美、日、意、比、葡、西等國駐華使節,反對法國單獨與中國解決金佛郎案。
2日,孫中山靈柩移厝北京西山碧雲寺,沿途送殯者數十萬人。
4日,北京臨時政府國務會議議決予前臨時大總統孫文(孫中山)國葬,以南京紫荊山為國葬地。段祺瑞善後會議第十次會議因奉係代表退席而流產。
5日,廣州大本營派蘇世傑為財政委員。北京教育部聘馬君武為國立北京工業大學校長,張明倫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校長。
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定以軍校教導團為基礎成立黨軍,將教導一、二團編為黨軍第一旅,旅長由第一團團長何應欽兼任,歸蔣介石節製,此為蔣介石之起家軍隊。
7日,蔣介石訓勉軍校第三期學生延續孫中山生命,做三民主義信徒,並說:“生活的目的,在增進我人類全體的生命,生命的意義是創造我宇宙繼起的生命”。
1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任命廖仲愷為黨軍黨代表。
16日,廣東省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永豐艦改為中山艦,以紀念孫中山。
24日,黃埔軍校成立“孫文主義學會”,此會為國民黨人所組成,後與“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發生對抗。北京臨時政府(段),下令取消“國會參眾兩院”。北京臨時政府命嶽維峻督辦河南軍務善後事宜,鄭士琦督辦安徽軍務善後事宜,張宗昌督辦山東軍務善後事宜。薑登選為蘇、皖、魯剿匪總司令。華東、華北、華中體育運動會分別在南京、濟南、南昌舉行。北京臨時政府公布《國民代表會議條例》等。
2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任命蔣介石為黨軍司令官。
30日,北京臨時政府任命石瑛為國立武昌大學校長。北京警察廳查封國民會議促成會。
5月:
1日,北京臨時政府召集臨時參政院,以趙爾巽為議長,湯漪為副議長,取代國會,參政員共三十人;並公布國民代表會議籌備處條例及修正臨時參政院條例。
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第三次反對金佛郎案通電,並指責段政府(北京臨時政府)耗損國帑,助長內亂。
15日,上海日本紗廠罷工風潮中工人顧正紅(中共黨人)等被日本資本家槍殺,罷工風潮迅速擴大到全國。
22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發表對時局宣言,聲明不承認北京段氏臨時政府,今後惟有根據孫總理遺囑,對於把持中央大權之軍閥從事撻伐,對於割據一方之小軍閥,有敢窺伺革命政府根據地,受帝國主義嗾使,以圖倡亂者,必聯合國民痛擊之,不使得逞。
2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宣言,接受孫中山之遺囑。
段祺瑞歡迎奉軍入關。
2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為將經濟鬥爭轉向民族鬥爭,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反對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工人為中心口號,爭取一切反帝力量,並決定於5月30日,在上海租界舉行反帝示威活動。此即“五卅”大罷工運動。
29日,青島日本紗廠發生罷工風潮,渤海艦隊司令溫樹德派兵鎮壓,死傷工人甚重,是為“五二九”慘案。
30日,北京臨時政府公布淞滬市區督辦署官製。
同日,上海大中學生數千人及工人、市民團體進行大遊行。上海公共租界英國巡捕對遊行人群開槍射擊。學生、市民等死十六人,重傷十餘人,被捕者四、五十人,是為“五卅”慘案。從此引發出震驚中外之空前反帝國主義運動高潮。全國各地奮起遊行、示威、罷工、罷市,支援上海學、工反帝運動,計有一千七百萬人直接參加該次運動。
6月:
1日,中國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發出“五卅”事件宣言,呼籲全國民眾努力奮鬥,伸張人權,恢複國威。中國共產黨中央決定:由上海總工會聯合全國學生聯合會、上海學生聯合會、各馬路商界總聯合會,組成統一戰線性質的工商學聯合委員會,作為該運動公開指導機關,把運動推向全國縱深。該運動迅速擴展至廣州、北京、天津、山東、漢口等幾十個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