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國民政府組成國民革命軍五個軍。第一軍,蔣介石兼軍長;第二軍,軍長為譚延闓;第三軍,軍長為朱培德;第四軍,軍長為李濟深;第五軍,軍長為李福林。後又成立第六軍,軍長為程潛;第七軍,軍長為李宗仁;第八軍,軍長為唐生智。
9月:
1日,北京臨時政府駐英代辦朱兆莘向英外交部聲明:反對以司法手續解決上海慘案事件。
廣州國民政府特別委員會議決:(一)統一財政,設監督委員會。(二)出兵東江。(三)胡漢民出洋。
陳炯明叛軍進占普寧、惠州、海陸豐等縣。
2日,北京臨時政府外交委員會派江庸、孔祥熙,南下廣州調查沙基慘案。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通過新人事:以鄧澤如為財政部長,李鴻基為廣東財政廳長,許崇智監督廣東財政,組織財政委員會;加派蔣介石、孫科、譚平山為政治委員會委員。
14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推舉汪精衛為國民革命軍各軍及軍校之黨代表。
19日,蔣介石下令廣州戒嚴。
20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議決:準許崇智辭軍政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職,許當晚離粵赴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任命宋子文為國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兼廣東財政廳長。
23日,胡漢民赴俄考察。
27日,陳炯明叛軍威迫廣州。
28日,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議決東征陳炯明計劃,並特派蔣介石為東征軍總指揮。
10月:
1日,荷蘭公使代表各國駐北京公使團,照會北京外交部,答複北京臨時政府所提之十三條:已捕之人早已釋放;被封被占之學校亦已恢複原狀;對該案負責人,除將總巡停職外,其他尚須詳究。
4日,北京臨時政府批準萬國郵政公約。
6日,蔣介石率參謀團及司令部人員,進行第二次東征。
第一次東征後,隻暫時肅清東江地區,陳炯明老巢惠州並未攻下,而潮、梅一帶,又於東征軍回師討伐楊劉之時,複為洪兆麟以假降伎倆重新占領。至上月1日,陳炯明又舉兵西犯。上月下旬,陳軍攻陷平山,西距廣州,尚有一百五十公裏。國民政府(1925年7月,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立即決定舉行第二次東征。此為第一次國民革命戰爭,已不同以前之護法戰爭,因為它已以三民主義為旗幟(第一次東征時,國民政府尚未成立)。蔣介石任東征軍總指揮,第一次總指揮作戰,將東征軍編成三個縱隊:以何應欽為第一縱隊長,轄國民革命軍(1925年8月26日建立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三師和第二師第四團、警衛軍吳鐵城旅、建國鄂軍各部;以李濟深為第二縱隊長,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獨一旅和三個團;以程潛為第三縱隊長,轄任應岐建國豫軍、李明揚建國贛軍、程潛攻鄂軍等。王懋功代理廣州衛戍司令,周恩來任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與蔣共同指揮作戰。上月30日,頒布行軍令,本月10日,舉行誓師大會。臨出發前(本月4日)蔣介石對東征軍痛揭第一次東征時軍隊之種種弊端與違紀擾民行為。警告各軍必須嚴守軍紀。此次東征,三路縱隊一齊出動,采用中央突破戰法,首先攻取陳炯明老巢惠州堅城。
13日晨9時,惠州攻城戰開始,東征軍集中炮火,主攻北門。下午4時30分,第一軍攻入惠州城,俘敵四千餘名。東征軍劉堯宸團長陣亡,撫恤家屬五千元,追贈陸軍中將。
15日,孫傳芳就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準備與奉軍開戰。
16日,孫傳芳五省聯軍通電討奉,浙奉之戰爆發。盧香亭、周鳳岐等第一、二、三師和五個混成旅,後援軍一個師、兩個混成旅,分五路進軍,孫自任聯軍總司令,直趨江蘇,進逼南京。奉軍以孤軍難支,立即退兵。數日後孫傳芳第三路軍進駐南京,奉軍自19日退回江北,大江以南,已無奉軍。奉浙之戰結束。
19日,廣州國民政府下令褒揚蔣介石,同日,蔣呈辭第一軍軍長兼職,未準。
21日,吳佩孚自嶽州乘“決川”艦抵達漢口,組建直係十四省聯軍總部,當日就任十四省聯軍總司令,當晚召開軍事會議,擬定進軍計劃:(一)先抽一師又兩混成旅會攻徐州奉軍。(二)編組鄂軍計有:寇英傑鄂軍第一路軍、陳嘉謨第二路、盧金山第三路。(三)編組其他各省軍隊:桂軍馬濟第一路;川軍楊森第二路;袁祖銘、鄧錫侯、劉湘、賴心輝之聯軍三個路及王天培、彭漢章、周西成、貴州“討賊聯軍”三個路和鄧如琢贛、皖聯軍。但因經費困難,各路軍難於有所作為,河南各軍,又拒吳進入,其聲勢亦有名無實。此外,吳佩孚、孫傳芳均表示反共,欲討平奉軍後,進擊兩廣國民政府。
26日,國際關稅特別會議在北京開會,中國、英、美、法、意、日、荷、比、丹麥、瑞典、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等十三個國家代表到會,推中國代表沈瑞麟為主席,各國原則讚成中國關稅自主。
本月下旬,蔣介石率部向梅隴、西羊蹄之敵進擊。下午5時,收複海豐。
27日,下午,譚曙卿第三師一度潰退,蔣阻之無效,曾舉槍自戕,為陳賡勸阻。
28日,蔣組織部隊反攻,擊潰洪兆麟部。
29日,林虎部逃向雙頭。東征軍長驅而下,敵不能擋。
30日,又大敗林虎部於羅經壩。林率殘部逃走。
31日,再克興寧。
11月:
本月初,蔣介石東征軍攻克汕頭和饒平,東江底定。中旬,消滅陳炯明殘部,完全統一廣東,為北伐吳佩孚奠定基礎。
8日,孫傳芳軍攻占徐州。
9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製定孫中山紀念周儀式,通令自本日開始(簡稱總理紀念周)各機關遵照執行。
11日,奉軍包圍北京,馮玉祥國民軍第一軍退向通州。
22日,原奉軍將領郭鬆齡於灤洲聯合馮玉祥討伐張作霖老帥,張作霖奉天告急,北京地區國民軍解圍。
2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林森、張繼、鄒魯、謝持、居正等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中國國民黨“第四次中央委員會”,議決反對容共政策,並懲戒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此即西山會議派之始。
27日,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向駐京使團提議:(一)滬案(上海五卅慘案)歸英工部局負責賠償死傷及其他損失。(二)收回會審公堂,按照中國法庭組織之。(三)工部局改組。
28日,北京臨時政府令準交通部長葉恭綽辭職,以龔心湛代理此職。
本月:中旬,國民三軍嶽維峻指揮豫軍侵入魯省。19日在徐州地區之韓莊與前來攻擊之張宗昌軍開戰。正麵為豫軍王為蔚,並有孫氏五省聯軍之浙軍盧香亭協助;左翼由蘇(江蘇)軍陳光祖和皖軍一部;右翼為浙軍周鳳岐、贛軍鄧如琢,總計十四萬人左右。激戰至午,張宗昌軍撤退。盧、王占領韓莊。21日聯軍占領郯城、日照、台兒莊、棗莊、臨城。張宗昌軍退至兗州。聯軍續占兗州、泰安,進逼濟南。
22日,奉軍將領郭鬆齡於灤洲聯合馮玉祥反戈討伐張作霖,張作霖奉天告急北京地區國民軍解圍。
郭鬆齡為奉軍(鎮威軍)第三軍團第十軍軍長,本日,因不滿張作霖對國民軍作戰和寵信楊宇霆、薑登選士官派,而發表反奉通電,主張和平,反對內戰。次日,郭於灤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清君側、除楊宇霆為名,采取軍事行動。24日晨,郭對部下演說,宣布三項主張:(一)反對內戰,主張和平。(二)請張作霖下野。(三)推張學良為鎮威軍總司令。是日晨,郭鬆齡派軍進攻山海關之張作相奉軍,攻破山海關,進擊綏中。楊宇霆通電下野,逃往大連。薑登選於天津被處決。張作霖乃調軍防堵,設防線三道,阻郭軍前進。25日,馮玉祥於包頭電張作霖,促其下野,還政於民。26日,奉張下戒嚴令,派張作相於榆關、綏中截擊郭軍。並派張學良前往宣慰。27日,郭軍占榆關。張學良曾派日本顧問宇田與郭鬆齡日顧問談判。郭提出三條:(一)魯省歸嶽維峻。(二)直隸歸馮玉祥。(三)熱河歸李景林。(四)郭本人回奉,統轄東三省。此議未成,馮玉祥派軍五路出喜峰口,向熱河進發,助郭鬆齡討奉。28日,郭軍占綏中,與張學良部奉軍相持。29日,張學良與楊宇霆回奉天,決與郭軍一戰。
12月:
1日,郭鬆齡奉軍趙恩臻、高維嶽、齊恩銘、裴春生等師,改編為東北國民第四軍,並加派軍長,自稱東北國民軍總司令,同時向馮玉祥求援,派軍防備李景林。李景林於上月(11月)25日為自保聲明反奉,26日,派李鳳樓入京向馮玉祥提出由本人(李景林)維持直隸地盤,兼轄熱河、黃河以北之魯境地區,未為馮玉祥所允。李景林見國民軍向直隸進逼,即與張宗昌聯合,建立直魯聯軍,張宗昌任聯軍總司令,李軍為新直軍,共轄四個軍:第一軍馬瑞雲,第二軍胡毓坤,第三軍張憲,第四軍王丕煥。四個軍之總指揮為李爽愷,準備對馮玉祥國民軍作戰。張宗昌此時已有三十餘個軍。
3日,郭軍攻克興城,向連山、錦西進擊。
5日,郭軍進占錦州、溝幫子。
6日,張作霖自前線回奉天。
8日,張作霖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派吉林、黑龍江兩省軍隊進行抵抗,固守遼河防線。此時李景林新直軍正與馮玉祥國民軍進行激戰。是日,郭軍中路向新民屯進擊。
12日,下午,占領大孤山、白旗堡,肉搏作戰,欲從盤山方麵攻擊奉軍左翼。
13日,郭軍前鋒攻占營口,14日,攻擊奉軍新民府陣地。新民府奉軍向巨流河撤退。郭軍別動隊抵田莊台,準備渡過遼河,赴牛家屯,經牛莊向沈陽進軍。奉軍遼河沿岸守軍約有五萬人,大炮百餘尊,郭軍有四萬人,大炮二百尊。奉軍決定死守陣地。其間,日本人往返於奉天、新民屯之間。郭鬆齡要求四條:(一)張作霖下野,充東三省顧問。(二)東三省政治暫交郭鬆齡。(三)張學良留學美國。(四)待張學良回國後,將東三省交給張學良。張作霖予以拒絕。
15日,日本政府決定出兵東北。
16日,晚,日軍第一營(駐中壤)抵沈陽。日本關東軍司令官警告:滿鐵附屬地附近二十華裏內禁止戰事。並派軍艦二十餘艘至中國東北沿海,為張作霖壯威。
奉軍決戰遼河,部署三個軍,即第一軍張學良、第二軍張作相、第三軍吳俊升。郭軍於17日在白旗堡繞陽河附近開始戰鬥。18日占領柳河溝。21日,攻占新民府。22日,進占大民屯。是日夜半郭軍對奉軍進行總攻擊。並占領巨流河,逼近沈陽。但郭軍亦失掉新民屯北麵之楊高台子。23日,郭軍失敗,左右兩翼退至新民府方麵。郭鬆齡見勢不利,即請日本總領事吉田調停,但張作霖不答應免郭鬆齡之死,郭鬆齡遂喬裝潛逃。24日,郭鬆齡夫婦與參謀二人,在喇嘛台民家菜窖內被奉軍營長捕獲。即時押解赴沈陽,於途中被處決。25日,郭屍抵沈陽,懸首街市,事後張作霖又雲殺郭非己之命令。25日,郭軍各部於新民、北鎮、錦州地區投降。此時郭軍餘部尚有魏益三之第五軍,駐軍榆關。馮玉祥部蕭其煊又由錦州帶回殘部三個旅會合魏益三第五軍,決心繼郭鬆齡遺誌,對奉張繼續作戰,並拆毀錦州、榆關之間鐵路線,阻奉軍追擊,同時由蕭向馮玉祥乞援。27日,馮玉祥命李烈鈞、方聲濤率軍赴榆關駐守。
北京臨時政府令準陸軍總長吳光新辭職,以賈德耀繼任。令準財政總長李思浩辭職,以陳錦濤繼任。
2日,中國國民黨西山會議派議決開除中國共產黨人譚平山、李大釗、於樹德、林祖涵、毛澤東、韓麟符、於方舟、瞿秋白、張國燾等九人國民黨籍,同時攻擊汪精衛並發表宣言。
11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以西山會議不足法定人數,不予承認。在廣州召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議決明年(民國十五年)元旦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本月,與郭鬆齡反戈之戰交織進行的,是國奉之戰。
自馮玉祥國民軍上年10月23日,舉行北京政變後,國民軍第二軍(孫嶽)據有直隸地區,奉係李景林,亦入據直隸,於1924年12月逼走督直隸之盧永祥,自任直隸督辦,因而不容國民三軍(孫嶽)駐直隸地區,逼其出境。
4日,因與馮玉祥談判要求直隸地盤未成,李景林通電討馮,馮玉祥國民軍與張作霖奉軍進入戰時狀態,國奉之戰開始。
11日,李景林、張宗昌組成直魯聯軍共同對直隸國民軍作戰。國民三軍分軍二路:南路為馬廠地區,圍攻直魯聯軍之馬廠陣地,11日,相持於姚馬渡;文安、靜海亦有戰事。北路,國民一軍總司令為張之江。
8日,晨,國民一軍三路攻擊楊村。該兩路作戰,國民軍先敗後勝,24日,攻克天津。李景林軍大部被繳械。
28日,李景林乘日輪赴奉天。國民軍接防天津。
27日,孫嶽任直隸督辦兼省長。鄧寶珊任軍務幫辦;繼之,馮軍宋哲元部追擊李景林軍。國民二、三軍進攻山東張宗昌軍。
山東地區孫傳芳五省聯軍與張宗昌之戰事,也仍在繼續中,本月8日,張宗昌軍反攻,大敗聯軍。10日,張就任魯省保安總司令職。是役魯軍以王棟為前敵總指揮,聯軍陣亡二萬五千人以上。同日,聯軍組織反攻。13日,聯軍田玉潔攻克大汶口。向北進展,14日,聯軍靳雲鶚進駐鄒縣。此時,張宗昌、李景林直魯聯軍已經組成。張宗昌即時部署軍事如下:褚玉璞旅由汶上、钜野攻曹州;徐源泉旅由東阿、陽穀攻濮縣;王棟旅由諸城、營州攻沂州。河南國民二軍(豫軍),催孫傳芳增派軍隊,孫表示增援。北路豫軍攻德州失利退守故城。
至本月下旬,國民二、三軍分三路攻直魯聯軍。鄧寶珊任北路,徐永昌任西路,田維勤、李紀才、王為蔚任南路,重點指向德州地區,推鄧寶珊為總司令,以滄州為第一防線,馬廠為第二防線,靜海為第三防線。國民二軍孫嶽又調駐陝軍入津,開赴馬廠,交鄧指揮。鄧親赴前線督師。北路之戰已不可免。至次年年初,雙方於德州地區仍在激戰中。
8日,直督李景林對馮玉祥國民軍宣戰。
12日,中國青年黨黨員常燕生於《晨報》副刊發表《我反對蘇俄的一個最大理由》。謂列寧學說與馬克思主義不同。馬克思主張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後,由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不可調和的矛盾通過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俄國當時生產力很落後,資本主義尚未發展起來,是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而列寧則主張在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因而列寧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並說蘇“假共產之名,行專製之實”。此是蔣介石反共的社會基礎。
14日,西山會議派中央執行委員會於上海環龍路四十四號上海執行部原址正式辦公,由戴傳賢、葉楚傖、邵元衝等主持之。
18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特別黨部通電反對中國國民黨西山會議派。
24日,奉軍李景林潰敗,逃入租界,馮玉祥進占天津。
25日,蔣介石發表《忠告海內外各黨部同誌書》,聲明反對西山會議派。
26日,北京臨時政府執政段祺瑞,修正臨時政府組織法,設立國務院,特任許世英為國務總理。
31日,北京臨時政府特任王正廷、於右任、陳錦濤、賈德耀、杜錫珪、馬君武、易培基、寇遐、龔心湛依次為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農商、交通總長。
同日,吳佩孚宣布正式結束奉直戰爭,主張恢複約法,又受英、日促使,欲聯奉攻馮(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