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孫中山任命趙士北為大理院院長。北京政府駐外國各公使,因使館費欠發數月,聯合向外交部總辭職。
24日,中國國民黨北京民中俱樂部向全國發表宣言,駁斥北京偽政府,證實孫中山乃合法國會選舉之正式大總統,大總統既未辭職,國會亦未予以罷免,實係合法大總統,“允為正當,無足非議者也”。(孫中山為中華民國之第四任正式大總統,有法可據,不能因洋人不承認而稍有影響,因為中國之總統,由中國合法國會選出,非外國洋人所得與聞,否則,中國豈不成為洋人之殖民地。而非法新國會所選之徐世昌,連直係也不予承認,黎元洪早已過期,自不待言。法統所在,青史必書,不容含糊。)
本日,上海全國學生總會在法租界開會,被法領事飭捕並封閉會場。
25日,上海市民為中日二十一條交涉與如約收回旅、大舉行遊行大會,並提出,如果日本不答應,則與日本經濟絕交。
2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幹部會議第二次會議舉行,決定改組東京支部及進行北方宣傳工作。
27日,北京全國商會聯合會成立內外債務審查會。
29日,北京商會聯合會為中日二十一條交涉,電請各國政府與商民予以援助。
4月:
2日,北京參議院開議不信任張紹曾內閣案。眾議院決議:整理公債案非經議會通過,不能認為有效。
廣州學界四十餘學校學生萬餘人為廢除二十一條,收回旅、大舉行大遊行,並推舉代表至大元帥府謁見孫中山,呈上請願書。孫親自接見,並謂:吾人拒絕二十一條,及收回旅大問題,已於五年前進行運動,且數年來,南方曆次革命軍興,都係為斯而戰,蓋直接與北方戰,間接與欺淩我者戰也。諸君此後之責任,時時向人民作宣傳工夫,喚醒國人精神,一致把害國殃民者打倒,實現一真正民意之良好政府,然後可以外交不致失敗。
3日,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由農業試驗場滇軍司令部,遷至廣州士敏土(水泥)廠。
8日,北京政府特任顧維鈞為外交總長。
9日,眾議院開議不信任張內閣案,擁張派與反張派議員互相毆打。
10日,直係軍隊大批開到榆關、熱河增防,奉、直形勢緊張。
11日,北京參議院通過不信任張內閣案。
13日,北京國立學校向教育部索取五個半月欠薪,教育部部員亦開會向彭索要欠薪。
14日,孫中山與唐繼堯、劉成勳、熊克武、趙恒惕、譚延闓、劉顯世等聯合通電,決心團結一致,對直係武力集團,采取正當防衛行動,以對付之。
15日,孫中山複函北京學生聯合會,表示北伐決心,以懲辦破壞司法,摧殘教育之北京軍閥政府。但限於整頓兩廣,北伐之舉,尚不能立即進行,勸學生們在輿論上對吳佩孚等予以揭露。
16日,沈鴻英再次叛變,並通電請孫中山離粵。孫中山即時分路進剿。
17日,滇、桂聯軍與李福林軍向沈鴻英猛攻。
18日,孫中山召集軍事會議,議決四項:(一)梁鴻楷收複珠江,恢複省城秩序。(二)蔣介石於三水、河中堵截沈軍。(三)派二艦自汕頭運回許崇智軍。(四)派楊、劉開赴北江,追擊沈逆殘部。
20日,蔣介石抵廣州就任大本營參謀長。
23日,北京眾議院決議將不信任張內閣案交全院委員會審查。
28日,北京當局派鄧萃英、秦紛、顧建勳、謝冰充任萬國教育會代表。
孫中山促李烈鈞從速入贛,以斷沈鴻英與北軍吳佩孚之聯係。又命海軍往江西助戰。
30日,吳佩孚命方本仁(贛南鎮守使)、嶽兆麟部自贛出發,往援沈鴻英。
5月:
3日,孫中山複函張作霖,盼共討曹、吳,並請助餉需。北京政府國務總理張紹曾為討好曹錕、吳佩孚,於國務會議中與農商總長李根源共同提議下令“討伐廣東大本營”,並備令送呈總統府,但黎元洪拒絕蓋印。於是有議員張瑞等,提議另選總統,以驅逐黎氏。
4日,北京學生聯合會於女高師開會紀念“五、四”。各校學生二千餘人到會。會議提出:打倒軍閥;裁兵;否認現在舊國會;否認現政府;擁護人權和教育獨立;對外作國民自動外交。會後。分兩路行動:一路去教育部;一路去教育總長彭允彝宅第示威,驅逐彭。
6日,津浦北上夜車,於山東嶧縣城附近之沙溝地區為孫美瑤率眾劫掠,綁乘客二百餘人至抱犢崮勒贖,其中包括外國乘客二十六名。擊斃一名英僑,逃脫者二十九人。此即震驚中外之臨城劫車案。北京政府聞訊後即下令圍剿,雙方進行談判,最後達成協議將孫部眾改編為國軍。孫美瑤旋被誘騙殺死於兗州。
7日,孫中山任命廖仲愷為廣東省長,葉恭綽為財政部長,譚延闓為建設部長,徐紹楨為內政部長,鄧澤如為兩廣鹽運使。
孫中山再開軍事會議,決定七日內驅逐沈軍。命許崇智繞道始興,斷沈之退路。至18日,沈被擊敗,其殘部逃往梧州,討沈戰事結束。
12日,張英華代理北京政府財政總長,至26日又兼鹽務署督辦。
16日,北京眾議院通過不信任張內閣案。
29日,孫中山任命林雲陔為中央銀行行長,宋子文為副行長。
30日,廣州海軍謀叛,孫中山免海軍總司令溫樹德職。
本月,東江討陳炯明之役仍在激烈進行。李宗仁於本月下旬受任桂林鎮守使。
6月:
1日,長沙市民與日乘客衝突,日艦水兵登陸,槍殺市民三人,傷數十人。外交後援會決議罷工、罷市、罷學,與日本領事嚴重交涉。
3日,湖南省府向日領事交涉日本水兵槍殺市民案,並通電全國,提出五項要求:(一)撤換日領事與艦長。(二)開槍日兵從軍法治罪。(三)日政府道歉。(四)撫恤死傷者。(五)擔保以後不再發生此類事件。但日方除表示歉意外,無具體答複;北京政府亦向日本公使嚴重交涉,但日本公使卻誣稱此係中國當局不能阻止排日運動所致,不接受交涉,湖南日本兵艦並擴大事端。
4日,廣州政府討陳軍收複博羅,沈鴻英乘機攻陷韶關。
9日,孫中山於石龍督師攻陳炯明之惠州。
11日,許崇智加入東江作戰。同時由於一旅長叛變,廣州政府方麵形勢吃緊。
8日,湖南省府宣布特別戒嚴,維持秩序。
同日,北京“參議院”議決延長會期至10月10日,北京馮玉祥、王懷慶等軍人向黎元洪索餉。
9日,北京政府駐外國各公使聯電政府,如再不發給使館費,則於7月1日,一齊下旗回國。
11日,日本政府為長沙事件,派四艘驅逐艦來華,由上海入侵,向長江進犯。
12日,自本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於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者有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蔡和森、張太雷、張國燾等三十餘人,代表黨員四百二十人,大會主要議程為中共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幫助國民黨進行革命,並從中擴大自己的組織與力量。大會選出九名正式委員,五名候補委員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執會又選出陳獨秀、毛澤東、蔡和森、譚平山、羅章龍五人組成中央局,負責日常工作,毛澤東為秘書,羅章龍為會計。
13日,黎元洪因曹、吳對其住宅斷電、斷水和種種壓迫,離京赴津,將總統印信交其妾攜藏法國醫院。車抵天津車站,為王承斌劫持,勒逼交印。次日晨,黎之如夫人於北京將印信全數交出,王承斌繼之於天津車站威脅黎元洪於辭職電稿簽字,黎元洪不得已簽字辭職,始被放回天津家中。
15日,北京舊國會議員四百七十五人聯名電請孫中山速複大總統之位,電雲:都門變起,軍警橫行,黎氏被逼離京,張(紹曾)閣解組,莫能依法攝政,法紀蕩然,人民惶恐。竊念國家不能有二元首,然亦不可無統治之人。茲經多數同人會同商榷鹹以政局紛亂,民心無係,累卵之危,在在堪虞,務祈我公(孫中山)速正名位,複總統之職,昭告中外,以慰萬民雲霓之望。但孫對舊國會已失去信心,拒不複位。從此之後,孫中山亦放棄南京臨時約法,結束護法之戰,轉向國民革命戰爭。
15日,孫中山任命胡漢民為大本營參議,伍朝樞為大本營外交部長。
16日,北京參眾兩院議決國務院代行總統職權。
17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大元帥行營參謀長。宋子文代理中央銀行行長。
19日,黎元洪致函各國駐華公使團,說明16日參眾兩院決議由國務院代行總統職權無效,其總統職權未經國會議決,任何途徑繼任總統均屬無效。議員褚輔成等百餘人,否認參眾兩院十六日決議。
21日,許崇智三個旅總攻惠州。
26日,北京故宮火災,古物損失千萬元。
29日,孫中山再次發表宣言,否認北京政府之合法性。
7月:
4日,廣州政府方麵之滇軍攻克韶關,沈鴻英退住贛境。
6日,孫中山赴韶關召開會議,商討追擊沈逆和財政統一辦法。
12日,返抵廣州。但沈鴻英又於7日攻陷肇慶。中旬,廣州政府肅清西江、北江,解除廣州之危。但惠州久攻不克。
3日,以中國北方內亂不已,英國建議列強共管中國。
10日,北京攝政內閣以黃克毓繼張英華任財政總長。北京國民黨籍議員發表告別北京文,南下赴滬,至14日,南下議員二百數十人於上海集會。
24日,孫中山命林森為建設部長。
27日,蘇聯政府代表團通告北京外交部,以加拉罕繼越飛任駐中國總代表。
8月:
1日,吳佩孚所派“援粵軍”豫軍樊鍾秀,自贛歸向孫中山。
2日,北京無線電台開始與世界各國通電,北京政府並擬由日、美合辦中國無線電事業,以了結中、日、美無線電交涉。
4日,北京設立財政整理會。
5日,蔣介石奉孫中山命晤見第三國際代表馬林,繼與張繼、汪精衛、林業明等籌組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俄報聘,並考察政治、黨務、軍事等。
7日,譚延闓在衡州宣告就任孫中山所委任之湖南省長兼北伐討賊軍總司令職,並委各軍長職。同日,孫中山為美國總統哈定(8月2日逝世)逝世下半旗誌哀。浙江海門、溫嶺一帶發生大風和潮水之災。溫嶺東鄉淹死人口有名姓可查者為二千又十八人,無家可歸災民為四千七百三十五戶,一萬六千五百六十人。南鄉淹死人口,有姓名可查者一千一百又二人,無家可歸者有三千五百八十二戶,一萬三千一百五十三人。另有不可辨認之屍體,被卷入大海者無算。海門輪船碼頭及沿江市街房屋均被卷入海中。海門水麵被毀船隻約以千計。
13日,山東範縣黃河決口,濮縣、範縣、壽張、陽穀四縣被淹。吉林華甸大水災,淹死百餘人,流離失所者無算。
15日,孫中山任命古應芬為大本營行營秘書長。
16日,蔣介石奉孫中山命與沈定一、張太雷、王登雲等自上海啟程,赴蘇訪問。北京政府改派陳策為國際聯盟會議代表。
17日,廣州方麵楊希閔部收複南雄。
18日,中國國民黨本部主張召開憲法會議,以團結廣大議員。
23日,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遷至石龍。
24日,湖南譚延闓與趙恒惕激戰,譚軍失利。
25日,陳炯明得直係接濟,全力反攻,圍攻博羅、增城、飛鵝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