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陳炯明攻占飛鵝嶺,圍困博羅。
31日,長沙朱耀團響應北伐軍,占領長沙驅逐趙恒惕。
28日,北京攝政內閣公推高淩霨為主席。
30日,因段祺瑞、唐紹儀、盧永祥、章太炎促黎南下組織政府中國國民黨本部決定對黎元洪南下之事不予理會。
9月:
3日,廣州政府方麵張民達等於淡水大破陳炯明軍,滇軍於10日解博羅之圍,擊破陳炯明中路軍,但叛軍鄧本殷部又陷北海。中旬,楊希閔攻克平山,朱培德克增城,陳炯明轉赴海豐,滇軍又克南雄,沈鴻英逃向江西。李根源部四千人歸附孫中山,編入滇軍。但惠州仍未攻克。
1日,朱兆革繼黃榮良為國際聯盟代表。
2日,蘇聯代表加拉罕抵北京;蔣介石抵莫斯科。
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幹部會議對黎元洪南下問題議決如下:(一)反對黎元洪以總統名義組織類似政府之一切機關。(二)重申孫中山前電,勸國民黨廣州國會議員勿出席歡迎儀式。
4日,北京政府免教育總長彭允彝、農商總長李根源職,以黃郛接任教育總長,袁乃寬代理農長。
7日,北京“眾議員”延長任期案,三讀通過。
10日,北京“國會”召開總統選舉預備會,出席議員四百三十六人,每一議員先送給出席費五百大洋,決定於12日舉行總統正式選舉會。
11日,黎元洪由李根源、陳宦、莊景珂陪伴由津抵滬,發電致孫中山,孫中山未予理會。中國國民黨幹部會議決定不予理會。段祺瑞亦因內部分歧,反應冷淡。黎見事無可為,住滬月餘,悄然返津。
12日,北京“大總統選舉會議”人數不足,複有人指責10日之預備會有虛冒之弊,遂一哄而散。
15日,北京政府派陸征祥為國際保工會委員。
20日,廣州政府空軍司令楊仙逸因魚雷試驗發生意外,被炸身亡。追贈中將。楊仙逸(?~1923),字華舉,廣東省香山縣人。年十一,即於檀香山聆孫中山宣傳革命思想。夏威夷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入加州大學。後又入航空專門學校,1917年返國組飛機隊。1921年任孫中山侍從官。後又返美深造。1922年陳炯明叛變,楊又返回廣州任航空局長。
22日,孫中山派汪精衛赴奉,與張作霖接洽軍政事宜。
26日,北京“參議院”通過眾議院延長期案。保定戲院有人向曹錕投擲炸彈,未中。
28日,吳佩孚反對“眾議員”延長任期。
30日,孫中山任命陳友仁為航空局長。
10月:
1日,張作霖通電反對北京政府非法選舉總統(反對曹錕賄選總統)。
5日,吳景濂為曹錕包辦賄選總統,出席議員每人五千元,出席者為五百五十人,曹錕得四百八十票“當選”為“大總統”,因而此國會被稱為豬仔國會。
曹錕(1862~1938),字仲珊,直隸大沽人。幼讀私塾。16歲下鄉賣布,因營業虧損,無所事事,二十歲投袁世凱新軍當兵,此後一路升遷,至1903年當上北洋陸軍第一鎮第一協統領(相當旅長)。1906年,經走曹克忠門路,自稱族孫,被推薦任第三鎮統製(相當師長)。民國成立後,任中央陸軍第一師師長。1914年任長江上遊總司令。1915年由袁世凱授“虎威將軍”,袁稱帝被封為一等伯,奉命入川,鎮壓護國軍。1916年,袁帝製失敗,曹返駐武漢。同年賄買段祺瑞,得任直隸督軍。1917年,張勳複辟,曹奉段命討伐張勳,段複職,委曹為兩湖宣撫使。1918年,率部南下,執行段祺瑞武力統一政策,對護法軍政府作戰,幹將吳佩孚為之連陷嶽州、長沙、衡陽,因未得段實惠,托病返津,反對武力統一。1920年,段於直皖戰爭中失敗,直係曹錕任直魯豫三省巡閱使,迫段下野。1922年,曹與奉係張作霖,因爭奪對北京政府之控製權發生第一次直奉戰爭,奉係失敗,直係曹吳,獨攬北京政權,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非法複職。旋於1923年10月,曹錕賄選總統,又逐黎元洪出京。
9日,孫中山下令討伐曹錕,通緝受賄議員,並電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一致行動。
10日,孫中山致電外交使團,請勿承認曹錕為總統。曹錕赴京就職。上海、杭州等地舉行反對曹錕大遊行。
同日,孫中山致電上海黨本部裁撤正副部長之職,各部改設主任,並取消總理代表一職。鮑羅廷向孫中山麵陳改組計劃五點:(一)改組之前廣為研討,爭取人民大眾意見。(二)精心製定國民黨總章。(三)以廣州為國民黨堅強核心,以上海為第二核心。(四)及早舉行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
11日,孫中山出席討論會,指出過去失敗原因有三:(一)黨中缺乏組織性。(二)黨人誤信謬說,以為“革命功成革命黨消”。(三)黨的基礎未固,無革命軍。
25日,孫中山派胡漢民、林森、廖仲愷、鄧澤如、楊庶堪、陳樹人、吳鐵城、孫科、譚平山為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派汪精衛、李大釗、謝英伯、古應芬、許崇智為候補執行委員,聘鮑羅廷為顧問(教練員),準備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26日,孫中山任命李烈鈞為大本營參謀長,張開儒為參軍長。
28日,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成立,舉行第一次會議。
30日,曹錕令孫寶琦組閣。廣州政府海軍司令溫樹德“永翔”、“同安”、“夢豫”、“楚同”四艦叛附吳佩孚,開往汕頭,隻餘“永豐”一艦仍效忠孫中山,此因直係暗中支持陳炯明,四艦見風使舵。
本月中、下旬,廣州政府方麵在湘、粵戰場均失利,湘軍譚延闓被吳佩孚逼至湘粵邊界,廣東陳炯明則攻陷石源、平山,進逼廣州。
11月:
1日,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決定出周刊《國民黨》。
5日,北京“眾議員”開會通過孫寶琦內閣時,以議長吳景濂任期屆滿主張另舉臨時主席,吳則率院警強占議長席,毆傷議員數人,散夥。
8日,廣州政府方麵失守博羅,4日後又失石龍。孫中山被迫撤回廣州(大元帥行營原在石龍),廣州形勢緊張。
12日,北京政府財政總長張弧辭職,以王克敏繼任。
18日,陳炯明叛軍四麵圍攻廣州。此時,剛剛收複了南雄的豫軍樊鍾秀奉命守衛廣州廣九車站。孫中山於本日到樊部訓話。並表示親自督師前敵。樊鍾秀則跪拉孫中山左臂,請不可親往前線指揮,並說:“不打退陳逆,誓不生還”。即日樊鍾秀以四路縱隊,攻擊陳炯明之四路攻城軍,奮勇直前,猛不可擋。孫中山則以七十五門大炮轟擊支援。陳軍紛紛撤退。本日下午,陳軍全線退卻,樊乘勝追擊,收複石龍、博羅、增城等地,廣州轉危為安。當樊凱旋時,孫中山緊握樊氏之手曰:
“好!好!好!好同誌,真革命!”
旋,廣州舉行慶功宴會,樊最年輕而坐首席,功高民國。樊鍾秀,河南寶豐縣人,書香世家。出身秀才。後被土匪勒逼入老洋人一杆,淪為綠林豪客。後又參加靖國軍。1920年被改編為豫軍第五旅。本年,吳佩孚派其為“援軍”入贛作戰,實欲借南軍之手消滅之。樊轉投孫中山,為護法效命。
21日,孫中山任命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劉震寰為桂軍總司令,譚延闓為湘軍總司令,宋鶴庚為湘軍第一軍軍長,魯滌平為第二軍軍長,謝國光為第三軍軍長,吳劍學為第四軍軍長,蔡钜猷為第五軍軍長。
22日,北京政府駐蘇聯代表李家鏊加全權公使銜。
25日,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發表改組宣言。指出改組宗旨為務求主義詳明;政策切實,符合民望;上下相通,指揮自如;去惡留良。蘇聯代表加拉罕表示將中東路交還中國。
26日,中國國民黨臨時中央決定以蔣介石任黃埔“國民軍軍官學校”校長,陳翰譽為教練長,廖仲愷為政治部主任。並委托林森、鄧澤如、吳鐵城籌備國民黨之全國代表大會事宜。
29日,孫中山加派林雲陔、馮自由、徐蘇中、林直勉、謝良牧為臨時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12月:
2日,曾琦、李黃等成立中國青年黨於法國巴黎,宣言實行全民政治,社會政策,標榜國家主義。
5日,曹錕特任吳佩孚為直魯豫巡閱使,但不將印信交吳。吳甚憤,索還印信。自此開始曹、吳發生芥蒂。
9日,吳就職。
7日,孫中山拒絕北京公使團無理要求,決心截留關餘。(關餘即關稅在償付外債、賠款後所剩餘額。此餘額,自辛亥革命後,由列強共管,規定非經外國公使團同意,中國政府不得動用。)
英、美、法、日、意各國艦隻集中廣州,向廣州政府示威。
11日,曹錕以馬聯甲兼安徽省長,蔡成勳兼江西省長。
12日,南京東南大學大火,圖書儀器大部被燒。
15日,蔣介石訪蘇歸來返抵上海,暗中立誌反蘇。
16日,廣州舉行國民大會,支持孫中山,力爭關餘,決不妥協。
18日,孫中山任命林雲陔為高等檢察廳廳長。
17日,孫中山製定討陳作戰方略(18日出擊):
右路,許崇智,率東、西討賊軍與中央直轄第七軍,指向橫河地區;中路,朱培德率中央直轄第一軍,滇軍第二師,獨立混成旅,指向聯和市區;左路,王秉鈞,率滇軍第三軍,粵軍第一師,分別指向白山洞、陳洞寺地區;樊部為右路總預備隊;譚延闓由韶州、從化攻玉龍門;總指揮楊希閔隨右路總預備隊前進。此時陳炯明傾巢出動,進攻廣州。但右路軍行動遲緩,而且臨戰退卻,幸有樊鍾秀急速投入戰鬥,再敗陳軍。19日,陳大潰。譚延闓亦揮軍攻擊陳側背,陳敗退,再解廣州之圍。許崇智則因軍敗而離粵赴滬。
21日,吳景濂攜議院印信潛赴天津,北京地方檢察廳以毀壞文書,妨礙公務對吳提起公訴。
24日,孫中山發表粵海關關餘問題宣言,堅持截收關餘之主權。並指出北京政府,自1917年已是非法政府,無權接受關餘(償付外債之餘款)。數日後總稅務司英人安格聯令粵海稅務司拒絕交關餘於廣州大本營。孫中山致書美國國民,指責美國軍艦幹預截留關餘,侵犯中國主權。此時,香港華人團體、勞工組織。全力支持孫中山,並致書孫中山,願為後盾,並表示要對香港當局進行抵製。香港當局害怕香港工人罷工,以至於粵、港商務中斷,蒙受重大損失,英方態度開始軟化。美國見況也表示放棄武力幹涉。美公使舒爾則轉而進行調停。英、美等列強遂於次年1月2日答應將廣州關餘交於廣州政府。
25日,漢口市民因日本捕房虐殺華仆案未解決,舉行反日大會。
26日,北京外交部依據辛醜條約,照會英、美、法、意、日、荷、比、西八國公使,拒用金佛郎償還庚子賠款之要求。
31日,孫中山於廣州青年會發表演說,表示不再寄希望於西方國家。
本年:全國華商紗廠共五十五家,布機八千五百八十一台,紗錠一百四十九萬枚。
北京當局修正國家地方稅劃分原則:國稅:關稅、鹽稅、印花稅、煙酒稅及其他帶有全國性之消費稅。地方稅:田賦、契稅及其他地方稅。
本年進口貿易總額為九億二幹餘萬兩;出口為七億五千餘萬兩。內債六百萬元;外債二千一百餘萬元;還債一千九百餘萬元。年末負債與滾存為二億六千餘萬元。
發行紙幣:八千九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