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1923年 民國十二年(1 / 3)

1月:

1日,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宣布對時局之主張和三民主義之新解釋。民族主義:中國民族合為中華民族,對內謀民族之進化,對外修改不平等條約,求世界各民族之平等;民權主義:以人民直接行使選舉權、創製權、複決權、罷免權為目的;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居住、信仰之絕對自由權;民生主義:節製資本,平均地權,其目的在於均富;此外提出扶助農工之具體政策。

廣東海豐縣農民在彭湃領導下建立海豐總農會,該會選舉彭湃為正會長,楊其珊為副會長,領導農民進行反抗鬥爭。有會員二萬戶,在農會管轄之下人口約有十萬。農會辦有學校、醫院、合作社,是中國最早之農會。

2日,孫中山召集黨的幹部會議,通過黨綱、黨章,以及中央幹部人選。

3日,就張家口擊斃美商案,美國公使向北京政府提出四項要求:(一)凶手抵命。(二)懲辦當事長官。(三)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道歉。(四)優給死者家屬恤金。

台灣文化協會派人去台灣各地作巡回演講,啟蒙台胞之民族意識。日本警察則橫加幹涉,阻止講演。

同日,北京政府特任張紹曾為國務總理;以施肇基、高淩霨、劉恩元、張紹曾(兼)、李鼎新、王正廷、彭允彝、李根源、吳毓麟依次為外交、內務、財政、陸軍、海軍、司法、教育、農商、交通總長。以呂均為國務院秘書長。

5日,孫中山複函北京之李根源,認為舊國會已在北京自由行使職權,但議員資格問題國會尚無一個圓滿解決,希望李協助解決,使護法問題完全無憾,勝利結束。並聲明其非常大總統職務,自動解除。

8日,國務總理張紹曾致電西南各省,主張和平統一;上海總商會等各團體電英、美等國,請保留新關稅為中國內債基金。

10日,漢口花棧工人要求加薪未遂與英捕毆打,當即有三十人被拘禁,全體工人因之罷工。

11日,京師檢察廳宣布羅文幹案證據不足,宣布無罪釋放。但至15日,內閣複議決將羅氏仍交司法部,令地方檢察廳拘禁。

12日,北京政府準司法總長王正廷辭職。特任程克為司法總長。

15日,海軍溫樹德、陳部屬洪兆麟脫離陳炯明。

16日,陳炯明逃離廣州遁惠州老巢,通電下野,同時滇、桂聯軍進入廣州,各將領電請孫中山回粵主持大政。

同日,孫中山對記者表示:將來是否於廣州成立政府,視北方有無真正覺悟與辦法而定。

17日,孫中山委鄧澤如為廣東省長,並電胡漢民、李烈鈞、魏邦平、許崇智、鄒魯五人全權行使大總統職權;中華民國廣州政府恢複職能,而自己暫不複任大總統位。

18日,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因教育總長彭氏主張羅(文幹)案再議,幹涉司法權,羞於為伍,辭職出京。

19日,北京舊國會參議院通過宣布中日二十一條協約無效案,並谘北京政府照辦。

同日,護法議員電請孫中山返粵,電雲:“我大總統宜即俯順人心,正位佗域(廣州),號令天下。同人誓當與公相始終,竟護法之業,建統一之基”。廣州護法國會自選孫中山為大總統後,對其並未彈劾,孫亦未辭職,前之選舉,仍有法律效力。

22日,以鄧澤如固辭,改任胡漢民為廣東省省長,許崇智為粵軍總司令。

23日,北京學生聯合會向法院控告眾議長吳景濂指使院警仃凶,並宣言驅逐教育總長彭允彝,懲辦吳景濂。

25日,北京舊國會參議院通過張紹曾內閣人選,惟外交總長施肇基未予通過。胡漢民就任廣東省長職。

26日,孫中山發表和平統一宣言,向奉、直、皖各派係呼籲和平統一,自己願為調停。至於實現和平統一條件,則是裁兵。裁兵之數為二分之一,南北同時裁兵。裁兵之後,以兵為工,從事建設。段祺瑞、張作霖、黎元洪等均複電讚成,惟曹、吳無語。宣言稱:兵不裁,則無和平,無和平則難統一。用兵以言政則政亂,擁兵以言法,則法毀。強權盛則公理衰,武力張,則文治弛。

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聯合宣言四項:(一)孫逸仙博士認為共產主義,甚至蘇維埃製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為中國並無可使此項共產主義或蘇維埃製度實施成功之情形存在之故。此項見解,越飛君完全同意。且以為中國最重要最迫急之問題,乃在民國的統一之成功,與完全國家的獨立之獲得。關於此大業,越飛君並向孫博士保證,中國當得俄國最摯烈之同情,且可以以俄國援助為依賴。(二)越飛向孫中山切實宣稱:“俄國政府準備且願意根據俄國拋棄帝製政府時代對華一切條約及強索權利之基礎,另行開始中俄交涉”。(三)中東鐵路現行管理辦法,由中俄兩政府坦誠協商暫時改組,但不得損害雙方實際權益與特殊利益孫逸仙博士以為此點應與張作霖將軍商洽。(四)越飛君向孫博士切實宣稱:俄國現政府,決無,亦從無欲在外蒙實施帝國主義政策,或使其脫離中國之意與目的。“孫博士因此,以為俄國軍隊不必立時由外蒙撤退……北京現政府庸弱無能,無力防止因俄兵撤退後,白俄反對赤俄之陰謀與抵抗行為之發生,而釀成一種較目下尤為嚴重之局麵”。因廣州政府未與蘇聯建交,故宣言不用官稱,而以個人名義發布。

同日,孫中山派於右任晤段祺瑞。

27日,北京當局以財政總長劉恩元兼代鹽務署、幣製局總辦。

31日,舊國會眾議院議決延長會期四個月。

2月:

1日,北京國務院向法庭補交羅案申請再議申理書。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

2日,中國國民黨舉行中央幹部第一次會議,擬成立軍事委員會與政治委員會。

3日,北京政府以黃郛繼任外交總長,餘棨昌為大理院院長。

同日,孫中山派蔣介石、柏文蔚、吳忠信、熊秉坤等十三人為中國國民黨本部軍事委員會委員。此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設軍事委員會之始。

北京民權運動大同盟、平民階級大同盟、北大職員校務協進會、直隸教育改進會、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中俄協進會、北大平民教育講演團、共進社、熱河旅京校友會、西北向導報社、四川旬刊社、民治主義同誌會、民潮周刊社、京北自治會、少年中國學會、國民監督會團、北大學生幹事會、北京學生聯合會、唯真學會、社會主義青年團、三人周刊社、勞動組合書記部、贛事報、產兒限製研究會等四十餘個團體,在北京北河沿開會,討論應付時局方策,議決以推翻軍閥、建設真正民主政治為宗旨。為達到此項宗旨,決定四項具體任務:一,推翻非法新國會。二,廢督裁兵。三,教育獨立。四,聯絡團體,至適當時機,召開國民大會。

4日,京漢鐵路工人因開大會被軍警鎮壓,舉行大罷工。該次罷工,提出爭人權,爭自由之政治要求。全線客貨車全部停工。京漢鐵路總工會並發出罷工宣言:要求撤換京漢路局長趙繼賢等人職務;路局賠償成立大會損失費六千元;所有被扣留匾額、禮物以軍樂隊送還,警察撤退,鄭州段路局長官道歉;星期天休息,照發工資;陰曆年放假一周,工資照發。各地工會、各鐵路工會先後聲援。

7日,吳佩孚血腥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向二千餘名鐵路工人,開槍射擊,殺死工人四十餘人,非工人被殺者三人(小販二名,糞夫一名)。江岸分會委員長林祥謙因堅持不複工被以大刀砍死,鄭州鐵路工會委員長高斌受酷刑後,不久犧牲。大律師施洋也遭殺害。領導此次罷工者為中共黨人張國燾、項英、羅章龍、林育南。

2月9日,即林祥謙被殺之第二日,罷工領導人為保存革命力量,下令複工。罷工失敗。吳佩孚之勞工神聖的畫皮由此被撕得粉碎,其殺戮勞工,嗜血成性的惡魔本麵,亦暴露無遺,從此失去人心。

林祥謙(1886~1923),福建閩侯人。1907年進京漢鐵路江岸機器廠做工。後參加工會,為人忠誠,做事大公無私,深得工人信任。1923年,任京漢鐵路工會江岸分會委員長,參加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積極領導工人保護自己權益,參加大罷工。2月7日,吳佩孚派軍將其逮捕縛於木樁,逼其下令複工。林高呼“頭可斷,工是不可上的”。遂被大刀砍死。

施洋(1889~1923),字伯高,湖北竹山人,律師。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2年領導武漢洋車夫罷工,並任江岸、京漢、粵漢鐵路工人俱樂部法律顧問。1923年2月1日,代表湖北工團聯合會到鄭州參加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積極領導工人向吳佩孚鬥爭。會後返回武漢,領導湖北工團聯會支援工人大罷工。2月7日被捕,15日殉難。

11日,北京外交部答應法國公使以金佛郎交付庚子賠款之法國部分。

13日,國會反對以金佛郎交庚子賠款。

21日,孫中山抵達廣州,設大本營,以大元帥名義統率軍政,再立軍政府於廣州,並在歡迎會上講“仁者無敵於天下”。當日,楊希閔於廣州農林試驗場宴請孫中山,宴席上有價值百元之魚翅。孫中山見此,有感而曰:

“我為粵人,魚翅為粵中名菜,但食此,尚為第一次。”

22日,孫中山宣布護法到底,不承認北洋軍閥曹錕、吳佩孚控製下的北京政府,主張以和平促進統一,但如和平不成,則以武力征伐,先平南,然後對付北方,待護法告成,則移兵於工,並說“國賊不除,護法事業一日不安”。

24日,孫中山通電裁兵。表示先裁粵省之兵半數,希望其他各地將領能夠相隨裁兵。並雲:今日欲言治國,舍裁兵實無二法;文昌(倡)於前,諸公繼之,則吾民幸甚無涯矣。

28日,孫中山派胡漢民、汪精衛、孫洪伊、徐謙等駐滬,為辦理和平統一全權代表,並任命傅秉常為粵海關監督,兼特派廣東交涉員。

3月:

1日,孫中山邀在北方的護法議員南來,認為不必再與北京政府周旋。至本月13日,北京護法議員40餘人,宣布捍衛廣州政府。

2日,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在廣州農林試驗場正式成立,下設五部:內政部長譚延闓、外交部長伍朝樞、軍政程潛、建設鄧澤如、財政廖仲愷。審計劉紀文、參軍長朱培德、秘書長楊庶堪、金庫長林雲陔。

同日,北京學界、市民聯合舉行元宵節促進廢督裁兵提燈會,為軍警毆傷百餘人,學潮因而擴大。

3日,北京政府任命餘綮昌兼司法官懲戒委員會委員長。

4日,北京學生聯合會電請孫中山揮師北伐。並通電全國,否認北京舊國會,反對北京政府。

5日,孫中山令司法獨立行事,不受地方官幹涉;廣東司法官吏,一律由大元帥委任。廣東三水河口街市棚廠失火,全部商店被燒,民眾露宿山岡。孫中山下令賑濟災民。

6日,孫傳芳、周蔭人軍隊自閩贛邊開入福建。旋孫傳芳出任閩督。

7日,北京“參眾兩院”,合組德俄視察團。

8日,張內閣因部分職員反對討伐閩粵而全體辭職。

10日,北京外交部照會日本政府,聲明取消中日二十一條協約,並接洽收回滿期之旅、大兩租借地。

14日,日本政府聲明拒絕取消二十一條協約及收回旅、大之接洽。

16日,中英山東威海衛移交交涉在北京舉行。

17日,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大本營參謀長,李烈鈞為閩贛邊督辦。北京張內閣議決總複職。

20日,北京國務總理張紹曾函勸孫中山取消大元帥名義,離粵北上,並任命沈鴻英督粵,孫傳芳督閩,對大本營進行挑釁。北京政府公布國幣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