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申薌(?~1941),湖北省大冶人,先世為明朝官員,明亡後抗清戰死,故自幼即有反滿思想。先後倡立同心會、鼎新會、新民會等。1906年入新軍三十二標當兵,考入陸軍特別小學堂,發起種族研究會,加入者八十餘人。1908年,黃等成立群治學社。1910年群治學社被封,改為振武學社。武昌舉義後,任第十標統帶,防守漢陽黑山陣地。旋升任第八協協統。1912年,民國成立,自以老資格,對孫武之傲慢不能忍,遂發動倒孫運動,被黎元洪資送出國。許多革命元勳,以此內訌,多失軍職,均歸咎於黃。1914年於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旋設新同盟會。後回國參加討袁、護法之役。任湖北靖國軍參謀長,旋與陳炯明相結納,陳利用其與白堅武關係,派馬育航與吳佩孚秘密勾結。三十年代,黃參加中共地下組織,與魯迅交往。1941年病逝上海。死前自稱“詩人黃申薌”。
詹大悲(1887~1927),湖北人,就學於黃州中學,成績第一,後因得罪學監被開除學籍。
清政府本年之“新政”:籌辦諮議局;頒布清理財政章程;頒布調查戶口章程;請旨設立變通旗製,籌辦八旗生計,融合滿漢事宜;編輯簡易識字課本;編輯國民必讀課本;修改新刑律;編訂民律、商律、民事訴訟律等。
本年3月,黃興率黎仲實、劉梅卿、梁建葵、梁瑞庭、唐浦珠等二百餘人,分兩隊,繞道安南(越南),進攻欽州,發動欽州起義。法軍絕不幹涉,並舉手歡迎。黃率軍至小峰地區,首先擊潰清先頭部隊三十餘人,然後分軍三路進擊清軍第三十六營,清軍腹背被擊,全部潰敗。再經兩日激戰,義軍進至大橋。4月初,黃興又率軍擊潰清軍三營之眾,並射傷一個管帶,得降兵三十餘人。此時革命軍已有眾六百餘人。正當此時,清軍郭人漳和王有宏部,全力圍攻義軍。黃興派人夜炸清軍兵營,清軍驚恐,不戰而逃。孫中山亦於南洋盡力籌款,以助餉械,但十分艱難。清廷兩廣總督張人駿急派兵鎮壓。4月中旬,義軍以彈盡援絕,又予解散。
黎仲實帶十人返回河內。此次起義,又告失敗。此次起義失敗後。胡漢民建議暫時采取消極主義,等待時機。
4月,黃明堂偕關仁甫、王和順、翟明西發動河口起義。至5月下旬失敗。
欽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又組織河口起義,命黃明堂具體籌備。4月下旬,黃明堂、關仁甫、王和順等率眾百餘人自越南老街渡河,並收納清營降軍數百人,共五百人左右,攻占河口四炮台,獲毛瑟槍千餘支,子彈二十萬發。將假投降之王鎮邦正法。革命軍即以中華國民軍南軍都督名義布告安民。數日之內,來歸千餘人,複分二路,一路攻擊蒙自和蠻耗,一路留守河口。5月初,義軍占領南溪,清軍李蘭亭、黃茂蘭兩營投降。同時,關仁甫攻占新街、壩灑、龍膊等處。清營李開美來降。但義軍仍未攻占蒙自、昆明。此時黃興返回河內,電告南洋孫中山,孫中山大喜,委黃興為雲南國民軍總司令。複函鄧澤如等,請籌款十萬元,以助義軍。5月7日,黃返抵河口督師,但關仁甫已於前一日,因雲貴總督錫良增兵來攻,退出蠻耗。黃興和黃明堂商議後,親率守河口之黃明堂部義軍,沿鐵路進攻昆明。但義軍以疲憊不堪為由,向天開槍,要求停止前進,黃興再三勸慰後,又前進半裏許,則各自散去,難再前進。黃興不得已折回河口,派人約王和順來會,王到河口,亦以兵少彈缺,表示難以進軍。黃興仍想改攻蒙自,但將士多不從命,黃興束手無策,始知必有親自練就之軍方可為用,遂決定回河內,親自編練一支二百人軍隊。黃返河內後被法警驅逐,離河內往走南洋。黃興走後,義軍失陷新街、龍膊、大小南溪與壩灑。黃明堂、王和順棄河口退入越南。上海《神州日報》刊布通緝黃興、胡漢民命令。
11月。清安慶新軍炮營隊官熊成基起義反清,次日失敗。
本年11月,光緒帝載湉、西太後先後死去,人心不穩。11月19日晚,新軍炮兵隊官熊成基召集各同誌,議定本晚發動。令炮、馬、步各營同誌先殺長官,再分別向火藥庫、軍械所、陸軍小學堂奪取械彈,然後會合攻城,以薛哲、範傳甲為內應。當夜9時,炮營和馬營於城之東西同時起義,城外各軍,全部響應。惟城內之步軍,均有槍無彈,無法響應,而攻城炮彈,又落地不響,義軍複受江麵軍艦炮擊;城內清軍亦出城攻擊。義軍腹背受敵,堅持至次日晨,終於潰敗。熊率殘部逃至廬州,複亡命日本。此次安慶起義,牽連被害者不下三百人。
直隸永平府因長蘆鹽務道增加鹽稅,各縣鄉民反抗。樂亭縣鄉民搗毀鹽局;撫寧縣鄉民火燒鹽局。10月,撫寧縣數千鄉民將雙山子鹽庫搶光。
光緒一朝共三十四年,其初期,從光緒元年至十一年為限,此時期兩陲多事,南方又有中法之間多次戰端,需用浩繁,艱於籌辦,於是借債而補之。每年經常收入與支出均在八千萬兩左右。光緒五年(1879年)停止捐官取錢之法。光緒六年則實行籌餉十法,即整頓核查常關、厘金、各省州縣之財政奏銷之數,減成養廉,停止不急之工等,籌得一百六七十萬兩,無補於事。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起,財政益困,又開輸銀捐官之例,並增收關稅、厘金,整頓鹽務,實行開墾等,以濟艱困。但特別支出款項又增為六項:(1)軍餉,自光緒二年至四年,報銷二千六百萬兩,其後歲需仍為八百萬兩;法、越之役,又需三千萬兩。(2)晉、豫、陝賑款三千萬兩。(3)河工,曆次所修各河工費共用近千萬兩。(4)海防,南北洋海軍歲需五百萬兩。(5)償還債務,如歸還伊犁約六百餘萬兩。(6)雜款,如贖回淞滬鐵路用費三十萬兩,以及各教案賠款等。因此,支出遠超過收入。於是借外債以抵之。光緒十一年,償還新借外債之本息,共需銀三千數百萬兩。而舊借各債之償還銀尚不在內,財政赤字巨大。此前,光緒七年,常例征收項目有十:地丁、雜賦、地租、糧折、漕折(折價)、漕項、耗羨(征收地丁等之耗損費)、鹽課、常稅、生息;新增加之項目四:厘金、洋稅、新關稅、按糧津貼(征糧附加稅)等,總計年收入8234萬餘兩。而經常開支項目有十七:各省陵寢供應、交進銀兩(入宮銀兩)、祭祀、儀憲、俸食、科場、餉銀、驛站、廩膳(府、縣教育費)、賞恤、修繕、河工、采辦、辦漕、織造、雜支等。此外新增開支項目四:勇營餉需、關局經費、洋款還借、息款(利息)。同時加上補償舊欠、豫先開支,在京各衙所批發之支出,則為全年之支出。除去欠發與未報之數,此年(光緒七年)實支總數共7817萬餘兩,尚有盈餘417萬餘兩。至光緒十年後,則赤字大增。足見戰爭一項,為國家財政之最大負擔。
光緒中期:光緒十二年至光緒十九年。此間財政因中法戰事停止,情況好轉。基本收支平衡,每歲出入均為一萬萬兩以上。
光緒二十年至三十四年,為末期,因中日甲午之戰與庚子賠款。支出大增。賠日本款二億兩,賠八國款四億五千萬兩,加上本息,每歲還款總數在四千萬兩至二千萬兩之間。為此,戶部又上奏增加收入之法八項:(1)裁減神虎營、驍騎營、護軍營津貼;(2)裁減神機營軍費及步軍營練兵等口分;(3)停止官吏及兵丁米折;(4)裁汰沿海、沿江防費及勇營、練營、綠營經費;(5)試辦房間捐輸、按糧捐輸;(6)酌提地丁收錢盈餘,剔除中飽;(7)鹽稅每斤再加價四文;(8)土藥茶糖煙酒厘金再加三成。此外,以編組新軍,又於各省加派練兵費;而戊戌變法設大學堂、立巡警部、派專使出國,又要加重各省經費。而各省辦新政。則自己就地籌措,其中以巡警、教育二費最重,亦均加於百姓之身。因而又增加新稅多種:糧捐、鹽捐、官捐、加厘、加稅、雜稅、實業餘利;並且公然設賭增加收入,如發行彩票等。此外還有官吏報效、房鋪加捐,但仍然支過於收。
光緒末期,全國歲入歲出均在二億以上,比之中葉,又增加一倍。
至宣統元年(1909年),歲入銀兩億六千三百萬兩;支出兩億六千九百萬兩,基本平衡。此均由增加各種苛捐雜稅所致。民不堪命,經濟凋蔽,而大清江山,亦危在旦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