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7月6日(五月二十六日),皖省安慶巡警學堂會辦、監督徐錫麟倉促間率眾起義刺死安徽巡撫恩銘,徐亦殉國。
本年7月初,光複軍秋瑾於浙江紹興基本完成起義籌備工作,派陳伯平、馬宗漢到安慶見徐商議皖、浙兩地同時並舉,但事泄,兩江總督端方電告安慶恩銘(巡撫),令其嚴防黨人。徐得此消息後,知事不可再緩,當即決定於7月8日巡警學堂學生舉行畢業典禮時起義。但該日,係恩銘幕僚張次山老母壽辰,便決定提前兩日舉行畢業典禮,在典禮上發動起義,6日晨,徐錫麟與陳馬二人先到巡警學堂召集學生發表以救國為大任之演說,9時許,恩銘到學堂參加典禮。徐戎裝立階上,陳伯平、馬宗漢立堂側。當官生行禮畢,兵生行禮之前,徐對恩銘行舉手禮,呈學生名冊於案,即時大呼曰:“回大帥,今日有革命黨起事!”恩銘愕然不知所措,急問:“會辦從何得此言?”語未畢,陳伯平即猛擲炸彈於案前,但此彈未炸,恩銘驚起。徐錫麟忙上前曰:“大帥勿驚,這個革命黨,職道當為大帥拿到。”恩銘急問何人,徐立即拔出手槍,直擊恩銘曰:“職道即是”。陳、馬二人亦持槍向恩銘射擊,恩銘身中七彈;巡捕陸永頤身受五彈身亡。恩銘回府後亦死。徐、陳、馬三黨人立即率諸生起義。但從者僅三十餘人,先占據軍械庫,惟舊槍械無法用,新槍械因無鑰匙一時取不出來,而五門巨炮又缺機件,無法使用。當此急亂之時,清軍已將軍械局團團圍困,自上午12時,激戰到下午4時,陳伯平戰死;徐與馬以及學生十數人均被捕。徐錫麟之光複軍大旗與“光複軍討虜大元帥”印信一顆亦被搜出(徐錫麟、秋瑾自組光複軍,與孫中山並非一係統)。徐、馬及學生被捕後均壯烈殉國。徐就義於撫署衙門外,年三十五歲,臨刑前神色自若,並高聲曰:“功名富貴,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
馬宗漢,死時二十四歲。
大通學堂監督秋瑾於浙江聞徐錫麟事敗後,隻是悲泣,一無作為,而徐錫麟之弟徐偉亦被捕,並告密其嫂與秋瑾,均為革命黨。7月13日,秋瑾被清軍李益智統領逮捕。秋瑾於府署被貴福和縣令李宗嶽審訊時,直言不諱,在供紙上隻寫下“秋風秋雨愁煞人”。7月15日秋瑾就義於紹興縣城古軒亭口,年僅三十一歲。其友吳芝英將其安葬於西湖之畔。時人悼之曰:“淒風苦雨滿城愁,故國淒涼候;匈奴未滅不為家,轉使鸞鳳漂泊各天涯。”又有留日學生永貞女士挽曰:
“悼我神州,直任斯禽獸衣冠,肆意妄行凶手段。嗟爾弱質。居然有黨魁名號,與同人上斷頭台。”
9月1日,王和順於廣東欽州王光山率眾二百餘人起義。至9月14日失敗,餘部轉越南。
本年春,孫中山往河內,道經西貢時,王和順往見孫中山,並於西貢加入同盟會。王原為劉永福部哨官,廣西省邕寧人,後加入洪門會。1902年、1903年,曾先後起義於柳州、南寧,失敗後逃往香港。此次見到孫中山後,被委以聯絡桂、越邊境會黨之責。旋隨孫中山到河內(越南),奉命偕胡毅生同至廉州,化名張德興,暗入清軍趙聲軍中,趙委以軍事委員之職,王即以此職至欽州聯絡民團。民團梁建葵、梁少廷有槍數百支,同盟會員劉思裕之侄劉顯明亦率眾百人,來欽州三那會合。此時,黃興已在清軍郭人漳營中策反;譚人鳳、王德潤、陶表封、曾傳範在郭軍林虎部,亦準備響應。王和順即與郭軍部下趙聲相約:王攻南寧:趙佯為尾追,待取得南寧後,再取他城。但因運動南寧清軍未成;劉顯明亦因王和順久無進展,又率眾而回;王和順隻得率眾來往於三那地區,伺機而動。
於此等待數月之間,駐防城清軍兩哨官劉輝廷、李耀堂經聯絡傾向革命,王和順乃派人向孫中山報告。孫中山以其地近龍口,可由海道接運槍械,批準王和順起義計劃,並立即委王為:中華國民軍南軍都督,以梁建葵、梁少廷任副職。同時致電香港馮自由和日本長崎萱野長知,促其速運槍械至欽州白龍口港口。王和順因等待運械時間太久,即於9月1日在王光山發動起義。孫中山立即派鄺敬川至王光山任安民局局長,鄺即以王和順官銜布告安民,宣示三民主義和傾覆滿清之必要。其中有:“自彼滿洲,奪我中華,生民無依,慘受暴虐。租稅抽剝,刑罰苛繁。貪官汙吏,毒如豺狼。內則肆虐,外則召侮。割地棄民,旦不保夕。嗟我同胞,死無噍類。”
王和順義軍擊敗清軍反撲,乘勝進擊。駐防城清軍劉輝廷、唐浦珠、李耀唐參加義軍。義軍攻克廉州之防城,布告安民,鄉民來歸者甚眾,本想於此長驅直入,但因軍械未到,又轉攻欽州,並希望駐欽州之郭人漳部清軍反正響應。惟此次於日本購械之事,因章太炎、宋教仁兩人認為起義不能成功,從中阻止而告吹。既槍械無給,義軍於防城出發後又遇大雨,行軍極為艱難,行一日夜,始抵欽州城外四十裏處之大湧口,此時黃興正在城中,聞訊後即與郭人漳商議響應之事。但郭人漳見義軍無接濟,又疲憊不堪,竟改變初衷,對黃搪塞,同時派霍時安見王和順,告之:“欽城不必進攻,晚來即得”。又曰:“城中有欽廉道王瑚及所部多營為梗,不便行動”。黃興見郭人漳改變態度,即決意離城,遂以出巡為名,率數十兵丁至王和順軍中,計議攻城之策,經商議,決定夜襲欽州,由黃興在城內接應。但王瑚因有所聞,懷疑黃興,便於當晚率部親自巡城。黃興開城接應之計失敗。及王和順引兵城下,不見接應,知事又變,乃退回原地。旋得黃興派人密報,知城中有備,又改攻南寧。但南寧駐有清廷重軍(千餘人),又素與該軍無聯絡,知攻亦無益,乃於9月10日進入桂省,攻取靈山空虛之處。郭人漳不惟改變初衷,而且派軍攻占義軍駐地防城,並殺霍時安以滅口。
革命軍進軍靈山途中,民團多攜械來歸,有眾千人,村人簞食壺漿以迎。軍至南勞墟,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先攻六峰山炮台和環秀橋,繼攻靈山城。但以六峰山難攻,又改以雲梯攻城,隻有數十人攻入城中,無力打開城門,苦戰一日傷亡甚眾,城外義軍攻亦無效。9月12日,義軍又中敵人誘攻之計,被清軍出城突襲,且戰且退,轉移廉州伯通、花會廠、五王山地區,等待趙聲部清軍響應。但趙聲見其上司郭人漳按兵不動,亦不敢響應,而且奉命前往鎮壓義軍。趙聲便改道而行,避開義軍,王和順率部退至獅子山,又被清軍宋安樞部攻擊,激戰一晝夜,再退至羅蒙小洞。經孫中山同意,王和順率義軍餘部二十餘人轉入越南。起義又告失敗。
本年12月黃明堂奉命發動鎮南關起義失敗。
王和順於防城起義失敗後,又奉孫中山之命準備鎮南關起義。但因遊勇不聽王和順指揮,王無奈,怏怏返回河內報告孫中山。孫中山隻得另派黃明堂前往主持鎮南關起義軍事。而派王和順入十萬大山聯絡會黨,適時奪取水口關,應援鎮南關起義。黃明堂與關仁甫、何伍前往鎮南關籌備起義。孫中山又接見雲南三合會首領張某,與之密議響應鎮南關起義事宜,指定張於本年12月發動,黃明堂等經準備,電告河內,決定首先攻打鎮南關炮台。起義之日(12月1日),黃明堂等率村勇八十人,以繩索自炮台後之懸崖潛襲炮台。次日晨(12月2日),鎮南關之南、中、北三炮台盡行攻克,並於炮台上高高揚起青天白日旗。孫中山當夜一夜未眠,對日本友人池亨吉說:“數年辛苦,望在今宵,如能成事,亦為將來成功之開端,吾急欲聞鎮南關之炮聲,雖欲入眠,亦不可得”。並即偕黃興、胡漢民、胡毅生、盧仲琳、張翼樞和日本友人池亨吉、法國炮兵大尉狄氏等人乘越西線火車向同登進發,當夜抵鎮南關炮台。次晨,法國軍官開炮轟擊清營,擊中清軍攔關塞,斃敵六十餘人。8時,各炮交相轟擊。孫中山與黃興亦持槍射擊。此時尚有較高炮台在清軍之手,不時射擊鎮北炮台,並射傷二士兵,孫中山即為包傷。10時許,清軍派一老婦送信至北炮台,要求停止炮擊,表示歸降之意,同時告知日內即有龍州清軍來援。經眾人商議,孫中山等決定即日下山趕回河內籌款備械以為持久之戰。八人薄暮下山。回到河內即與法國銀行家聯係貸款之事,銀行答應貸募軍券二千萬元,先交若幹萬元。待革命軍占領龍州後,才能交款。但數日後,清軍援軍大至,丁槐、龍濟光之部四千人開到,加緊圍攻義軍,黃以彈盡糧絕,被迫於12月8日突圍而出。9日,河內得此敗信,借款之事告吹。
本年還發生廣東欽州抗捐鬥爭。該州盛產蔗糖之三那墟農民,因地方官借辦學堂加捐,起而反抗,推劉思裕為首,組織萬人會。清欽州道派兵鎮壓,致農民死傷數十人,義民反抗勢力更加擴大。清兩廣總督周馥派郭人漳率新軍鎮壓,經過數日激戰,劉思裕中彈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