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日,太平天國拒絕英國以幫助打倒清朝政府為餌,平分中國之狂妄侵略要求,進軍上海。
上年12月,就英國海軍提督何柏、參讚巴夏禮,來天京提出助滅清朝,平分中國之要求,天王召集群臣開會討論。經討論,一致拒絕英國此項要求。天王立即召見何柏等二人,嚴詞指出:天國打倒清朝,是要拯救全中國。如事成後,與英國平分中國,則失笑於天下;事而不成,則引鬼入門。巴夏禮見天王拒絕,則威脅說:你天王不趁此機會與我英國“合作”,天朝的時日就不多了,“你等著,我國就要采取必要的行動”。天王洪秀全見此,極為震怒,喝叫朝臣,將他逐出。何柏見此,又於7日提出四項無理要求。主要是賠償“損失”,於長江自由航行,不得進軍上海。本日,太平天國一一拒絕。並立即傳檄,水陸並進,攻擊上海、鬆江。上海外國侵略者和逃往上海的蘇浙官僚,也即時於上海組成上海會防局;英、法海陸軍亦立即布防上海。與此同時,上海官僚亦派代表到安慶求曾國藩出兵保衛上海。
3日,勝保奏:收撫黑旗軍首領宋景詩等。清廷為盡快解除太平軍對上海之威脅,終於批準在上海成立“中外會防局”主持清軍與英、法軍隊共同進攻太平軍事務。由巴夏禮、吳煦共同協議組建。吳煦(1809~1873),浙江杭州人,字曉舫。曆任道員,布政使。1860年,曾奉代理巡撫薛煥之命,組織華爾洋槍隊。
7日,命左宗棠迅速援浙,並得專折奏事。
同日,李秀成率軍分五路進攻上海、吳淞,傳檄中外。英、法組成聯軍對太平軍作戰。本月下旬,太平軍慕王譚紹光和忠二殿下李容發等,進抵寶山,逼近上海,因受炮擊,慕王撤寶山、吳淞圍。此時,太平軍已對上海形成包圍圈。
8日,清廷命江寧副都統魁玉幫辦鎮江軍務。
清廷又諭各督、撫及統兵大臣,因地選將,不必專恃楚勇(指曾國藩湘軍,湘與楚同義)。允廓爾喀照例納貢。
13日,曾國藩敏感於8日諭旨謙辭節製四省軍務。清廷不允。
15日,以青海托薩克貝勒綱僧卻多布為左翼盟長。
17日,升沈葆楨為江西巡撫。命恭親王、醇親王督瑞麟、文祥等管理神機營。
21日,命田興恕兼貴州巡撫,旋以韓超代理;徐之銘免雲南巡撫。以張亮基代理之。
23日,太平軍攻克杭州,清廷罷閩浙總督慶瑞職,仍留任。以左宗棠為浙江巡撫,以彭玉麟為水師提督,李續宜為安徽巡撫,嚴樹森為湖北巡撫,鄭元善為河北巡撫。
24日,以大學士祁寓藻為禮部尚書;改彭玉麟為兵部侍郎候補。按通商大臣工部侍郎薛煥建議,清廷命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英法二國籌商借兵剿賊”事宜。旋借軍進攻太平軍。薛煥(1815~1880),舉人出身。曆任巡撫、通商大臣、工部尚書。極力主張借外國軍隊鎮壓太平軍。1862年任通商大臣,調工部侍郎。後被彈劾去職。
30日,慈安,慈禧二皇太後至慈寧宮,皇帝率諸王、大臣行禮。同治至乾清宮,受朝賀。自此,每年均如此。
同日,命麟魁、曾國藩協辦大學士。
31日,清廷下詔:酌撤畝捐、厘捐;按規定照顧從征將士家室,撫慰傷亡兵勇子孫。
同日,太平軍完全退出江西省境,清廷賞湘軍驍將鮑超黃馬褂。
2月:
1日,清廷命曾國藩選派將領保衛上海。
6日,四川清軍攻克丹棱,捕殺義軍首領藍朝鼎。義軍餘部繼續反清。
8日,清廷終於決定借助英法軍隊,鎮壓太平軍,特於本日發諭旨如下(節略):
上海情形實屬萬分危急。借師助剿一節,業經總理衙門與英法駐京使臣商酌。現據薛煥奏,英法文武各員頗為出力。且法國輪船為我開炮擊賊,是其真心和好,固已信而有征。上海為通商要地,自宜中外同為保衛……軍務至緊,若必待總理衙門在京商酌,轉致遲誤。所有借師助剿,即著薛煥……與英法兩國迅速籌商。克日辦理,但與剿賊有補,朕必不為遙製。其事後如有必須酬謝之說,亦可酌量定議,以資聯絡。
15日,提升鮑超為浙江提督;馮子材為廣西提督。
18日,命喬鬆年督辦沿江團練。
21日,前安徽巡撫翁同書,以失掉壽州、定遠,撤職逮問,旋論斬。
同時,英法聯軍進攻太平軍高橋陣地,正式對太平軍作戰。太平軍撤退。
23日,文煜上奏北塘防守事務折,朝廷同意。英、法二國留兵駐大沽炮台。雲南清軍攻克麗江,回眾進擊昆明。
25日,太平軍進攻鬆江,清兵與洋兵共同對太平軍作戰,太平軍失利。
本月,左宗棠奉命率湘軍入浙,進攻浙省太平軍各城鎮、地區。
3月:
2日,懿旨:同治帝在弘德殿入學讀書。祁嶲藻、翁心存授課。祁嶲藻(?~1866),字春圃,山西壽陽人。嘉慶九年進士。曆任庶吉士、編修、學政、內閣學士、兵部侍郎、左都禦史、兵部尚書。1860年調工部兼管戶部三庫,旋調戶部。1861年,同治即位,奏陳六事,總計日安定民心,澄清吏治,崇尚節儉,收攬人才。卒後諡文端,入賢良祠。
3日,曾國荃升為江蘇布政使,並辦理軍務。
8日,西寧辦事大臣多慧、提督成瑞,因虛言“撒匪”投誠,一並撤職議罪,旋論斬。
11日,將倭仁所進《古帝王事跡》、《古今臣工奏議》,陳放於弘德殿,並予講解。
16日,薛煥奏言:英、法軍攻克高橋太平軍營壘。美國人白齊文入中國籍,賞給四品頂戴花翎。
中旬。法國傳教士羅安當,於江西南昌要求江西巡撫對1855年被水師搗壞之吳城鎮教堂進行賠償,並令地方官張貼傳教布告。此舉激怒南昌民眾。適此時,湖南民眾到處張貼揭露傳教士罪行傳單,指其奸淫婦女,搶掠女嬰種種惡行,此傳單迅速傳入江西。當時江西童生正於南昌應試,群起印發傳單,並相約於3月18日,搗毀教堂。未及約定日期,南昌民眾即自發搗毀筷子巷育嬰公會和城外五裏廟教堂及座船一隻。傳教士羅安當、方安之倉皇逃到九江,複至上海,報告法國駐華公使。公使提出交涉,清政府答應賠款一萬七千兩,將九江琵琶亭公地讓給羅安當修建教堂。
18日,李秀成督戰再攻上海:李明成、黃和錦進攻泗涇和七寶;如果成功,派兵把守;派陳炳文直取鬆江,占鬆江後,陳即安營吳淞口,劉肇均即由嘉定到吳淞黃渡安營,包圍上海,待其內變,乘機取之。英、法聯軍於4月初進攻太平軍陣地羅家港、七寶、王家沙等處。
23日,上海清軍聯合英、法軍攻陷太平軍蕭塘營壘。清廷命崇厚、明成督天津海防。
24日,命李續宜招撫皖北流民。
30日,清廷允英、法二國派軍艦開入長江協同清軍作戰。
4月:
2日,太平軍進抵上海,薛煥率部阻擊。
4日,太平軍攻克青田。
6日,因自正月以來一直未雨幹旱,清廷下詔修省,並求直言陳事。左宗棠奏複:降清之宋景詩複又於蘭儀,重樹反清旗幟。
14日,命皖撫李續宜及鄭元善幫辦勝保軍務。
17日,前府尹蔣琦齡奏請:崇正學以端政本。同治特諭:
我朝崇尚儒學重視道統。正學昌明,學子遵製誦讀傳習,皆知學宗程顥、程頤與朱熹,闡明聖人之教。惟因沿習久遠,有人隻博程、朱道學虛名,而於天理、民事之實際,則未能深研,必致誤入歧途,於風俗人心大有關係。各省學政(管學專員)等,親執教育之職,凡校閱考試之事,宜確遵教令,盡以程、朱講義為據,尤應將講解心性與天理之著作,隨時闡述發揚,使入學之士,皆知探索周廉溪(廉)、程顥、程頤(洛)、張載(關)、朱熹(閩)之道學淵源,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為本,身體力行,務求實踐,不隻以空言性理之道,流為假道學。至於鄭康成、孔安國(漢代儒者)之學,重在考據,為曆代典章文物所依據,自不應偏廢;惟不得滿足於口、耳之記誦,而忽略身體力行。此事尤在負責教育者,區別先後次第,予以薰陶善育。學風端正,民風自厚,四海承平,奸邪不興,於此以觀政教之成功也。
祁嶲藻奏請疏通正途,澄清吏治。朝廷諭:已降旨交吏部議奏。吏部複奏,酌量辦理,已依議行之。並不使捐班軍功妨礙正途(科考之途)補用與晉升,否則應考所取之士,終身無補缺之望,以至於後悔考取功名。命封疆大吏領會體察朝廷養士之意。
朝廷又諭:命大學士會同該部限製捐班(捐錢買官)。
詔各省舉孝廉方正,務求真儒。
21日,同治壽辰,不受賀。
23日,清廷彙編《帝王政要》及《前史垂簾事跡》。書成定名為《治平寶鑒》,用為垂簾根據。
25日,命副都統、禦史晏端書赴廣東督辦厘金以接濟江浙餉需,吳棠督辦江北團練,薛煥以頭品頂戴充通商大臣;以李鴻章代理江蘇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