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1861年 鹹豐一年太平天國十一年(1 / 3)

1月:

12日,鹹豐命西淩阿、國瑞協助僧格林沁辦理軍務。

19日,奕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統籌全局,酌擬善後章程六條:(一)京師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二)設南洋通商大臣。(三)新添各岸(通商口岸),由各省派員就近管理。(四)各省督、撫、將軍在辦理外事時,應隨時互相知會。(五)挑選八旗子弟學習英文、法文。(六)各海口內外商情及各國新聞紙按月谘報總理衙門。

20日,清廷以崇厚充任三口通商大臣,薛煥兼任上海通商事務;準旗人學習外國語言;命田興恕為欽差大臣,督辦貴州軍務。

同日,鹹豐下詔設置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又稱“總理衙門”、“總署”),命恭親王奕與桂良、文祥管理之。此為中國政府有外交部之濫觴。

自1860年以後,清廷外交事務日益繁忙,而居要津,為辦好此務,特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派恭親王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右侍郎文祥負責管理。時文祥、桂良為軍機大臣兼領該衙之事。次年(1862年)恭親王奕以議政王總領軍機處。至此,軍機處與總理事務衙門漸合為一體。清代軍機處,初為承寫密旨之地,後則演變為定議取旨中樞權力機關,職同內閣。而原內閣與翰林院之擬議反而由軍機處審定。至奕總領軍機處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外交之權位與軍機處等,駕於其它各部之上。自是而後,太後聽政、親王執政之新法章,代替不準親王、皇後幹政之舊規矩。清政府也就變成親王太後之裙帶政府,更加腐敗不堪。

總理衙門之職責,初為接待外國使節,及辦理外交事務,係一臨時機構。以後,則凡屬新政與外交均歸總理衙門負責,成為外務部、學部、傳郵部、工商部、海軍部及稅務機構之綜合體,其權力已淩駕於軍機處之上。

其附屬機關為總稅務司,設總稅務司一人,由洋人擔任。

下轄之各海關設稅務司一人,負責全關行政,亦由洋人擔任。

總理衙門之下,還有南、北洋兩大臣,為其外交總代表。凡對外國人議約、訂約、換約之事,概由北洋大臣或南洋大臣負責辦理。辦完後,報告總理衙門,再由總理衙門上報朝廷。

此外之特附機構為同文館,初為訓練翻譯人才之學校,後增至八館:英文館、法文館、俄文館、德文館、天文館、化學館、算學館、格致館。由八旗子弟與漢人之才俊考取之。設管理大臣一人總理之,下設洋教習、漢教習各若幹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各國政府要求下,廢總理衙門,改設外務部,專司外交事務,與六部並列。

文祥(1818~1876),滿族,姓瓜爾佳,盛京正紅旗人,進士出身。曆任尚書、軍機大臣。1860年隨奕留京和談。1861年參加廢除八王、大臣之辛酉政變(亦稱祺祥政變),升任軍機大臣。遂依靠洋人,裝備清軍洋槍、洋炮,建立神機營;並以此營鎮壓東北義軍。臨終前,對於喪失民心之清政府的未來,深為憂心。

24日,恭親王奕根據曾國藩、薛煥、袁甲三並瑞昌、王有齡等馳奏之“借夷剿賊”折,上奏己見。先是本年1月6日,鹹豐命奕議奏曾國藩、王有齡、薛煥等人複奏同意借洋兵事。本日,奕遵鹹豐命議奏:江南官軍,現尚未能進剿金陵,即令夷船駛往,非但不能收夾擊之效,並恐與賊相持,如薛煥所慮,勾結生變,尤宜預防。該撫所計劃令夷兵由陸路進剿,不但經過地方驚擾,即支應一切,諸多窒礙,夷性貪婪,一經允許借兵剿賊,必至索請多端。經費任其開銷,地方被其蹂躪。鹹豐諭:借夷助剿,英、法等國必因以占據城池,流弊滋多。自不可貪目前之利,而貽無窮之患。惟此時,初與換約,拒絕過甚,又恐夷性猜疑,轉生叵測,惟有告以中國兵力,足敷剿辦,將來如有相資之日,再當借助,以示羈縻,並設法牢籠。誘以小利。口弗夷(法國人)貪利最甚,或籌款購其槍炮船隻,使有利可圖,即可為我所用。倘上海夷人誠懇請求助兵剿賊,由曾國藩、薛煥,量為獎勉;倘有兵船駛入內地,即按照條約攔阻。並命該大臣等。就現有兵力,設法攻剿逆匪,無再觀望。

至睇夷槍炮,既肯售賣,並肯派匠役教習製造,由曾國藩、薛煥,酌量辦理。即外洋師船,現雖不暇添製,或仿夷船製造。或將彼船雇用,誘之以利,以結其心,而我得收實濟。若肯交雇助剿,隻可令華夷兩商(商人)自行經理,於大局或可有利無弊。由該督、撫斟酌試行。將來於通商各口關稅內,酌提取稅餉,仍濟軍需。(此是洋務運動之濫觴。)

其代運南漕一節,亦照恭親王等所議,由薛煥出示,招商運津。無論華商、夷商,一體販運,按照稅則,完納稅餉……咪夷(美國)性質校醇,與英、法情形不同,其應如何交往。使為我用……亦由曾國藩、薛煥隨時酌量情形,妥為辦理。

又諭:自英、法、美三國換約後,於上海通商各小國,亦欲赴京換約,命該撫(薛煥),預為杜絕,不令各小國經駛天津;並曉喻英、法、美三國,各小國不得與三國平列,一體換約,令其幫同阻止,方為妥善。如各小國不遵理諭,徑赴天津,惟薛煥是問。

又諭:吉、黑二省,與俄國相鄰,應於東三省加強練兵與防務。除習弓馬以外,兼習槍炮、技藝。以後,不得再調用東三省之軍隊,對俄國應嚴密防範。由景涫、麟瑞、特普欽等,妥議章程具奏。

27日,以左宗棠克複江西德興、安徽婺源,予其三品京卿。

2月:

5日,命官文、周祖培為大學士;肅順協辦大學士,沈兆霖為戶部尚書;朱鳳標為兵部尚書。

本歲中免江蘇、浙江、安徽三省額賦、欠賦,並直隸山東、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西等省四百餘州縣被災被兵額賦;馮桂芬上裁汰冗員奏章,裁撤長蘆鹽政,由直隸總督管理之。

合計中國人口二萬六千零九十二萬四千六百七十五人(不包括太平天國地區人口)。存倉穀數:五百二十三萬一千九百二十石四鬥六升。朝鮮人貢。

9日,英國專使額爾金於上月20日,令駐上海英海軍司令何柏偕領事巴夏禮“視察”長江各口岸,辦理開埠事宜,表示隻要太平軍允開商埠,即仍保持“中立”。本日,何柏自上海起碇。

12日,鹹豐詔令3月23日回鑾(回京)。

16日,清廷召翁同書來京,以李續宜為安徽巡撫。

17日,以福濟為成都將軍。

21日,忠王圍攻杭州,杭州戒嚴。

22日,鹹豐下詔:紀年開秩,應予特赦,非常數。原委不清者,鹹減除之。(十二年為一紀,鹹豐即位已十二年)。

25日,恒福病免,以文煜為直隸總督,譚廷襄為山東巡撫,鄧爾恒為陝西巡撫,何冠英代理貴州巡撫。

28日,鹹豐詔令袁甲三等:撚軍中有大量良民,未便概行誅戮,可剴切曉諭,設法將其解散;投誠者免罪,“殺賊”者立功,並傳知李世忠,一體招撫。

3日,太平軍陳玉成統領水路軍,自桐城西征,於十一天中攻克霍山、英山,進抵湖北省境。

3月19日,攻克湖北省黃州郡。此時湘軍圍困安慶,武昌空虛,陳即揮軍指向武昌。恰值此時,英國軍艦抵達漢口。

23日,英軍司令何柏派巴夏禮至黃州見陳玉成,阻止其進攻武漢。時天王亦正與英國訂立本年不進攻上海協定書。再過旬日,天王還將頒布《中西永遵約章》詔旨,陳玉成自主決定停攻武漢,改向麻城、德安進軍。數月後,李秀成率軍攻克大冶、興國等州縣,鑒於陳玉成北走,自主舍武漢而東撤,從湖北向江西撤退。因此之故李秀成、陳玉成會師武漢,力取長江上遊之戰略方針,完全破產。至9月,安慶被湘軍攻陷,太平軍守將葉芸來、吳定彩,率領將士二萬人進行巷戰,全軍陣亡。天京上遊屏障盡失,湘軍得以自安慶進逼天京。英國之幹涉,使太平軍未能完成安慶解圍,鞏固上遊之軍略,導致太平天國之失敗。

18日,鹹豐詔準山東抵還法國教堂地基;並命各直省:遇有交涉,即行著辦請旨,不許推諉。

24日,熱河朝陽“盜匪”攻破縣城,鹹豐命克光阿前往鎮壓。命明誼、明緒會勘中俄邊界;英蘊、奎英辦理俄人通商事宜。

29日,鹹豐下詔:“前經降旨,訂日回鑾。旬日以來,體氣未複綏,俟秋間再降諭旨。”

4月:

鹹豐下詔:挑選兵丁,演習俄國人送到之槍炮。

3日,洪秀全答應英國何柏、巴夏禮要求,太平軍不進入距上海、吳淞百裏之內地方。為期年內。但又稱此為“中西永遵和約”。

5日,清廷裁撤黑龍江團丁使之歸農。

10日,清廷派崇綸、崇厚為辦理條約事務大臣,給予全權,便宜行事;命侍郎成琦赴興凱湖會勘中俄邊界;命道員聯捷以四品京卿。辦理河防事務。

13日,恭親王奕請赴承德叩問起居。鹹豐手詔答之:別經半載,時思握手而談,隻是近日咳嗽不止,時有紅痰,尚須靜養,不宜多言,且待秋間再會麵敘談。

17日,鹹豐令皇長子載淳於5月16日入學,以李鴻藻充師傅。

19日,都興阿奏:鎮揚水師船隻年久損壞失修,請令廣東購運紅單船應用。鹹豐準奏。

21日,清廷命勝保督辦直隸、山東“剿匪”事務,派賈臻代理安徽巡撫。

5月:

1日,英、法侵華軍退出廣東省城。

2日,命前大學士彭蘊章代理兵部尚書。

7日,廣西“土匪”攻破太平府養利州城。

19日,山東撚軍等連克館陶等七縣城。

25日,據奏,江北糧台既有指捐、借捐、包船捐、畝捐,而江南糧台,又有米捐、餉捐、畝捐;漕河有炮船捐、堤工捐、餉捐;袁甲三軍營有米捐。此外,有船捐、房捐、鹽捐、卡捐、板厘捐、活厘捐,所征甚巨,報解(上交國家)廖廖。候補投效,以及職員生監,營謀劄委,目為美差,四出騷擾。指借則任意訛索;卡厘則以多報少;糧台漕河大員,多由情托,知而不問,並有擅自立卡,抽取商船捐銀。為此,鹹豐特諭軍機處:命督辦大員嚴定章程,以絕貪官侵漁。諭中說:近年因軍餉浩繁,不得不借資民力。若多立名目,任聽貪劣之員,橫征暴斂,中飽肥己,成何體統。命袁甲三、晏端書、王夢齡,並傳諭喬鬆年、江清驥嚴密訪查,如有多設名目,及營謀差委,任意訛索,以多報少,並私自設卡收捐者,即據實嚴參,懲一儆百。至所收捐款,亦應設立印簿,曉示通衢,以禁侵冒中飽之弊。並遴選公正之人,董事其事,不得濫委多員,虛耗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