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田在田奏:軍餉萬難支持。正月陝省解到銀一萬兩,山東省無從解到;豫省亦僅提到六千兩。日內陸續提到山西銀萬兩。請令山東等省,趕快解送銀兩。鹹豐批示:無論動撥何項款項,各省趕緊先籌銀兩三萬兩,迅速解赴田在田軍營,不許延誤。
6月:
彗星複出於西北,長數十丈。
14日,以英棨為陝西巡撫。
21日,清廷命賈臻、李世忠(太平軍降清將領李昭壽)幫辦袁甲三軍務。
24日,命多隆阿幫辦官文、胡林翼軍務。
7月:
8日,日蝕。
10日,曾國藩、胡林翼奏:陳玉成主力於安慶外圍集賢關外赤岡嶺被殲,四壘中三壘投降,除脅從外,凡“長發老賊一概正法”。其據第一壘之劉滄琳,乘夜潛逃被鮑超殲於馬踏石,餘者被水師斬殺殆盡。並將劉滄琳驗明支解,梟首示眾。鹹豐下旨嘉獎。
同日,布魯斯(普魯士)王國換約通商。
11日,允許俄國人在庫倫、恰克圖通商。
15日,欽天監奏:(八月初一日)日月合璧,五星聯珠。鹹豐旨:不必宣付史館。
26日,回眾攻擾喀什噶爾,鹹豐命景廉赴阿克蘇防剿。
8月:
20日,鹹豐病重。
21日,鹹豐病危,召諸王大臣,承寫朱諭,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讚襄政務(顧命八大臣)。
22日,鹹豐崩於避暑山莊之煙波至爽殿。諸臣遵遺詔奉載淳即帝位。鹹豐死前,咯疾大作,複患暑瀉。年三十一歲。同治四年(九月)葬於涿州(易縣)龍泉峪,號定陵。鹹豐死後,兩宮太後開始籌劃為垂簾聽政掃除障礙。時有禦史董元醇上疏請兩宮太後垂簾,以親王一、二人輔佐。兩宮太後即召見讚襄王、大臣,令照所奏實行。載垣肅順等當場抗論反對,退朝後,複將董奏駁還,指出“本朝無太後垂簾聽政之製”。此時恭親王奕來到承德秘密見兩宮太後,議定廢除載垣、肅順等王公大臣八人。並召見鴻臚寺卿曹毓瑛密擬捕拿、罷爵、免職各旨,以備回京即發。旋議定奕先回京,兩太後立即下達回京聖旨:以肅順護送梓宮(鹹豐靈柩),載垣等扈從兩宮太後。肅順對那拉氏(慈禧太後)素無好感,尤怒其屢幹朝政。而那拉氏對肅順大權在握,更嫉恨之。1860年鹹豐北逃熱河承德時,肅順主張議和,支持鹹豐北走;那拉氏則主戰並反對北逃,與之作對。及鹹豐死,肅順欲殺那拉氏而遲疑未行。那拉氏升為太後,堅持聽政;八大臣反對,雙方勢成水火。
23日,尊皇後、皇太子生母懿貴妃那拉氏並為皇太後。
24日,免悖親王、恭親王、醇郡王、鍾郡王、孚郡王之尋常召對與宴賚(賞)叩拜禮,停各省進貢方物。
25日,將順天府文鄉試推延至九月舉行,恩科武會試於十月舉行。順天武鄉試於十一月舉行。授駱秉章四川總督,督辦軍務;召雲貴總督劉源灝來京,以福濟代理總督職,以崇實為成都將軍,旋命其協辦四川軍務。
27日,以景紋為駐藏辦事大臣。
28日,允恭親王奕赴行在叩謁梓宮。兩宮太後與之密謀垂簾聽政和剪除八大臣之事。
29日,薛煥奏請招商試運淮鹽濟餉,議行。
9月:
3日,清廷定明年年號“祺祥”。
7日,命景廉赴葉爾羌查辦英蘊斂錢擅殺之事。
16日,胡林翼請病假,以李緒宜暫代湖北巡撫。
18日,禦史董元悖請皇太後權理朝政,並簡派親王一、二人輔佐。
載垣、肅順等擬旨駁斥之。
29日,加官文、曾國藩太子少保,加胡林翼太子太保,並予騎都尉世職;賞李緒宜黃馬褂,楊載福、多隆阿雲騎都尉世職。官文(1798~1871),滿洲正白旗人,姓王佳氏,曆任都統、將軍、總督。1854年任荊州將軍,配合曾國藩湘軍反攻武昌。1855年任湖廣總督,主持兩湖對太平軍作戰。1861年,勾結英國領事,阻止太平軍進攻武昌。1867年,調任直隸總督,因阻擊太平軍餘部張宗禹失敗,被革職。胡林翼(1812~1861),湖南益陽人,進士出身。曆任知府、布政使、巡撫之職。任貴州鎮遠知府時,曾鎮壓苗民起義和李元發農民起義。後率黔勇,到湖北與湘軍共同對太平軍作戰,並著《保甲團練條約》,組織地主團練參加鎮壓太平軍。1856年任湖北巡撫,派軍參加湖口安慶之役,全力支援湘軍。1861年,因太平軍迫近武昌急病而亡。
10月:
2日,上大行皇帝(鹹豐)尊諡曰: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廟號文宗。
4日,上東太後(母後)徽號曰:慈安皇太後;上西太後(聖母)徽號目:慈禧皇太後。此後,詔書中不複有母後、聖母之稱呼。
22日,英、法撤廣州“駐軍”;英軍撤去侵占天津之馬隊。
23日,僧格林沁“平定”青州等處撚軍,被賞還禦前大臣並黃韁。
26日,新帝奉鹹豐靈柩(大行皇帝梓宮)返京。免承德、宛平各府、縣額賦。
11月:
1日,新帝載淳奉兩宮太後,間道先抵北京。肅順尚奉梓宮在回京途中。兩宮太後回京後,立即召見奕等,決定按計劃行事,先發諭旨免八大臣爵、職。再捕拿載垣、端華、肅順等。此時統兵京郊之勝保,亦上疏支持兩宮聽政,聽政乃為定局。
2日,發上諭,免載垣、端華王位與職位,免肅順職位。罷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軍機處職。已進城之端華、載垣斥之曰:無輔政王大臣允諾,無人可以傳旨。兩太後命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核奏;賈楨、周祖培、沈兆霖、趙光疏請政權操之在上,並議定皇太後召見臣工禮節辦事章程;勝保疏請皇太後親理大政,並簡派親王輔政。兩宮諭:王大臣、大學士等定議以聞;又召醇郡王奕環來京。此時肅順等尚護梓宮在密雲途中。同日兩宮太後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環赴密雲逮捕肅順解京;奪載垣、端華、肅順爵職,均逮捕議罪。詔文武各衙門自十月十六日(11月8日)以後,輪班值日,奕即以太後懿旨,帶兵將二親王逮捕。西太後代同治所發諭旨曰:載垣、端華、肅順,朋比為奸,專權跋扈,造作襄讚名目,諸事並不請旨,擅自主持。禦史董元醇奏皇太後垂簾事宜,載垣等,非獨擅改諭旨,並於入對時,有請皇太後閱折亦屬多餘之語。當麵咆哮,目無君上,情形不一而足。茲據該王大臣等按律擬罪,載垣、端華均著加恩賜令自盡;至肅順之悖逆狂謬,較載垣等尤甚,著加恩改為斬立決。
3日,命恭親王奕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侍郎寶望、文祥,並為軍機大臣;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召盛京戶部侍郎倭仁來京。此後,兩太後以“同道堂”小印與禦璽一同下達諭旨詔令。
4日,諭內閣(以小皇帝口吻):敬謹會議兩宮皇太後垂簾召見臣工禮節,及一切辦事章程。
7日,下詔:改“祺祥”年號為“同治”。
8日,命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照大逆律,淩遲處死。旋下詔:法外施仁,賜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肅順(1816-1861),滿族,姓愛新覺羅,曆任內務府大臣、尚書,為鹹豐信賴之臣。主張重用漢人,因懲辦貪案,為人仇視。1861年鹹豐病死後,反對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堅持輔政大臣主政。為八大臣之核心,被西太後處死。
罷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職務,穆蔭遣戍軍台。此即為辛酉政變。
9日,以與載垣肅順等八大臣關係密切,撤陳孚恩、黃宗漢、劉昆、成琦、德克律太、富績之職,永不敘用,並諭:不究既往,諸臣勿再請察辦黨援。
是日,申誡王公內外文武大臣切勿以權納賄。
11日,載淳禦太和殿,即皇帝位,受群臣朝賀。頒詔天下:以明年為同治元年。加恩中外,滿漢文武大小官員均升一級;大赦天下(死罪不赦)。
自本日,凡致悖親王、恭親王、醇郡王、鍾郡王、孚郡王之諭旨和諸王之奏疏均不寫名字,以示對其叔輩之尊敬。
12日,通諭各地,清理庶獄(上下各地之監獄)。
13日,諭令熱河未竣工程立即停止。
14日,下旨禁止各路統將粉飾遷延,縱寇殃民;補行鹹豐十年恩科武會試。
16日,命馮子材督辦鎮江軍務。
17日,諭議政王等:讚理庶務,勿避小嫌。
19日,諭統兵大臣:核實功罪,信賞必罰。命曾國藩統轄蘇、皖、贛、浙軍務,節製巡撫、提督以下各官。
23日,以於肅順家查抄到陳孚恩之書信抄吏部尚書陳孚恩家,捕陳入獄治罪。
24日,申令禁廷臣遇事因循。諭官文、曾國藩等妥籌剿撫苗練(苗沛霖團練)。苗沛霖,皖省蒙城人,地方大紳,門生孫家鼐為鹹豐十年狀元。孫返鄉,以盛宴招待苗,時府縣官均在座,坐定常位後,知縣推知府坐上席,苗恨之,摑知縣而退席,途中殺知縣,起而反清,後投歸太平軍陳玉成麾下。1862年,陳玉成兵敗,苗又投降清朝,誘捕陳玉成,送交勝保,但清廷仍不信任之。後又反清,1863年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