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1860年 鹹豐十年太平天國十年(1 / 3)

13日,何桂清奏報:英、法兵艦抵上海。

清廷任命田興恕為貴州提督。

17日,景淳奏請:招集流民、參夫給地設卡,以助邊防。清政府采納。

23日,鹹豐三十歲生日,下詔免先朝壽節告祭與升殿之儀;外吏、外藩亦停來京祝壽;加恩親王、廷臣,各有封賞。

26日,解勝保欽差大臣職,令其專辦河南軍務,袁甲三專辦安徽軍務。

2月:

3日,以慶廉為河南巡撫。

15日,刑部主事何秋濤進呈所纂《北徼彙編》八十卷,鹹豐嘉之,賜名《朔方備乘》。何入值懋勤殿。

18日,有鳳免職,以全亮為成都將軍,占泰為四川提督。

20日,禦史白恩佑奏:天津防務,關係重大,請預籌後路防務,以策萬全。鹹豐旨:所奏固然很對,然駐兵籌餉,甚覺為難,現在天津防務周備,不用再議。特普欽奏請召集鄂倫春人入伍。鹹豐同意。紮拉芬泰奏請:與俄、廓(爾克)合攻印度。鹹豐曰:俄人並非與我和好;廓(爾克)豈肯為英人之敵?

26日,以劉源灝為貴州巡撫。

27日,何桂清奏:上海英人經華商開導,索兵費一百萬(兩),但《天津條約》不能更改。如不許入京換約,即率艦北駛。鹹豐令僧格林沁嚴備津防後路,海運漕糧,暫緩放洋裝運出海。

3月:

9日,援桂湘軍攻陷柳州,清廷加道員劉坤一按察使銜。

15日,以倭什琿布為禮部尚書;春佑為熱河都統。

18日,鹹豐命和春分兵援浙。

29日,軍機處轉達鹹豐指斥英使布魯斯之諭旨。先是本月布魯斯於上海照會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何桂清,詰問大沽之戰,並要求賠償軍費,送還船隻,限定三十天內答複。何將此上奏。本日,鹹豐下旨指斥英方:“天津和約既定,普魯斯忽複稱兵,是該夷先行背約,並非中國失信於外夷。此時兵威既振,豈能將前議之五十六款悉行照辦?果使該夷悔罪,該款內,凡不可行之事,悉聽何桂清裁減。於上海議定,以後或照米夷(美國)成例,減從來京換約,尚屬可行。”並諭海防將士:應以議和為歸,不可專意用兵;如果該夷帶兵前來,惟有與之決戰,所有前議條約,概作罷論,並聲言要英、法賠款。同時鹹豐又令托美國從中轉聞。

5月:

2日,清廷命曹澍鍾督軍四川省;以劉長佑為廣西巡撫。

3日,以張主良為廣西提督,但留江蘇軍中,繼續作戰,旋又令其折回杭州。

6日,太平軍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合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早在本年2月初,清軍江南大營張國梁攻陷天京周邊之江浦、九洑洲,圍困天京。李秀成回天京,與洪仁殲決定采用“圍魏救趙”之計,攻杭救京,調動江南大營清軍往救杭州,約定陳玉成虛援安慶,然後合圍江南大營。2月下旬,李秀成攻克皖省廣德,2月末占領浙江安吉,3月占領長興,急趨杭州,經三晝夜激戰,於3月中旬,攻占杭州。浙江巡撫羅遵殿被擊斃。江南大營派總兵張玉良援浙。李秀成乃於3月下旬退出杭州,間道急回天京。於4月份,攻占皖省建平縣城,會同楊輔清、李世賢、右軍主將劉官芳、定南主將黃文金、平西主將陳坤書,分路援京,進攻江南大營。4月末,諸路大軍雲集天京城外。京城內之太平軍則自七橋甕、上方門、安門接應進攻。本月2日五路並進。

5日,陳玉成部連毀德勝門外敵營五十餘座,重創敵軍。本日,各路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

清兩江總督何桂清逃往上海。

11日,洪秀全舉行朝賀大典,慶祝大捷。幹王洪仁玕與忠王李秀成主張先東征,後西征。英王陳玉成主張先西征,後東征。天王裁決先取蘇、杭、上海,再取湖北,將長江流域收複,以固根本。天王洪秀全限李秀成一個月內攻取蘇、常回奏。曾國藩則采取自天京上遊之武漢向皖北進軍,目標為攻陷安慶重鎮;在江西則進攻九江。待攻陷安慶後,再自浙、滬進軍,包圍天京。

15日,李秀成率軍自天京出發東征。

19日,攻克丹陽,清軍紛紛潰退,死者萬人。和春逃往常州。清軍將領王俊、熊天喜、蔡其榮陣亡;幫辦軍務江南提督張國梁受傷墜河而亡。李秀成均為禮葬。並曰:兩國交兵,各扶其主,生與其為敵,死不與其為仇,因收埋之意也(李自述)。

26日,太平軍再克常州。清軍潰兵沿途搶掠,鄉民不堪其苦。地方團練奮力抵抗。太平軍楊輔清南攻宜興;劉官芳等由建平再回皖南。清朝欽差大臣江寧將軍和春逃至滸野關,自殺身亡。

30日,李秀成攻占無錫,亦傷亡數千,所占各縣,設官建製,編立門牌,設局征稅,進行考選等。並選童生為鄉官。此後經月餘時間,李所向無敵,占領蘇南地區,領有江南魚米之鄉,大量漕糧盡歸太平天國。

此間,李部鄧光明(後封歸王),曾出示安民雲:照得國軍興旺,必安民以固邦本。而安良以治民為先……本爵奉行天討,誌在救民。出師以來,抗拒者必行誅戮,降附者悉與安全……本爵統帶聖師數千,駐紮王江涇,不行抄略,加意撫綏。

太平軍下一步計劃,是進攻上海。

18日,鹹豐以王夢齡為漕運總督。

26日,實授毓科為江西巡撫。以湖北捐輸軍餉,給予該省各州縣學額四十八名左右,凡捐輸軍餉者均如製。東南各省,大多捐輸。

本月,英法聯軍北犯至山東洋麵,總計艦船百餘隻。何桂清急奏速定和議,並借英法軍鎮壓太平軍。鹹豐怕借洋軍更被外國輕視,不允此奏,並將何桂清逮問,另派薛煥為欽差大臣令其開導額爾金等,堅持議和,不可因蘇、常為太平軍占領,而對外國示弱,亦不可激之北上,致開兵端。此時英法聯軍已經離開山東洋麵,繼續北犯。7月14日,聯軍抵金州海麵,艦隻百餘艘。19日,聯軍馳入北塘。8月4日,英法軍登陸北塘,並占據之。僧格林沁主戰;鹹豐傳旨,以撫為主,並派恒福辦理之。

6月:

2日,美國康尼德克州人華爾,開始在上海招募在華洋人組建洋槍隊。自太平軍李秀成率軍連克蘇南各城,占有蘇南大部,形成對上海包圍之勢,英、法聯軍開始“防衛”上海,但防而不攻。對此,清廷甚感不足,遂生雇用洋人組建洋槍隊之念。本年春,經一美籍商人介紹,上海道吳煦及楊坊物色到華爾,即與華爾訂立合同,規定由華爾自任統領,招兵訓練作戰;由吳、楊供給軍械、軍需,並明定每得一城則另外犒賞數萬金。

初時僅募得外國水手、流氓、無賴、浪人共二百名,此外則聘得美國前軍人富爾思德、白齊文為副統領,另覓得由英軍逃出之數人為教官。6月中旬,駐鬆江廣福林。此時洋槍隊隻有小炮、洋槍,而無攻城大炮。後至7月初,華爾率領此烏合之眾進攻鬆江,被李秀成軍打得大敗而逃,成為上海洋人的笑料。經此次失敗後,華爾接受教訓,重整洋槍隊,並認為太平軍武器落後,組織不嚴密,有可乘之機。遂決定另組新軍,進行嚴格訓練,加強組織、軍紀,添加新式長槍、大炮,與清軍合作作戰。至7月中旬又整軍出戰,繼之清軍七千人隨後接應,攻克鬆江城。此後,華爾即以此為大本營向太平軍屢次進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