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鹹豐率群臣與後宮,自圓明園起駕,逃往熱河承德,留恭親王奕辦理一切。9月30日鹹豐抵達承德。9月下旬,英法聯軍侵抵北京城外,留守之恭親王奕逃到長辛店藏匿。聯軍於10月上旬自東直門外繞至安定門外,僧格林沁不戰而敗,聯軍進至海澱並火燒圓明園。
與此同時(9月下旬),洪秀全命忠王李秀成舉兵掃北。此時,有德安、隨州、義寧、武寧、大冶、興國、蘄水、蘄州、武昌、江夏、金牛、寶安、蒲圻、嘉魚、通山、通城等義軍四十股呈稟李秀成,表示投效太平軍,人數約數十萬。李秀成立即上奏天王,待接收該數十萬人後,再行掃北。天王不準,且嚴加斥責。李秀成則抗旨出師江西招收義眾,暫不北伐。此時,英王陳玉成由常州至蘇州,與李秀成會商執行西征軍略。議決陳玉成由江北西攻,李秀成自江南西進,兩軍會師武漢,完成西征救皖大計。全軍共發五路:(一)南路:李秀成自天京出發,經皖南入江西,攻湖北。(二)北路:陳玉成自皖北入鄂。(三)楊輔清(輔王)、黃文金(定南主將),沿江南岸進入江西北部。(四)侍王李世賢經徽州入贛東。(五)右軍主將劉官方、賴文鴻等力攻皖南祁門曾國藩大營。
25日,浙江太平軍攻克臨安、餘杭;四川義軍攻陷邛蒲、新津。
31日,清廷以崇實代四川總督。
9月:
2日,清廷以常清為伊犁將軍。
30日,鹹豐到達避暑山莊。此後朝政由肅順、端華輔佐孝貞皇後、懿貴妃那拉氏辦理。而那拉氏則初露鋒芒,批寫之事多由其執筆。
李世忠以擒獲清廷降太平軍將領薛成良擢授江南提督。
10月:
1日,鹹豐下詔追述張國梁之“功勳”,追贈太子太保,入祀昭忠祠,並分建專祠。所有子孫若幹人,送部錄用。
2日,鹹豐采納官文建議,命都興阿帶兵入衛承德,繼命王明、成凱、文煜、英桂督兵入衛承德。
6日,英、法侵華軍火燒圓明園並大肆奪掠,殘殺老幼,奸淫婦女,震驚中外。鹹豐聽到消息病情立即加重,致休克數次。孝貞皇後即傳諭恭親王從速議和。後恭親王將和約奏到承德。鹹豐與肅順、端華、皇後、貴妃共同商討,那拉貴妃力主批準和約。鹹豐遂批準《北京條約》。
13日,恭親王奕奏請將巴夏禮放還與英軍。同日,北京守城清軍大臣慶惠等開安定門迎接聯軍。北京淪陷。
15日,鹹豐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總統援軍,支援江、浙戰事;命恭親王奕照會英人;不要修天津城北炮台,速行議和簽約。
16日,英國提出九條,法國提十條。但要清廷有人出麵簽字。奕拒不出麵,以後由俄國人擔保,奕才於10月下旬出麵簽字蓋章,答應下來。此即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17日,英、法公使入京。
24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北京條約》,並交換批準書。次日,簽訂中法《北京條約》,亦交換批準書,宣示中外。繼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烏蘇裏江以東地區劃歸俄國)。
中英與中法條約主要內容如下:(一)原天津條約有效。(二)於津約外,英國又增九條,法國增加十條;是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又謂續增條約。(三)增開天津為商埠。(四)允該兩國派公使駐北京。(五)賠英國銀共一千二百萬兩,法國六百萬兩。(六)待賠款交清英法軍完全退出中國。(七)割讓九龍屬香港。(八)法國傳教士可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鹹豐在熱河承德立刻批準此約,並諭曰:“所有和約內所定條款,均著逐款允準,行諸久遠。從此永息幹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各無猜疑”。自此以後,英、法等國,便轉而協助清政府消滅太平軍。
23日,鹹豐命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
28日,許俄國人駐烏蘇裏、綏芬河地區,停各省援兵。
11月:
5日,直隸、山東、河南民變與撚軍紛起,鹹豐命僧格林沁前往鎮壓。
9日,英法聯軍撤出北京,滿載搶劫之贓物三百輛大車而走。
12日,恭親王奕奏:洋人已退至天津,籲請鹹豐回京。
13日,鹹豐下詔:天氣漸冷,暫緩回鑾。以田興恕為貴州提督,給予陣亡提督周天受、周天培世職,建祠予諡。
14日,以劉源灝為雲貴總督,鄧文恒為貴州巡撫。
16日,命文廉、恒祺辦理通商事宜,吳廷棟督辦防務;以文安為湖南提督;以馮子材督辦鎮江軍務。
17日,恭親王奕奏:與俄國交換條約,請加蓋禦寶。鹹豐批準。
23日,俄羅斯運槍炮至。
本月,太平天國下詔:減輕蘇、福省田賦。
12月:
2日,清廷以嚴樹森為河南巡撫;派毛旭熙督辦河南軍務,鎮壓撚軍。
3日,命都興阿督辦江北軍務,以李若珠副之;命總兵田在田接辦徐、宿軍務,並由淮徐道吳棠幫同辦理。
13日,派大順廣道聯英專辦河防。
15日,翁同書奏陳:“謹天戒,固邦本,收人才,練京營,爭形勝。”(謹遵天命;鞏固國本;收攬人才;訓練京師駐軍;爭取國之優勢。)鹹豐答:“收人才一條,利少弊多。”
25日,因杭州解嚴,清廷優賞瑞昌、王有齡等。瑞昌奏,官吏陳某力保浙省,請加優獎。鹹豐下旨:不分畛域,皆爾大吏,優獎本為份內之事;甄敘督、撫,出自朝旨,非汝等所可擅請。(不分彼此親疏,爾等皆為國之大吏,優獎之事,為朝廷份內事;考核升降督、撫,出自朝廷旨意,非爾等所可擅自奏請也。)
30日,命成琦、景惕二員,查勘俄羅斯東界。
本年,東北義縣王達領導農民起義反清,昌圖、朝陽地區礦工和農民亦因不堪壓迫剝削與奴役,紛起響應,後在與清軍作戰中,王達殉難。義軍由李維藩領導,繼續對清軍作戰,1866年失敗。
本年,山東魯西地區發生抗糧鬥爭。次年,堂邑人宋景詩領導黑旗軍起義,屢次擊敗清軍勝保部,戰至1868年失敗,宋不知所終。
自1859年至本年,西方傳教士等所辦報刊增加至七十六種,廣學會先後出版西方書籍二千餘種。其中最重要者有李提摩太所譯《泰西新史覽要》,敘述十九世紀基督教文化史和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發展曆史。艾約瑟所著《萬國公法》,介紹西方曆史、教育、政治、外交及軍事等。廣學會之機關刊物《萬國公報》係統介紹西方曆史、地理、經濟、自然科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