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1860年 鹹豐十年太平天國十年(2 / 3)

3日,鹹豐詔各直省舉辦團練。命都興阿督辦江北軍務。

8日,鹹豐詔責兩江總督何桂清,屢失城池,罷職逮問。命曾國藩馳援江蘇,代理兩江總督(旋實授),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

以兵部郎中左宗棠為四品京堂,襄辦曾國藩軍務。

左宗棠(1812~1885),湖南人,舉人出身。1852年,始入湖南巡撫駱秉章幕,後保薦為四品京堂。

10日,和春因戰敗自殺,清廷命魁玉代理江寧將軍,與巴棟阿共守鎮江。

17日,賜鍾駿聲等一百八十三人進士及第、出身、同出身。

19日,以薛煥為江蘇巡撫,並暫代兩江總督。

本月中旬,李秀成奉天王命,致函上海英國全權大臣,說明太平軍進攻上海之必要。但英國使臣根本不予答複。李秀成仍按計劃,準備進攻上海。8月12日,李秀成攻占鬆江。

29日,曾國藩奏陳:三路攻蘇(江蘇)保浙,並調沈葆楨聽用。鹹豐允之,以東純兼代四川總督。

30日,兩江總督何桂清、江西巡撫王有齡上奏:為今之計,惟有答應英、法條件,勸其助兵鎮壓太平軍,以救危局。數月後,鹹豐命內外大臣議奏借兵事,曾國藩等奏複同意借洋兵助攻太平軍。

7月:

1日,玉明奏:金州岫岩海口有洋船六十餘艘停泊,並劫掠牲畜。

5日,鹹豐命王夢齡督同喬鬆年,開辦江北糧台。

6日,清廷撫恤殉難在籍侍郎戴熙,贈尚書世職,並為之建專祠,“諡文節”。

9日,鹹豐命毛旭照辦河南團練,杜辦山東團練。

14日,曾國藩奏:調鮑超、朱品隆駐祁門,此後鄂軍不宜再調。鹹豐準奏。

玉明又奏:洋船到金州海麵者達一百餘艘;文煜奏:英、法兵抵達煙台者有萬人。清廷將此下達僧格林沁知之。

18日,鹹豐準巴爾虎旗人一體考試。

19日,英軍艦駛入北塘。

21日,太平軍自蘇州進抵青浦,大敗華爾洋槍隊,華爾受重傷。

27日,以蘇常失守,大學士彭蘊章罷值軍機;命邵燦、劉繹、晏端書、龐鍾璐各在原籍辦團練。

8月:

4日,英法兵登岸,據北塘。

同日,裁南河(江南)河道總督及淮海道各官。

6日,僧格林沁奏:英法勢大誌驕,難望議和。鹹豐下旨:以撫為主,由恒福辦理。意在妥協。

10日,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實授兩江總督。節製浙皖蘇贛四省軍事。曾國藩(1811-1872),字滌生,湖南湘鄉人,進士出身,曆任內閣學士、侍郎、總督之職。

曾氏學宗宋理學,但偏向於禮製而違背仁義之教,崇尚先秦世卿製,反對科舉製。作戰、治軍言行不一。是以軍紀敗壞,湘軍到處殺戮良民,劫掠財物,焚燒民居,甚至強搶民女者,不乏其人,對戰俘更肆行屠戮,被斥為“曾剃頭”。

13日,英、法軍進犯新河,清軍退守塘沽;詔命駱秉章馳赴四川督辦軍務。

15日,鹹豐手詔僧格林沁:“握手言別,一倏逾半載。大沽兩岸正在危急,諒汝在軍中憂心如焚,倍切朕懷。惟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實在京師。若稍有挫失,總須帶兵退守津郡,設法迎頭自北而南截剿,萬不可寄身命於炮台……若摯意不念天下大局,隻了一身之計,殊屬有負朕心。握管不勝淒愴,諄諄特諭,汝其懍遵。”

同日,命西淩阿固守天津,伊勒東阿赴通州防堵。

17日,命巴棟阿馳援金壇。

18日,太平軍忠王李秀成乘勝揮軍馳抵上海近郊徐家彙,威震上海。先是清軍以銀錢雇用華爾洋槍隊來攻青浦,本月初李秀成自蘇州出發,往救青浦,進擊洋槍隊。大敗洋槍隊,殺死洋兵六七百人。得洋槍兩千餘支,獲大炮十餘門,船隻百餘條,解青浦之圍,順流而下,攻克鬆江,再引兵攻滬(上海)。本日,抵上海徐家彙。此時英、法聯軍助清軍對太平軍作戰。太平軍前鋒蔡元龍、郜永寬揮軍出戰,清軍棄營而逃。太平軍正要乘勝進軍,天降大雨,風雷交作,太平軍立足不穩,旋即停止進攻。本月末,嘉興告急,李秀成撤兵回救。解圍之後,即回蘇州息兵。

21日,英法侵華軍攻陷天津大沽北岸清軍炮台。先是本月1日,英法聯軍於大沽口登陸,占領北塘炮台。次日,占領北塘鎮。

12日,向塘沽進犯。兩千餘名清軍騎兵英勇進擊,但大部被英、法聯軍以炮火殲滅。英法聯軍侵占新河。

14日,聯軍又攻陷塘沽。本日,英法聯軍又陷大沽北岸炮台。僧格林沁見此,便率南岸清軍撤至天津一帶,並上奏鹹豐,放棄天津,與英法聯軍野戰。鹹豐意欲和談,即刻準奏。僧格林沁遂撤軍到通州。

24日,英法聯軍抵達天津府城,次日津城官府出降,天津陷落。英、法即向清政府提出:開天津為商埠,賠軍費二百萬兩,公使帶兵進京換約,公使常駐北京等;未立即向北京進攻。鹹豐立即派桂良赴津,會同恒福於天津交涉,指示:天津開商埠、交換公使駐京、賠軍費、帶兵換約各條,絕不允許。此時主戰派力反議和。給事中薛書堂,上疏雲:戰則我可取勝,夷人技窮;和則我受十害,而夷人得計。應乘此時,諭令僧格林沁率大軍出討。命沿海各督、撫,亦相機殲擒夷人。如不戰而議和,則為開門揖盜,其害深矣。鹹豐於戰和之間,搖擺不定,此時又聲言決戰。朱批曰:以中國之大,受累於逆夷,二十年於此,戰和兩難,誠堪浩歎。遂表示與英法聯軍決戰。諭曰:覽奏何勝憤怒!朕為百姓不受荼毒,不得已而勉就撫局(求和)。乃該夷屢次要挾,勢不決戰不能……朕親率六師,直抵通州,以申天討而張撻伐。鹹豐實則欲北走承德,以避之。後因決戰派反對而罷。英、法代表巴夏禮也毫不讓步,於是聯軍開始向通州進犯。鹹豐立即派怡親王載垣到通州答應前天津所議一切條件,惟英國領事巴夏禮要求:公使應向皇帝親呈國書,載垣不答應。雙方發生爭執,16日,清軍逮捕巴夏禮,會談破裂。

9月21日,瑞麟於八裏橋大戰英法聯軍,但以武器低劣遭致慘敗。鹹豐立即諭令僧格林沁堅守通州,自己準備逃往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