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大聲說:“朋友,上車來吧!我要將這整車的獵物都送到你家裏去。”
獵人駕車把滿車獵物送到第四位商人的兒子家。到了家後,他們讓廚子馬上烹煮,熱情招待獵人。他們盡情暢飲,非常開懷。
四個商人兒子不同的處世方法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的禮物。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真誠相待,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不要用怠慢、鄙視、不尊敬的情緒。真誠需要真心實意,不必拘泥於形式。
有一個年輕的人,前去拜訪一位居士。他們從早談到晚,十分投機。到了晚上,該吃飯了,端來了一大一小兩碗麵。
居士看了一下麵條,將大碗推到年輕人麵前,說道:“你吃大碗的吧!”
按照常理,年輕人本應該將大碗推回到居士麵前,以示恭敬。可是年輕人太餓了,就大口地吃了起來。居士見狀,不由皺起了眉頭,心裏想:“本以為他慧根不淺,可是居然一點都不懂得禮儀!”
年輕人吃完後,看見居士根本就沒有吃,並且臉有慍色,便笑著問居士:“您為何不吃?我確實是餓了,隻顧自己狼吞虎咽,的確有失禮之處。我沒有把大碗再推回到您的麵前,因為那不是我的本願。既然不是我的本願,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您讓給我的目的是什麼?”
居士答:“吃飯。”
年輕人說:“既然目的是吃飯,您吃是吃,我吃也是吃,何必再你推我讓!難道您把大碗麵讓給我不是真心的嗎?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為什麼要那樣做呢?”
其實,這隻是一個禮節,在中國人的觀念中謙讓客氣是一種禮貌的表現,但有的情況是違反自己的心意的。就如這位年輕人,本來自己已經饑餓不堪,就要真誠地講出來,這樣對方才會理解。不要為了禮儀而讓自己困窘,禮儀隻是一種形式,不要拘泥於形式而忽視了真誠待人的內容,真誠才是做人的真諦。我們都希望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我們都希望得到真摯的友誼,那麼我們就應該以誠相待,真誠做人。
6. 寬容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每個人都會犯錯,每個人都會說錯話,所以不要苛責別人。一句錯話可能給他人留下永久的傷害。當別人冒犯你時,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動怒,而是要思考一下對方的所作所為是否是有心為之。如果是無心的,就應該諒解他人,不要抓住對方的無心之過緊緊不放。即使那人有心為之,也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因為寬恕傷害過你的人,你就會得到快樂。
智者會對冒犯他的人說:“沒關係,我知道你的過錯不是故意的……”而愚笨的人隻會對著犯錯的人大吼大叫。結果智者贏得了對方的尊重,愚笨的人成了對方的死敵。智者會那樣對待,是因為他寬容;而愚笨的人不懂得寬容對方,結果也就得不到尊重。生活本已苦累,何苦再為難他人和自己?
據說古時有一個很有名的武士。很多人想與他比武。
一日,一個年輕的武士來到他家門前,他要向武士挑戰。
這位年輕武士在家鄉也是一個武功很高的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有心計的武士。在比武開始之前,他都會先用各種方法將對手激怒,逼迫對方急躁出手,然後他再從中找出對方的破綻,給對方致命的一擊。
這次年輕武士來到此地,還想用他的“獨家秘笈”。他來找有名的武士比武,為的就是可以揚名立萬。
兩個高手比拚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武術界,很多名家都專程趕來觀看這場比賽。比賽如期開始,年輕武士像以前一樣,在開始比賽之前就侮辱這位有名的武士。弟子們一個個氣憤異常,但沒有師傅的命令沒有人敢擅自出戰。
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有名的武士還是一語未發,一舉未動,不生氣,也不進攻。年輕武士從未碰見過這樣的對手,他在自己的叫罵聲中累得坐到地上。結果,年輕武士不戰而敗。
可見,對待辱罵、誹謗要大度一些,不然就中計了,對誰都不好。
徒弟們後來知道了師父為什麼這樣做,個個拍手稱好,稱師父這是無招勝有招。這位有名的武士的這個“無招”裏麵包含的是人性的寬容。
生活本已複雜,偏偏有的人想讓生活更複雜。那麼我們對待這樣的人怎麼辦呢?出家人之所以與人無糾結,就是因為出家人不會因為一點小事就放不開,如果那樣隻會證明他不是誠心向佛,所以出家人有更大的包容度。“冤家宜解不宜結”,原諒他人的無心之過,你就會得到更多。很多事情,不必非得爭論誰對誰錯,而僅僅是立場和觀點不一樣而已。與人敵對倒不如與人為友,寬容地原諒對方的過錯,以寬容的胸懷淡化與他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