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別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曾說,生別人的氣是在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要知道,當我們生別人氣的時候,那個使我們生氣的人會因為我們的生氣而受到應有的懲罰嗎?他會因為我們的生氣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嗎?要知道,那些錯誤是別人造成的,我們不該讓自己承受錯誤的結果。如果你能理解這些,心境就會開朗很多。
一天中午,佛陀在寺廟中靜修的時候,一個叫做婆羅門的人破門而入,因為其他人都出家到佛陀這裏來了,而他自己因為門可羅雀,很是生氣。
當佛陀安靜地聽完他的無理的謾罵之後,平靜地問道:“婆羅門啊,你的家中偶爾也會有客人到訪吧?”
“那是當然的,你何必問這話呢?”婆羅門說道。
“那個時候,你也會好好地款待客人吧!”佛陀接著問。
“那還用說嗎?當然會了。”婆羅門以不屑的口氣答道。
“假如在那個時候,來訪的客人不接受你的款待,你準備好的菜肴應該歸於誰呢?”佛陀又問。
“要是訪客不吃的話,那些菜肴當然要再歸於我嘍!”
聽到這樣的回答,佛陀頓時笑了,看著他,說道:“婆羅門啊,你今天在我麵前說了很多壞話,但是我並不接受它,所以就像你剛才所回答,你的無理謾罵,那當然是歸於你的。”婆羅門聽罷頓時無言以對。
最終,佛陀為他指點迷津,說道:“對異常憤怒的人,還以憤怒,是一件不應該的事。不還以憤怒的人,最終會得到兩個勝利:麵對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定自己,不但能夠勝於自己,也能夠勝於他人。”
聽罷這話,婆羅門頓時領悟了,最終出家在佛陀門下,成為阿羅漢。
生活之中,麵對他人的無理的謾罵,又有多少人能夠鎮定對待呢?上司犯了錯,很生氣,怒發衝冠,聲色俱厲,最終傷的是自己;上級作風不正,下級生氣,內心委屈,心中不平,傷的也是自己;同事之間鉤心鬥角,相互猜疑,最終傷的還是心中不平的那個人。犯了錯誤是應該受到懲罰,但不要生氣。更何況錯誤在對方,你為何要生氣呢?試著把別人的憤怒和過錯都還給對方吧,那本不屬於你。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沒必要為了那些不屬於自己而又煩擾到自己內心的事而停留,多一秒的停留就會多一秒煩惱,多一分對自己的折磨。
生活中,令人不平的事確實太多了,但是單單的生氣除了給你增加煩惱和痛苦外,還能給你帶來什麼呢?所以,從現在開始,千萬不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錯而傷害了自己,讓自己生氣,是危害自己健康的行為。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不讓自己快樂起來是人的最大奢望罪過。”生氣就是跟自己過不去,麵對他人的過錯,能夠保持鎮定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
5. 真誠是做人的真諦
我們要通過不斷修煉心性,培養品格,改變自己的性格,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首先要養成的品格就是真誠,能善待情境,不要以德抱怨。這樣就可以轉逆境為順境,從而讓生命的質量得到提高。
真誠是做人的真諦,是人與人相處之道,是通向快樂的法門。它會給我們積累福分。
從前有四個富商,他們各有一個兒子,他們經常結伴而行。
那天,他們途中坐在路邊交談。迎麵過來一輛馬車,一名獵人剛打獵回來,車上裝了許多獵物,準備進城賣掉這些獵物。
他們想比試一下,看看誰能要到獵物,並且要到最多的為勝利者。
第一個商人的兒子迅速從地上站起來,走到馬車前,很不禮貌地說:“打獵的,給我塊鹿肉!”
獵人見這個年輕人如此傲慢無禮,便念了一首偈語:“公子索要肉,出言欠和遜;按君言粗魯,隻配得筋骨。”
第一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骨,悻悻地退回原來坐的地方。
第二位商人的兒子也站了起來,他來到獵人麵前,和顏悅色地說:“大哥,能給我一塊鹿肉嗎?”
獵人念了一首偈語:“人說塵世中,兄弟手足情;按君言辭和,送君鹿腿肉。”
第二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腿回來了。
第三位商人的兒子也站了起來來到獵人麵前,尊重地說道:“老爹,請給我一塊鹿肉好嗎?”獵人也報以一笑,念了一首偈語: “兒呼一聲爹,為父心頭顫; 按君言辭敬,贈君心頭肉。”
第三位商人的兒子拿著獵人給他的鹿心,愉快地回到年輕的朋友身旁。
第四位商人的兒子迎著他站起身來,誠懇地說:“朋友,打獵辛苦了,能否賞我一塊鹿肉?”獵人也禮貌地微微頷首,他念起偈語:“村中若無友,猶孤居森林;按君言辭美,贈君傾我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