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十個雞蛋,留下一個,另外九個分給需要的人,也許你與別人分享的時候,並沒希望別人能還給你什麼,但你一定要給。因為別人分享了你的雞蛋,當他有了大米,他會記得你給過他一個雞蛋,一定會給你的。雖然你少了幾個雞蛋,但是你又得到了大米或是別的財富,這也正是你所需要的。事實上你得到的遠比之前擁有的多。
世間的貪嗔癡慢疑等這些煩惱,都來自於我執我愛、自私自利。所以佛法要求真心地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樣能斷除我執我愛和自私自利。全心全意幫助他人,放下私心,放下私事,學會分享,幸福也會隨之而來。
6. 意氣平,不生氣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所以人要學著調整心態,特別是不要生氣。生氣是種酷刑,將損害你的健康,侵蝕你的心靈。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很多人為了一點小事就會生氣,這是非常不值得的。生氣又有什麼用呢,無非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莫生氣,一切隨它去吧。
很多時候,我們為之生氣的事情,換一個角度思考,其實根本就不值得生氣。
日照禪師經常周遊名山大川。喜愛山間道旁的花草樹木,許多奇花異樹他都認識。
一天,日照禪師正在山中,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身邊的兩個侍者卻為了一棵大樹起了爭執。
甲說:“這叫香樟,有三十年了吧!長得很快。”
乙說:“不是!這叫牛樟。”
甲又說:“這個香味,一聞就知道是香樟。”
乙則說:“牛樟也有香味啊!”
就這樣,兩個侍者你一言我一句,互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
爭論不下之時,甲調過頭來,詢問日照禪師:“老師,您說,這棵樹是香樟吧!”
日照禪師說:“我耳朵聾了,聽不到你講話。”
乙也問:“我們山上有許多牛樟,不都是您種的嗎?”
日照禪師答:“我眼睛瞎了,等看得到的時候再告訴你吧!”
侍者覺得自討沒趣,不解一向耳聰目明的老師怎麼會忽然說他耳聾眼瞎了呢?
二人正麵麵相覷,日照禪師又喃喃地說了一句:“一切隨它去吧!”
兩名侍者為了名稱的不同爭論不已,本來,香樟也好,牛樟也好,樹都有個名字,但是一計較、一爭執,這棵本來很平靜的樹就不免暗暗叫苦——為了它,世間有了糾紛。
其實,世間萬物本沒有那麼多爭執,各有各的世界,但是由於人的固執,不肯讓步,非要爭個高下,世界便不能再得到安寧。爭執隻會讓世界不太平,不如跟隨日照禪師的一句話:“一切隨它去吧!”
從前,有一位婦人經常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經常寢食難安。幾經周折,她找到一位高僧,希望能得到指點。
她向高僧求教,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上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轉而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
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受罪。”
“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第二次,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生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生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的標準,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他:“大師,什麼是氣?”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到地上。
婦人看到,有所感悟,於是,叩謝而去。
不要為別人氣,不要為自己氣,不要有怨氣,也不要有氣根,這就是高僧要告訴那位愛生氣的婦人的。生氣是在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莫生氣,因為生氣傷身又傷神。
當有情緒的時候,要學會控製自己。莫讓過分的言語和行為誤事、傷人。
要想改變自己的壞脾氣,其實也沒那麼難。我們認為脾氣是天性,其實是可以改變的。
一個信徒來到禪師麵前,說:“我天生性情暴躁,請問要怎麼做才能改掉這個臭脾氣?”
禪師聽了以後,對信徒說:“你把這天生暴躁的性情拿出來,我幫你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