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告訴她:可以讓婆婆常吃甜芋泥,百日後無病自死。

百日後,村婦向醫生哭訴:婆婆待我太好了!可是她已經吃了一百天的甜芋泥,怎麼辦?

實際上,甜芋泥不會毒死人,它是一道可口的點心。由於媳婦經常笑容可掬地供養婆婆,不知不覺間改善了兩人的關係。當醫生對村婦說“甜芋泥”可以毒死婆婆的時候,真正的語義乃是你先做一個好媳婦,然後你就會有一個好婆婆。他不過是改用了對方容易接受的說辭而已。

今天的人背景懸殊,性格複雜,處理人際關係的確不易。解決之道,就是“甜芋泥”,你願人家怎樣待你,先要怎樣待人。這樣做雖然未必都有效,可是反其道而行之則必然更糟。

2.道德——自我的尺度約束

你必須有理想,但是不要公然鄙視那些鼠目寸光的人;你必須有操守,但是不要公然抨擊那些蠅營狗苟的人;你必須培養高尚的趣味,但是不要公然與那些逐臭之徒為敵。

我們做好事,別勉強別人也照著我們的樣子去做,別責備他們為什麼不做。

道德是一種修養,不是一種權力。道德最適合拿來約束自己,不適合拿來壓製別人。道德如果成為運動,也隻是自己做運動。

人們所以尊敬道德,就是因為道德對他們無害。如果道德成為他們身上的針、背上的刺,他們就要設法拔去。人們所以提倡道德,是因為道德可以增進社會的安寧和諧,不希望引起糾紛,造成風波。否則,他們就要對不道德的分子加以安撫了。

這就是我們以道德衡量事物時應守的分寸,也是處理人際關係、與朋友交往時的一個準則。許多對立和衝突以及不快樂都是因為離開了這個準則而造成的。

一位朋友告訴了我這樣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在集體宿舍中,甲邀請乙同去購物,乙欣然前往。然而,倆人卻因此成了仇人。原因是甲讓乙替自己帶回一大袋沉甸甸的水果,又讓乙再幫自己帶回一把不到拇指大的小刀。乙帶回了水果而拒絕了小刀,於是甲認為乙不夠朋友,太小氣。在這件事上,甲本來應當對乙的幫助感激,結果卻是不但自己沒有感到友情的快樂,反而製造了矛盾,喪失了朋友,原因就是拿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事實上,如果按甲的標準衡量的話,甲自己就根本沒有按照自己的標準首先要求自己。

如果我們認為什麼是美德,就自己按照美德的要求去活,而不要把它強加於人。因為,追求美德是人的天性,隻要你把美德活出來,美德自身的力量就會成為世上的光和鹽。人是靠自己的選擇生存的,自由的天性就是每一個個體為自己的生存做出選擇,並且自己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一切後果。有了這份對人的選擇的尊重,也就打開了友誼的大門,也就有了擁有友情和享受世間摯愛的能力。

3.一句話一輩子

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

在茂密的山林裏,一位樵夫救了一隻小熊,老熊對樵夫感激不盡。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見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還以豐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裏怏怏不樂,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的頭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幹年後,樵夫遇到了母熊,他問:你頭上的傷口好了嗎?母熊說:哦,那次痛了一陣子,但傷口愈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過的話,我卻一輩子也忘不了。

真正傷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厲害的東西——語言。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通過一個人的談吐,最能看出其學識和修養。善良智慧或者溫厚博學的語言,能融冰化雪,排除障礙,直抵對方的心岸。

讀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

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盟軍準備發動一次大進攻。一天傍晚,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來到萊茵河畔散步,看見一個神情沮喪的士兵迎麵走來。艾森豪威爾打招呼道:“你還好嗎,孩子?”那青年士兵回答:“我煩得要命!”老師講到這裏,讓我們猜猜艾森豪威爾將如何回答。

同學們紛紛舉手。一個同學說:“他是盟軍統帥,一定會說:戰爭就要打響,你為什麼萎靡不振?”另一個同學說:“你沮喪什麼?是不是貪生怕死?”

後麵發言的同學也都是差不多的說法。

老師搖了搖頭:“艾森豪威爾說:嗨,你跟我真是難兄難弟,因為我也心煩得很。這樣吧,我們一起散步,這對你我都會有好處。”

艾森豪威爾沒有打任何官腔,他那平等、親切的人情味,讓那個士兵受到感動,並為有這樣的統帥而振奮,後來在戰場上表現得十分英勇,多次立功。

一句撫慰人心的話,能夠照亮人的心靈,甚至會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生活態度。因為這樣的一句話,總有一些身影讓我們感動,總有一些麵孔將我們暗淡的心重新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