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個故事,我仿佛變得聰明起來,變得豁達起來。故事中所蘊含的哲理,可使我終身受用。
我喜愛這個故事。
2.想想對方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他的書中寫道:能了解別人的想法,你會收益很大。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別人嗎?我想是的。
我們對許多“陳述”的第一反應常常是“估量”或“評斷”,而不是去“了解”。每當有人表達自己的感受、態度或是信念時,我們通常即刻做出的反應是:“這是對的”、“這好蠢”、“這是不正常的”、“那毫無道理”、“那是錯的”、“那個不好”,我們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陳述者話中的真正含義。
有一次,我請了一位室內裝潢師設計家中的窗簾,當等賬單送進來時,價錢著實讓我嚇一跳。
隔了幾天,有個朋友來訪看到了那些窗簾,問起價錢,然後以誇張的態度宣稱:“什麼?別嚇人!我想你是受騙了!”
我想這話也許說得不錯,但很少有人願意聽他人講出這種真話,做出這樣的宣判。於是,我為自己辯解,提出便宜非好貨等道理。
第二天,另一個朋友來訪,對那些窗簾讚不絕口,還希望也能買得起這種漂亮的貨色。我的反應與前一天截然不同:“啊,老實說,我也差點付不起。我買貴了,真後悔沒先問好價錢。”
當我們犯錯的時候,也許會私下承認。當然,比如別人的態度溫和一些,或顯得有些技巧,我們也會向他們認錯,甚至自認為坦白、心胸寬大。但是,假如對方有意讓你難堪,情況又不同了。
知道了自己的這些感受,當我們看到別人的窗簾時,就應該知道如何說話了。
3.善良受了欺騙
去朋友家串門,三口之家正鬧得不可開交,孩子則在抹眼淚。問其原因,原來是孩子放學後,被一個騙子騙走了100元錢。
他的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在放學的路上碰上一個外地婦女,那個女人穿得很破舊,說自己的兒子在城裏走失了,說完就哭。然後說自己好幾天沒有吃飯了,又沒有回家的錢。
孩子聽了很同情她,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她買了三隻熱乎乎的包子。
婦女對他說,能不能借點錢給她,以後肯定還。
孩子便把自己身卜所有的錢都給了她。
回家孩子把這件事說給母親聽,母親一聽便對他說:“這肯定是個騙子。”
孩子說:“我當時也有點懷疑,可是見她眼淚都流出來了,就毫不猶豫地把錢拿出來了。”
爭論就這樣開始了。孩子的母親說:“別讓同情心害了自己。”
我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隻能匆匆告退。
為什麼他們不能從另一種角度看待自己的孩子,譬如自己的孩子是如此心地善良。對一個孩子來說,難道善良的品德不比精明更加珍貴?
有時善良是被欺騙引發的,善良受了欺騙,便給善良多了一份警覺,對孩子來說,不是更好嗎?
4.羅傑教授和他的難題
小波初到哈佛時,人生地不熟,惶惶恐恐地選了世界著名教授的課,一絲不苟地做作業。
羅傑教授是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以“嚴格”出名,第一次作業就出了道難題。
這是小波來哈佛後的第一門課的第一次作業,他不眠不休地做了兩天三夜。交作業後才發現,沒有人做出這道題。
TA(助教)是個韓國人,在小波的作業上赫然批下:“如果你抄作業的話,最好能說明抄自何處。”
小波當即去找羅傑教授:“我剛下飛機沒幾天,人生地不熟,到哪兒去抄作業?”羅傑教授無奈地說:“白紙黑字地寫下了,你讓我怎麼辦呢?我能砍下他的手嗎?既然你能做出這道題,我還有一道更難的,沒有答案的題,你不妨試一試。”
這道題可不是三天三夜不睡覺做出的,足足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小波總算把答案交到了羅傑教授的手上。
羅傑教授又驚又喜:“Your answer makes me very sad,but I am also very happy.”(你的答案讓我非常悲傷,同時我又非常高興。)原來這是一道羅傑教授多年沒有做出的題。
羅傑教授把小波收為弟子,第二個學期韓國人不見了,TA換成了小波和一個美國女同學。
這個女孩子非常年輕,非常漂亮,也非常愛說愛笑。上課時兩個TA不好好聽課,躲在教室最後一排談笑風生。
有一天小波正在羅傑教授的辦公室,女同學進來說要先走了。羅傑教授趁機說:“安娜是有丈夫的人,真是不一樣呀,要早早回家做飯。”然後他回頭神情古怪地對小波說:“她丈夫是個物理學家。”
安娜被他戳穿了,臉一紅,悻悻地走了。從此後不好意思再跟小波打得火熱,上課也不敢再說笑了。
兩年後小波要轉係,羅傑教授雖然不舍,還是寫了份很好的推薦信。後來,小波找工作時還想請他推薦,羅傑教授說:“把你的論文拿來給我讀一讀。”讀完論文後,羅傑教授打電話來:“我不能給你推薦,因為你的研究課題我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