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姑娘寬恕了牛頓,但是卻不能理解他,愛情終究成了泡影。科學上許多新的問題不斷湧向牛頓的腦海,他整個的身心都集中在科學事業上,所以終身未娶。
愛因斯坦有一種奇妙的自我隔絕的本領。在家裏,他常左手抱著孩子,右手做著計算,孩子的啼哭聲和他哄孩子的聲音仿佛屬於另一個世界。在他自己的那個世界裏,唯一的聲音是分子、原子、光子、空間、時間……
有人問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兒子:“你父親認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托斯卡尼尼的兒子回答說:“在我父親眼中沒有所謂最大的成就,隻要他正在做什麼,那就是他最重要的事,不論他是在指揮樂隊還是在剝一個桔子。”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全神貫注正是他們取得成功的秘訣。養成全神貫注的好習慣,成功自然會眷顧你,因為全神貫注會使人擁有無比強大的進取之心。
全神貫注,專心致誌,你就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世界上許多偉大事業的成就者都是一些資質平平的人,而不是那些表麵看起來出類拔萃、多才多藝的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見到這種情況,一些年輕人取得了遠遠超出他們實際能力的成就。很多人對此疑惑不解:為什麼那些看上去智力不及我們一半、在學校裏排名末尾的學生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並在人生的旅途中把我們遠遠地拋在了後麵呢?其實,那些看起來智力平庸的人,往往能夠專注於某一領域的某一事業,並長期耕耘不輟,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而那些所謂的智力超群、才華橫溢的人,總是喜歡毫無目的地四處遊蕩,等到驀然回首時,仍舊一無所有。
有人曾問狄更斯:他到底是怎麼取得成功的,狄更斯是這樣回答的:“對於那些應該全力以赴的事情,我從來不掉以輕心。我在寫作上所取得的一點成就,與我所養成的良好工作習慣是完全分不開的。我對那些非常普通甚至最不起眼的事情能夠進行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且一天都不會間斷,對於完成的書稿,我也會不厭其煩地進行修改,反複地進行斟酌推敲。”
約瑟夫·格魯尼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無論做什麼事,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遊戲,你都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你一定要記住,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要見異思遷。”
人生中之所以有很多的夢想無法實現,就是因為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涉足的領域太多了,因此就很容易分散精力,也就阻礙了他們的迅速發展,使得他們最終一事無成。如果他們從小能夠集中精力於某一領域,就很可能成為某一領域所向無敵的專家;如果他們總是四處出擊,什麼事都是淺嚐輒止,不管做什麼,最終隻能了解一點皮毛而已。
二十六、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沒有行動的人沒有資格談論成功。
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古代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有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去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一個偉大的日際、偉大的刊計劃,最終必須落到行動上。
現在我們要你學會“立即行動!”讓行動成為行為規律之後,你就會逐漸養成按規律行事的習慣。
通常你把工作推給明天或下個明天,零碎事務因而堆積起來,顯得雜亂無章。麵對一大堆雜亂的事情想要從中找出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足很費力的。與此相反,如果你養成想到就做的習慣去處理文件,那麼,你就避免了重新找材料的麻煩,從而節省大量時間和精力。
這種方法的另一種形式是:你若有一件事要做的話,那麼就在下次一看見它時就去做,而不要把它扔回去,夾在有待整理的文件堆裏。或者,你可以用彩色的鉛筆把限期寫上去,以便在接觸這件未做事時,能清楚地回想起來。
一般來講,一項工作若涉及到他人,你越推遲就越難辦。你最好這樣想:“因我的拖延而受害的人可能會瞧不起我,他們的反應對我來說是非常令人遺憾而又非常可怕的。我既然不想讓他人看不起我,幹脆下決心停止這種既愚蠢又自損的拖延習慣吧!”
這種積極的態度會幫助你不再拖延下去。即使你在某項工作上已遠遠落在了後麵,你也要努力正視拖延所造成的困境,不要在心理上先打垮自己。這樣,才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在行動上麵,而不是一味地責怪自己為什麼沒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