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在成都召開的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上,不少學者要求在蘭州召開第七屆年會。學會副會長、我校伏俊璉教授電話上征求我的意見,我欣然表示同意。此前中國詩經學會、中國楚辭學會曾幾次提出在蘭州召開會議,我都未敢答應,因為辦會議很麻煩,1984年我參與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二屆年會籌備及承擔會議中一些具體工作,已十分領教。這次的具體事情由伏俊璉負責,能辦一次國際賦學會自然是大好事。由此,我又想到《曆代賦評注》的事,當時我主編的《先秦文論全編要詮》剛完稿,因而一方麵考慮修訂《曆代賦評注》,一方麵聯係出版單位。2006年,我同巴蜀書社周田青先生商議《曆代賦評注》出版事宜,周田青先生同巴蜀書社領導均表示願意承擔。於是,我們馬上鋪開增訂工作。在《曆代賦評注》書稿被擱置的這十多年中已經出了幾種篇幅較大的賦的注本,主要有畢萬忱、羅忼烈、何沛雄、洪順隆、胡楚生、李炳海、畢庶春、史實等先生合作完成的《中國曆代賦選》(共四冊:為先秦兩漢卷、魏晉南北朝卷、唐宋卷(附金元部分)、明清卷),當時見到這套書的明清卷,35萬字,則四卷大約180萬字。所選大都是名篇,作者介紹很詳盡,注釋也多精到,每篇之末有《主旨與批評》,分析細致,論述頗有自己的心得。但所收篇目較我們的少得多。此外還見到兩種篇幅較大的選注本,但首先是篇目選定上缺點較多。有新注別集可參考的作家,作品選得多,而無新注可參考之作家則選得很少,或竟往往付之闕如。所選時代比例也失衡。我們這套書雖然放了十多年,開創意義大大地打了折扣。但無論在選目上還是注評方麵都有我們自己的特色,還是有它的學術價值。這十多年中賦學研究也有較大發展,大陸方麵又出版了不少賦學研究的著作,同時,也見到了一些台灣學者的有關論著。1996年到台灣去參加第三屆國際賦學學術研討會,台灣著名賦學家簡宗梧先生贈送了他的《漢賦史論》(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賦與駢文》(台灣書店1998年),老朋友、台灣文化大學洪順隆先生此前贈送《謝宣城集校注》,台灣相見,又多所題贈。韓國學者李國文博士也以他的《庾信後期文學中鄉關之思研究》一書相贈。港台學者有關論著,還有簡宗梧先生的《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何沛雄先生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我們也還收集到一些其他研究論著。所以,我決定在對舊稿作進一步加工的同時,也作較大的增訂。
這次修改與增訂大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的工作:
(一)增加先秦卷。十多年來我對先秦時代賦形成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作了點研究,1998年我院伏俊璉同誌在我處攻讀博士學位,其學位論文即是《唐前俗賦研究》,我們也曾就一些問題進行討論。關於先秦賦的形成發展與大體狀況,我們基本上形成了比較明確的看法。1998年入學的碩士生延娟芹,我讓她作《〈晏子春秋〉藝術研究》,也是考慮到俳優同俗賦的關係。
(二)調整已成各卷的篇目。魏晉以後各卷中,刪去不以”賦“為題的篇目。這樣,刪去約十分之一,一般新增約十分之二。”魏晉南北朝卷“增加篇幅較多,分為”魏晉卷“與”南北朝卷“。這樣,大約每卷40-60萬字,根據各個時期的創作情況不等。
(三)對舊稿進行修訂。
先秦卷由我同馬世年副教授承擔。唐五代卷仍由尹占華、楊曉靄教授承擔。其他五卷參與人數稍多。因為以前參與主編或參與編寫工作的老師,有的已經退休,甚至也常不在學校,有的已調出,當時不在國內。而書稿的修改、按新定體例進行處理的工作量也很大。還要一一輸入電腦,製出電子版(這是同出版社協商中作出的承諾)。僅校對的工作量就很大,而舊稿和新稿都有一個審閱的問題。所以,又請了韓高年、楊曉斌、李占鵬三位同誌參加主編的工作。
漢代、魏晉、南北朝卷幾位已經退休,身體狀況欠佳或不在學校的同誌的書稿的技術性處理和輸入、校對,新注篇目的初步統稿工作,漢代卷由韓高年同誌承擔。魏晉卷和南北朝卷都由楊曉斌同誌負責。然後由我審閱,對部分書稿進行必要的增、刪、修改,一些較普遍的問題再由韓高年、楊曉斌同誌處理,由我負責定稿。
宋金元卷由於霍旭東教授身體方麵的原因,對原稿修改後的統稿和新增篇目評注的統稿工作主要由李占鵬同誌承擔,霍旭東先生翻閱書稿,提出一些意見,具體工作由李占鵬同誌完成。
明清卷原由喬先之、龔喜平二位主編,主要由喬先之教授同我協商定篇目,喬先之教授負責排除注評工作中的難點,龔喜平同誌協助組織與統稿。此次增訂中的統稿工作全部由龔喜平教授承擔。喬先之先生提攜後進,提出主編隻署龔喜平教授一人之名。今尊重喬先生意見,並對他在20世紀90年代原編書稿主編工作中付出的勞動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