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曆代賦評注》後記(2)(2 / 2)

前後十多年中,參加全書編纂工作的老、中、青學者共40人,名單如下(按所完成字數的多少為序,二人合署者,各記一半。全書及各卷主編統稿工作不計在內):

趙逵夫、尹占華、杜誌強、楊曉靄、

楊曉斌、孫京榮、馬世年、劉誌偉、

趙紅岩、周玉秀、霍旭東、賈海生、

郭令原、龔喜平、延娟芹、範三畏、

郭鋒、湯斌、李占鵬、張兵、

楊玲、漆子揚、趙茂林、韓高年、

喬先之、邱林山、李潤強、薑朝暉、

張克鋒、李華、冉耀斌、王忠祿、

單芳、張桂蓮、黨萬生、雷恩海、

王富鵬、查紫陽、康寧、吳永萍。

全書參加評注的學者,除四位是本校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兩名為本校古代文學專業畢業碩士(一名為本校教輔人員,一名在外校工作),三名已調出外,其餘全為西北師大中國古代文學和古典文獻學專業教師。此書的完成,既體現了我校古代文學學科的實力,也體現了我們學科的特色,同時也體現了可貴的協作精神。書稿從擬定體例正式鋪開幹,到此次出書寫此後記之時,前後十六年時間,時間不可謂短,但總算是完成了。希望得到學界朋友的指正。從全國首屆賦學研討會至今,已整整二十年。二十年來,我對辭賦研究一直抱著較大的熱情。《楚辭》中所包括作品總共不多的幾十篇,而從古到今的注本很多,所以我著重進行一些基礎性的研究,解決一些比較關鍵的問題;相關論文,有的已收入《屈原與他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2002年10月第2版)、《屈騷探幽》(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巴蜀書社2004年4月修訂本),還有些擬收入《楚辭錐指》,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關於賦的作品很多,前人所編《曆代賦彙》《賦海大觀》等,遠不是全部。而二十多年中,紮實而有相當學術價值的論著產生了不少,但篇幅較大、選錄精當的注本太少,所以我將精力放在作品的評注方麵。當然,我也進行過一些文獻學或史學方麵的研究,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等刊物發過幾篇論文。但更多地是希望能通過評注反映近二十年賦學研究所取得的成績,並推動賦的普及與研究。在我們於1995年編定了《漢賦評注》等五部”賦評注“之後賦學界出版的著作,如畢庶春先生的《辭賦新探》(東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郭維森、許結先生的《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郭建勳先生的《漢魏六朝辭賦文學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先唐辭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琳先生的《六朝辭賦史》(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曹明綱先生的《賦學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於浴賢先生的《六朝賦述論》(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詹杭倫先生的《清代律賦新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唐宋賦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程章燦先生的《賦學論叢》、許結先生的《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均中華書局2005年)、孫晶先生的《漢代辭賦研究》(齊魯書社2007年)等,都給我們的評注工作以幫助。此外還有池萬興同誌的《魏晉南北朝小賦概論》和伏俊璉同誌的有關論著。可能還有的書我未見到,但參加評注工作的其他同誌參閱了。尤其郭維森先生和許結先生的《中國辭賦發展史》,同馬積高先生的《賦史》都是賦的通史性著作,在對賦發展的總體把握和對一些重要作家、重要作品的評述上,都既帶有總結性,又顯出獨到的眼光,給我們在篇目的增刪修訂方麵很大的幫助。這些,我們都表示真誠的感謝!

今年8月,第七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由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在蘭州召開。全國辭賦學會會長龔克昌先生,副會長萬光治、許結、郭建勳、高光複、於浴賢先生,及一些著名學者與賦的專家光臨大會,發表論文。大陸方麵如曹明綱、程章燦、曹虹、魯洪生、何新文、趙輝、曲冠傑、戴偉華、劉培、徐宗文、張新科、張樹國、羅時進、冷衛國、高華平、王曉衛、王德華、莫道才、湯漳平、宗明華、畢庶春、孫繼綱、吳廣平等先生,還有台灣、香港以及日本、韓國的一些學者,我校校友張廷銀、池萬興、羅家湘、張侃、葛剛岩等及一些出版界朋友也參加了這次盛會。參加本項目的同誌除個別不在蘭州者外,全部參加了會議。有不少學者關心我們這部書的出版。在這次會上,我和費振剛先生被選為學會顧問。在此也對賦學界朋友對我們這部書編注、出版的關心,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學界朋友們和廣大讀者對本書的選目、注釋、評析提出寶貴意見,使我們有機會對它進行修訂,使之成為一部比較理想的辭賦閱讀選本。

趙逵夫

2007年12月31日於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