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空見色,說的就是“客觀在性”的那個“空”因“緣”而生,就是在人的認知下的“外化”、“現象化”。“由色生情”,“我”生存在這個“萬事萬物”的“色”裏,產生了對“色”的“緣”和“情”,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主義哲學裏稱作“意識”的東西。
“傳情人色”,“我”在對“色”的“意識”、“緣和情”,進人“萬事萬物”的“運動”中,也就是現代哲學說的“意識對於現象”的反作用,也就是由“法”、“因”、“緣”到“果”的“報”。現代哲學叫“運動”。
由色悟空,“我”在一係列的運動中,看到的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現象,悟覺到的是此一“色”因為某種因素發生了,因為另一種因素發展消失了。比如,一把椅子,因為木匠“傳情人色”,木頭成了椅子,又由於使用者“傳情入色”毀壞成了木頭。椅子這一“色”在“情”運動下幻滅,然而它的“客觀在性”猶存,而這就是“空”。對於“我”的感知過程來講就是“空空”,就是“悟空”,就是一種“自性”的存在態,就是一種“虛無”態。
這兒,我明確的悟出了世界的四個形態,即“空”的“客觀在性”的第一世界,叫做“無極態”,叫做“自在界”。“色”作為“客觀在性”的主體意識外化態,即是“現象態”,這是第二世界,叫做“太極態”,或者叫做“自然界”。“情”,也叫“傳情”,是“我”對於現象的“作用”態,也可以說是“意識”態,這個意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附著於現象並存的,是現象的運動態,這是第三世界,中華哲學可以叫“八卦態”;我稱之為“自為界”。第四種形態叫“悟空”態,是一種“自性”存在狀態,是最高級的“空”的存在形態,是“客觀在性”的“自由王國”態,是中華哲學的“天人合一”態,也叫“泰”,是第四世界。所謂佛、真人、聖人、完全的人、超人。它是一種真實的“在”,一種真實的無窮運動態,是人類美好的理想和無窮的追求,它的基本特質是運動,它的存在是悟,它的表征是美,它的感知是體驗,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每一個人的行為之中。它是人類無窮無盡的美的追求和無窮無盡的善行修持。我叫它“自由界”,自由王國。這四個世界,就是自在、自然、自為、自由。我反對進人神界,但不反對人的美的追求和性的修持,人的存在必須在那兒。
這些思想自我提出後,在中華文化的軌道上被掩埋了三百年,我想也必將在中華文明自己獨特的運行軌道上與人類社會進步同步,走上了美好的未來。
對於這些東西,我是盡量用最通俗的語言講的,而且采用了大量的比附性詞彙,很難確切表達意思。而且許多詞彙概念不同於當前的一些表達。雖然如此,我想還會有多數讀者很難領悟,至少要有一定的哲學基礎和潛心參悟的心。我給的也隻是“法”,還要讀者盡心的“緣法”參悟才好。
鈺報道:先生說的這四個世界的理論,我似乎在有些書上讀過,好像意思不大一樣。
先生道:是的,我現在的解釋是結合了現代一些詞彙,取其相似性加以改造,以契合我的古典說法,使其變得更通俗而已,這些詞的內涵不同於曾經出現的字麵相似的詞彙,是我的獨特的語言。
鈺報道:先生提到了中華傳統哲學,主要提到了太極理論,我想就太極理論用現代術語給我大題解說一下。
先生道:好的。我們現代人讀哲學,大多讀到的是文字表達的東西一文章,這些是文章出現在文字可以清晰地表達語義的階段的產物。作為中華哲學的太極理論,是一種來自遠古結繩時代而且傳承不斷的古老哲學體係。它的語言就是圖和數,它用〇代表無極,自在界;1代表太極,自然界;$代表運動,自為界;組合數就是解析的太極,類的存在,“泰”就是美好的類,自由界。《易經》是太極理論在文字成熟後,產生了“辭”的解釋的結果。辭是片麵的,帶有極大局限性,它僅僅解釋了圖和數表達的很小方麵。深人的領會太極圖和卦爻之數,才可以真正的讀懂太極理論。比如“泰卦”,它的圖就是天地和合,天人合一的狀態,是一種和諧、交泰、美好的狀態,它涵蓋了運動的美滿階段,卦辭的解釋就很片麵了。卦辭永遠隻能是截圖,不是動態。
三、《紅樓夢》文本中關於這些思想的產生的具體表述。
鈺報道:請問先生,這些思想在全部八十回文字中也有表述嗎?
先生道:有的,可以說,整部書就是貫穿了寶玉悟道展開的。寫的就是寶玉自出生到兼愛、兼美,迷惑於金玉良緣和木石前盟,到識分定,到抄檢大觀園麵臨賜婚必然,一步一步認識到人生的無奈和世事緣法,逐步走向了徹悟,從而離家出走的過程。書中交代,此書大旨談情。大多數人是誤解的。這部書談的不僅僅是兒女之情,是剛才說的那個“由色生情,傳情入色”的那個“情”字。在書中,我使用寶黛二人之情、以及兼美之心設喻,演繹了一出賈寶玉從“兼美”到“識分定”到“徹悟”出家的心路曆程。書寫了“寶玉情悟”的曲折美麗故事。揭示的就是“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人色,自色悟空”的哲學意義。這就是整部書“大旨談情”全部內涵。如果僅僅寓於兒女之情,那隻是看到了此書的皮毛,看到的僅僅是“賈雨村言”,沒有看到“隱甄士”。為什麼空空改名“情僧”呢!大意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