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生於末世運偏消——曹頓的政治沙盤(2 / 3)

探春理家謹嚴,修為也很高尚。第七十六回中,賈府中秋開夜宴,賈母賞月至深夜,眾姐妹熬不過,都去睡了,隻有探春一個人還在陪著。老太太道:“隻是三丫頭可憐,尚還等著”,探春如此盡孝心是發自內心的修為,不似王熙鳳八麵玲瓏討歡心。因此,當南安太妃要見賈府的小姐們時,老太太讓鳳姐請寶釵、黛玉、寶琴、湘雲來,又說“再隻讓你三妹妹陪著來吧!”由此可見探春在老太太心中的地位。

她天性純真,平等對待下人。她像黛玉一樣,從不勸寶玉仕途經濟之類的話,她理家治世隻是為了一種職責,不是為了金錢富貴。三姐妹中,寶玉獨與她走得最近;她送玉佩給薛家未來的兒媳婦那個貧困的岫煙;她為鳳姐的身為下人平兒過生日;請香菱加入主子小姐們的詩社……諸事之中,她對主子對奴才平等看待。她自己是下人生下的孩子,她不承認自己是下人。她對待下人也沒有鄙視。廚房下人柳婢子也讚道:“這才是明白體下的姑娘,我們心裏隻替她念佛。”作為大家閨秀,探春不僅給寶玉做的了鞋子等女紅,更有不同凡響的能力愛好。琴棋書畫自然不在話下,而且篤愛書法。探春的秋爽齋裏“磊著各種名人法帖,並數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插滿了筆,如樹林一般”,此外,元妃省親,令眾姐妹賦詩後,“又命探春將方才的數十首詩,另以錦箋眷出,令太監傳於外廂。”

依法治家,公私分明,胸中丘壑,不輸須眉。管家媳婦吳新登家的,藐視李紈老實,探春是年輕姑娘,以趙姨娘兄弟死了該賞銀多少的事來難她們。這不僅在考驗探春的辦事能力,也是在考驗她辦事是否公正。眾管家都等著看笑話時,探春指出,照例隻賞二十兩,並當眾揭穿了吳新登家的:“你辦事辦老了的,還不記得,倒來難我們……不說你們粗心倒像我們沒主意了!”雖然這事引來了趙姨娘的一番爭吵,但眾人卻心服口服。接著她蠲免了賈環、賈蘭、寶玉上學的點心紙筆錢,這實際上是蠲了趙姨娘、李紈、襲人的零花的月銀。探春明白,要除弊興利須先拿幾件利害的事和有體麵的人來開例,才鎮得住眾人,果然,王熙鳳聽後讚道:“好,好,好!好個三姑娘”,並叮囑平兒:“她雖是姑娘家,心裏卻事事明白,不過言語謹慎;她又比我知書識字,更利害一層了。……她如今要做法開端,一定先拿我開端。倘或她駁我的事,你可雖分辯,你隻越恭敬,越說駁的是才好。……”她還大膽改革,行新法除舊弊。把買辦處每月置每個小姐們頭油脂粉的月銀蠲免了,因為她早注意到由於買辦的拖延送貨,單買劣質品,致使費了錢,東西又白丟一半,免了這一項銀錢,既不影響姑娘們利益,又打擊了賈府中“買辦”現象。第二件事,她與賴大家的女孩兒們閑話時得知,賴大家的花園不僅有專人管理,年終還有剩佘,要用同樣的方法來管理大觀園,在寶釵的協助下,把一個曾經糟蹋了很多花、草、魚、米,還需要花費銀錢打掃修理的大觀園變成了一個專人管理、每年還結佘四百兩銀子的種植園。不僅住在大觀園裏的姑娘們受益,老媽媽們也得到了補貼,既不受帳房轄製也不用與鳳姐算帳,大觀園內就自給自足了。這種具有出現在法治時代的具有“現代化”理念的承包責任製,就這樣在三百年前出於一個姑娘之手。

王熙鳳治家是霸道之權術,寶釵治家是儒教之中庸,探春治家是法家之謹嚴。在推行方法上,對下人都要求謹嚴,自己以身作則。她天性純真,平等對待下人。依法治家,公私分明,胸中丘壑,不輸須眉。注重修養,修為高尚。這些描寫的真正目的,就是表達作者曹峽的政治理念,推重法製之術,反對霸道權謀,輕看儒家中庸。在“家庭聯產承包製”的推行過程中默許了寶釵儒家中庸的介入,體現了法製為主題、中庸為輔佐的治世理念,提出了與儒家中庸為主體、法家法製為補充完全相反的概念。

這些總結是準確的,比較全麵地總結了賈探春的治家之術。賈探春的這些描寫正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具體表達,是作者的治家理政沙盤。

(四)震耳欲聾的“你們別忙,自然你們抄的日子有呢!”預言家。

探春是第一個看到整個家庭已經處於蕭殺悲冷、即將滅亡的末世的人。檢抄大觀園的醜行發生後,積蓄已久的擔憂與悲憤,對著當家人王熙鳳一泄而出:

“你們別忙,自然你們抄的日子有呢!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

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必須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呢。”“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安富尊榮,炙手可熱的公侯之家,所以會走向敗亡,必先來自家庭內部的腐朽與分裂,源於他們自己的奢侈淫逸,這種自殺自滅的敗亡之勢是誰也挽救不了的!這等見識,莫說王熙鳳之流不能明白,恐怕連賈府的老爺們也想不到吧?事後,探春又當著眾人的麵說:“咱們倒是一家子親骨肉呢,一個個像烏眼雞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探春的改革是在王熙鳳生病期間發生的,探春說“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心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麵對賈府的腐敗與墮落,探春當政後滿懷興利除弊的宏願,立定做一番事業的決心,補天治世,保全家人妻子。但是悲涼的現實是,家人自家內亂,終至抄檢大觀園,在王熙鳳病好回來,自己一個小女子的宏願也就歸於無計,不得不落空了啊!到頭來,她隻能在一個清明節,乘船南下,去了日邊了。正是“才自精明誌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睇送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一個高瞻遠矚的戰略家,一個無奈的革命者。她在無奈之際,發出的是震耳欲聾的“你們別忙,自然你們抄的日子有呢!”的預言。

這些請與以上所引,賈探春在抄撿大觀園事件中所發的議論對應了看。這個事件的發生是真實的,我一曹頓在繼承織造職位前,家庭內部也曾發生過李老夫人平息家庭爭鬥的事件。繼承織造後,家庭內部利益之爭亦曾劇烈的發生。為了堅定我當官承家的意願,老夫人極力約束我的散漫和出世思想,幫助我清理她認為的危險人物。但是這僅僅是取像於此而已,更多的東西是映射了皇宮內部的政治鬥爭。這個事件的描寫是為了全書主題的需要,是為了映射封建家天下的政權內部的鬥爭設譬的。“這個事件”(封建政治內鬥)的發生,直接導致了我對封建政治的失望,導致了我的出世思想的進一步堅定。賈探春的全部描寫就是我的政治經曆的縮影,賈探春的政治理想就是我的政治理想的再現,賈探春的出家的結局就是我的出家的結局。賈探春的預言就是我的呐喊。

(五)關於探春遠嫁。

自周汝昌之後,探春遠嫁似乎成了鐵板訂釘之實。他的所謂“新證”說:第一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釵正冊,關於探春的是“畫著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個女子,掩麵泣涕之狀”,“判詞曰:……清明涕泣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太虛幻境薄命司裏的判詞暗示了這些女子的命運,是探春她們結局的最有力的證據。這幅畫及判詞已經很明白地暗示了,探春將會在一個清明時節,坐著大船漂洋過海,哭泣著痛別故園與親人。此外,紅樓夢十二曲中《分骨肉》唱道:“一帆風雨路三行,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從此分兩地,名自保平安”。如果隻是像高鄂的續書中那樣,不過嫁到海疆,仍能回家探親,曲名就不必起名為“分骨肉”了!第二處,“壽怡紅群芳開放宴”大觀園裏眾女兒們行酒令,每個人抽簽抽到的簽注,是與她們的性格命運相符的,如寶釵抽到了牡丹,題曰:豔冠群芳,注雲“任是無情也動人;黛玉抽到了芙蓉;湘雲抽到了海棠;而探春抽到的是一隻杏花,題曰:瑤池仙品,注雲“得此簽者必得貴婿”,賈府已是鍾鳴鼎食的公侯之家,隻有嫁入比公侯更高的門中,才稱得上“得貴婿”,比公侯更高的,隻有王室了,因此,眾笑道:“我們家已有了個王妃,難道你也是個王妃不成?”第五回,元春的判詞中有“三春怎及初春景”一句,可知探春不可能成為第二個元春,隻能嫁為外邦王妃了。再者,前八十回中,作者多次將探春與風箏聯係起來,第二十二回,眾姐妹在上元佳節做的燈謎,謎底多為不祥之物,讓賈政深感悲戚,探春的燈謎是“階下兒童仰麵時,清明妝點最堪宜。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謎底是飄飄浮蕩的風箏。第七十回,眾人放風箏,探春放的是一隻“軟翅子大鳳凰”,鳳凰曆來就是君王之妻的象征,探春放風箏的情境更值得玩味(“隻見那個鳳凰漸漸逼來,遂與這鳳凰絞在一處,眾人方要往下收線,那一家也要收線,正不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著響鞭,在半天如鍾鳴一般也逼進來”“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颯颯都去了。”如果探春不是遠嫁海外,就不會是斷線的風箏,也不會是這樣一個殘局。前八十回的種種伏筆可以看出,探春的確應該是嫁為海外王妃,同時大船中哭泣的女子,“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的風箏又暗示我們,探春絕不是真正得了貴婿,風光體麵地嫁為王妃。朝庭與西海沿子上的一個國家打仗,兵敗,南安郡王被俘,朝廷主張議和,讓南安郡王的妹子奉旨和親,但南安太妃就這一個女兒,豈會舍得。曆史上以大臣之女冒名公主郡主和番的例子並不罕見,如文成公主、王昭君等,當然要首先要把她們封為公主,以公主的身份出嫁方可。南安太妃當然也會想到這個偷梁換柱之計。此時的賈府已危在旦夕,抄家之禍終不可免,忽然南安太妃來認“義女”並抬來了大箱小箱的聘禮,縱然,對這個精明機敏的女兒有萬般的不舍,縱然人人都心知肚明不過是讓她去做交換南安郡王的“人質”,誰又敢多說一句什麼?或許探春和番有功,還可能給賈府帶來一絲免罪的希望。長久的沉默,隻老太太說了一句(“三丫頭,還不給太妃磕頭嗎?”探春一句話也說不出,隻有悲切的琵琶樂渲染著探春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消息時的悲愴與衰怨,她明白,她的命運與家族的命運是休戚相關的,此時的賈府已人人自身難保,誰也挽留不了她,她隻能強忍著淚磕頭謝“恩”!南安太妃臉上露出笑容,她早就料到不會不答應,此時的賈家沒有能力,也沒有膽量去拒絕王室的要求,深明大義的探春不會讓家人因她抗婚再擔一層罪。“和番,不僅僅是個願不願意的問題,隻有才貌出眾,膽識過人的姑娘才能擔此重任,”南安太妃是了解這個“義女”的,深知探春的才貌、風度、膽識,是多少公主郡主也難以匹敵的,以她作為“瑤池仙品”獻給番王,南安郡王可以平安歸來了。在前八十回中,我們找到了大量暗示探春結局的伏筆:第一,在第五回金陵十二釵正冊,關於探春的是“畫著兩個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隻大船,船中有一個女子,掩麵泣涕之狀”,“判詞曰:……清明涕泣江邊望,千裏東風一夢遙”,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太虛幻境薄命司裏的判詞暗示了這些女子的命運,是探春她們結局的最有力的證據。這幅畫及判詞已經很明白地暗示了,探春將會在一個清明時節,坐著大船漂洋過海,哭泣著痛別故園與親人。此外,紅樓夢十二曲中《分骨肉》唱道(“一帆風雨路三行,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從此分兩地,名自保平安”。如果隻是像高鄂的續書中那樣,不過嫁到海疆,仍能回家探親,曲名就不必起名為“分骨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