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揮灑沉重的拷問之鞭(2)(2 / 2)

《教授》中的教授就是一個生活在懺悔中,靈魂永遠得不到安寧的代表。這則故事描寫了一位不幸遭受強盜蹂躪的女學生與一位一直以人性、倫理道德來教育學生的教授的拷問式對話。但這位教授恰恰是在這女學生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轉身離開的冷漠者。到最後,這位女學生不必去埋怨那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了,因為正如她自己所說:“你是有思想的人。有時候,思想也會殺人。”對的,正是因為有思想,有良知,這位教授才會發出:

“你不配做教授!一個靈魂如此肮髒的人,怎麼可能站在講台上口若懸河?”的懺悔之言。其實這已經足夠地讓一個尚有良知的男人陷入一生的懺晦之中。然而,宗利華還要緊緊地套住這位教授的脖子,讓他的靈魂,讓所有的讀者共同陷入更深的哀思之中!教授的房間裏懸掛著一張照片,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位從旋渦裏救出六名遊客而不幸犧牲的普通漁民,正是這位漁民用平和的目光時刻譴責著那跪在地下的彬彬教授。教授或許是那位漁民的兒子,父親的死,父親死後受到的待遇讓他憤恨那些從旋渦裏被父親救出的人,他憤恨人性的泯滅,他憤恨這個世界的冷漠,因為被拯救的六名遊客竟然用極為冷漠的心去看待自己父親的犧牲。可是,他才是最對不起自己父親的人。所以他要捂住臉,長跪在高尚、純潔的人像麵前,並以終生的淚水和悔意洗滌自己的罪行,永遠逃脫不了良心的責備。文學評論家、《百花園》雜誌執:,亍主編馮輝評價《教授》這篇小小說時寫道:

一段現在時,一個場景,兩個人物,一次對話,一個事件。這就是一個熟練的小說家天衣無縫地給我們展示的精湛的小說“文本”。而在文本之中,是飽含著恐怖、慘烈、驚詫、絕望乃至崩潰的故事。同時,這也是一個心靈搏鬥、拷問與自我拷問的故事。是的,宗利華明白懺悔是善良人的苦藥,所以他狠心地創作出充滿懺悔感的故事及人物,讓人於懺悔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同樣,小小說《平衡》中的主人公老庚也是靈魂深深植根於阡悔中的人物。故事主要講述老庚因為和領導出差,在晚上要了小姐,所以回家後一直內疚、後悔,繼而渴望通過挖掘妻子身上的“越軌”行為來尋求心理平衡,而最終導致妻子跳樓身亡以證清白的故事。從倫理道德上看,老庚的人格理所當然受到人們的鄙視,甚至他那通過挖掘、捏造妻子身上的“越軌”行為來尋求心理平衡的舉動更應當受到人們的唾罵、譴責!但回到故事深處,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老庚那心在滴血。他那尋求心理平衡的方式令人不解,但我們都能明白這一切都源於他對妻子的愛,那“不顯山不露水”的愛。愛得越深,他對自己犯下的錯就越難釋懷,因而導致了最後的悲慘結局。倘若他對自己的妻子沒有人性中最美麗的愛,我想..他不會在扭曲式的平衡中終生痛苦,他更不會活在煉獄般的世界裏深深懺悔。

一直努力尋求心理平衡的他,最後得到的結局卻是妻子以跳樓的方式來換取清白,他那顆原本已經傾斜的心也就永遠不會得到平衡。在無法彌補一切的日子裏,他隻能活在懺悔中不斷拷問自己:為什麼扭曲的人性會讓愛變得那麼沉重?

宗利華筆下這類型的作品還包括《塤》《越位》《鏡子》等。當我們閱讀這類作品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以懺悔之心反問自己:自己有為曾經犯下的錯誤而懺悔過嗎?如果錯誤尚且可以彌補,馬上行動吧,因為我們的心經不起這沉重的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