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文體意識與探索精神(2 / 2)

一個有藝術追求和探索精神的人,總會不停地“變臉”,否定之否定中,充滿了向上的辯證思維。2006年,宗利華又以《江湖人物三題》,再一次證明著作為金麻雀獎得主的實力。這時候的宗利華,已經走過了“大量閱讀經典”的初始階段,開始有個性的突破。之前所發表的部分作品中,明顯有“摹寫”的痕跡,東西方名家名著中的語言句式、人物站位、敘事口味等,現代電影手法的蒙太奇、關係切換等,都曾被他嚐試借鑒或使用。

《江湖人物三題》截取生活和故事的橫斷麵來結構小說,重提那個“因果報應”的主題。難得的是,敘述文字極其簡潔,剔除了冗餘的部分,體現出一種樸素的真誠。塊狀的敘事方式和節儉的對話,把大哥、大嫂、兒子和“我”,人物關係和故事脈胳交代得清晰可信,並推動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情節向前遞進。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談到,就個人而言,我喜歡宗利華的作品,主要還在於,我比較偏愛文風硬朗一脈。如果說柔美一簇屬於凝脂之血肉,而硬朗一脈則是岩石般的骨骼了。剛健文風如潑墨,浸染處有力透紙背之勁道。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舉手投足,充滿陽剛之美。

凡生活型的作家,從互補的角度來說,還是要多讀書思考來拓展自己的藝術想象力,盡可能營造出更大的文學空間,給生活的真實插上飛翔的翅膀才好。在眾多小小說寫作者中,具有良好素質能自覺強化自身文學儲備的人並不多見,許多人長期是倚仗自己的“小聰明”來揮霍自己的生活素材的。隻有極少數有此天賦並能自律的作家,才肯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不懈地鍛造、提升、健全和完善著自己的文學人生。

宗利華在魯迅文學院進修時,聆聽過許多文學師長的授課和教誨,潛心研讀過中外文學典藏,尤其對文學理論饒有興趣。一種虔誠的後學心態,能使人充滿敬畏地從事寫作。因為前麵是山,翻越它的高度首先要有足夠的能量。眾所周知,宗利華在近幾年連續發表了多篇讀書寫作的隨筆,所撰寫的萬字評論《一種新文體的全方位崛起》,對小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萌芽、發軔和興盛,置放在宏大的中國社會以及中外文學發展的背景下進行觀照梳理,特別是對文化多元化帶來的時尚閱讀催生小小說,以及小小說又為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的解構,不乏真知灼見。該篇被《文藝報》專版刊發後產生不小影響,繼而被《新華文摘》摘要轉載。

毋庸置疑,正是這種清醒的文體意識和自覺的探索精神,有力促使著一個作家產生破繭化蝶似的嬗變。宗利華近期的創作,已由經典化寫作逐漸歸於平實,以一種親和的文筆,體現出對讀者閱讀的尊重。《老耿》《哈酒》《呂旦》在貌似隨意的敘事裏,精心描寫著在社會底層生活的弱勢群體、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和酸甜苦辣,筆底不經意間流露著和他們願意融為一體的情懷。新作《淺笑即可》(三題),更是通過選擇斑斕的現代生活場景,恣意勾勒出別有意味的浮世繪,表明作家立場和生活價值取向。仔細品讀之下,會發現之所以和一些淺平表述的故事不同,在於作者冷靜理智地思考著更大人群的生存狀態:對那些以惡搞名人名著為噱頭牟利、不顧曆史定論且產生著負麵影響的文化產業項目的價值批判(《愛情穀》);對那種一闊就變臉的人,無情也給以距離上的鄙視(《不跟你玩兒》);對身為基層幹部和小文人的自己,雖生活窘迫卻在節操和品質上嚴於自珍(《花錢記》)。這些篇什語言清麗、自然流暢,自嘲、戲謔中雖顯無奈但不歎息,流露出普通人應有的責任感。

如今的小小說文體已進入成熟期,對什麼是好作品的評判標準也大致形成,在我看來,作品的表現形式與質量蘊含,隻要能完美統一,都應屬於“經典”之列。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是精英文化質地,《三國演義》《水滸傳》是大眾文化質地,《西遊記》則屬通俗文化質地。三種文化形態,隻要能寫到極致,何嚐不能構成製高點呢。一個作家,如果能調動更多的藝術手段來反映生活,創造出適合多層麵閱讀欣賞的精神產品,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