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外篇(12)(3 / 3)

他回憶著說:我記得我在東北師大讀大學時,係裏的閱覽室和校圖書館總是座無虛席,大家都在如饑似渴地看書學習,生怕浪費了光陰。現在的大學生,隻是來學校裏混張文憑,好日後找到一份能賺錢的好一點的工作。我們學校中文係的那些學生,天天就是打牌啊玩啊,講吃講穿講玩。問他們一些作家,他們就茫然地看著我,好像我說的是外星人。他們隻對電視明星、歌星、節目主持人感興趣。那些人充其量不過是這個世界的泡沫而已,是隻曉得哇哇叫的什麼都不懂的人。教授一臉蔑視的神氣。現在的大學生都是呷泡沫長大的。一打開電視就是泡沫飛濺,節目主持人個個長著一張漂亮和愚蠢的臉蛋,嗲聲嗲氣的說話,誇大其詞地介紹一些自以為是的歌星和影星,而那些歌星影星又懂什麼呢?說話極為無知。看電視的結果是把人變蠢。低能兒電視。我感覺熒光屏上灌輸的不是知識,不是乳汁,而是一副副漂亮臉蛋吐出的唾沫。而現在的大學生,就是呷這些唾沫長大的。

教授痛心疾首,真讓我覺得是該認真想想這些問題了。教授不是來跟我討論的,而是來向我傳達他的思想的。教授將他的思考告訴我說:中國人走極端是很明顯的。二十多年前,也就是文化革命中,所有的物質和金錢都成了狗屁。隻有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上閃著光芒。那是絕對的精神追求。大家都不談物質,看物質不起,隻談精神、談追求、談理想。也就是這十多年,中國人就變了,變得拜物主義和金錢至上了。我在任何一個地方聽到的聲音都是談錢談物質,沒有幾個人關心社會問題。有些大學生,甚至連中央政治局有幾個常委都沒搞清。但你要是問他們成龍演了幾部什麼電影或最新將演什麼影片,或問張曼玉、劉德華最近會有什麼影片推出,那他們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他們根本就不去思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前幾年南聯盟使館被炸和美國偵察飛機在我南海領空恣睢,學校裏,大家隻是跟著起了下哄。我感覺不到真正的憤怒,感覺到的是一種鬧哄哄的熱鬧。改革開放,物質是豐富了,但把中國老百姓的價值觀翻了個邊。中國的經濟基礎比早些年確實強大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許多。按說人們更應該注重精神生活了,更應該追求精神了。為什麼恰好相反?為什麼眾多的人偏偏越來越冷淡和麻木不仁?而且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觀念不是加強了而是江河日下了?難道真的是精神和物質是朝反方向運動?是背逆的?還是電視、報紙那些媒體稀釋精神、消解文化而大力倡導物質的結果呢?

我說:也許真的是這樣,社會越發展,人們對精神的要求就越少,因為不需要用信仰和精神來填空了。替代精神的是物欲,即對物質的占有欲。這種物欲來得真切實在,充斥在每一扇窗戶和每一個角落裏。比如你很想要一輛小車,小車可以帶步,下雨天不被雨淋,出太陽天不被陽光曬。最重要的一點是它還能滿足你的虛榮心。假如你開著它去與老朋友聚會,你的心情就比騎單車去蔚藍一些。如果你開的是名車,你的感覺會因為你有名車而更蔚藍。這種蔚藍是世俗的目光給你的。你的老朋友或老同學會投過來詫異或羨慕的目光。他們使你蔚藍。人都愛比較。在比中產生差距,同時在比中產生美感。混得好的人為什麼精神抖擻?這是他占有的物質使他覺得自己是個人物。物質可以改變人。這就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一個道理。所以物質要比精神強大。精神雖然是建立在物質之上的,但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弱小的。在物質世界裏,人隻會跟著物質運動,成為物質的直接享用者,又哪裏還會顧及精神方麵的東西?精神是高品位的人希望獲得的某種東西。而芸芸眾生是不會以追求精神為目的的。芸芸眾生考慮的是生存,考慮的是把生活過好。而過好的具體體現就是在物質上。所以這個世界是個令人墮落的物欲運動的世界。

我又說:社會越落後,人越貧窮,宗教勢力就越強大。因為人們渴望精神,對精神的需求就強烈,非得有一個精神的東西支撐著,否則就會崩潰。物質和精神正好是背道而馳,物質強大了,精神就弱小了。物質的光芒是可見的。比如汽車在飛馳,讓人羨慕,精神就不可能飛馳,也就沒人羨慕。又比如金銀首飾可以閃閃發光,能觸摸。而精神的光芒是看不見的,無法捕捉。所以物質的誘惑總是比精神來得猛烈和真切。兩者很難攜手並進。

教授說:社會越富有,人就越個體化個人化,所以人就變得越來越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