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得到科學技術武裝的人,在大自然麵前是軟弱無力的。而近代科學技術和大工業的興起,不過200多年。如果把地球比做千歲老人,那麼人僅僅是在不到半小時以前才獲得了從知識轉化來的巨大力量。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從前需要許多人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做到的事情,現在隻需要少許人花費較短時間就能完成。最初出現的蒸氣機,頂得上幾匹馬幹活,而現代的火箭發動機,則頂得上1000億匹馬幹活。
如果僅把人力作為一種自然力和其他自然力相比,那麼人力是微小的。但是,隻要人掌握科學技術便能駕馭自然力,並使之為人類造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現在都已不是神話而是現實了。
三葉蟲在地球上持續生存了3億多年,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還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實在是年輕得很;我們的地球,還有太陽,都仍處在活動力很強的時期,像現在這樣運轉、發光、發熱,還可以保持好多億年。因此,人類有充足的時間在這個舞台上大顯身手,給地球的曆史寫下新的光輝的篇章,並進而到地球以外的空間或星球去開拓新世界。
動物的起源
動物界的曆史,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曆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線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產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產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
陸地上的自然環境多姿多彩,為動物的進化開辟了新的適應方向,爬行動物在陸地出現以後,向各個方向輻射、分化,更高級的鳥類和哺乳類應運而生,當哺乳動物進一步往前發展時,人類終於脫穎而出。從爬行類以後出現的動物都屬於恒溫動物,具有恒定的體溫,能適應各種各樣複雜的環境。
總之,生物的進化曆程可以概括為: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某些兩棲類進化成原始的爬行類,某些爬行類又進化成為原始的鳥類和哺乳類。各類動物的結構逐漸變得複雜,生活環境逐漸由水中到陸地,最終完全適應了陸上生活。
動物的分類
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隻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
自然界動物的種類很多,據現在估計,約有150萬種。可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大類。
無脊椎動物是脊椎動物以外所有動物的總稱。其主要特點在身體中軸無脊椎骨所組成的脊柱。與脊椎動物相反,神經係在腹部,心髒在消化管的背麵,故又有腹神經動物之稱。
脊椎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類群。身體左右對稱,一般分頭、軀幹和尾三部分。體內有許多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並有發達的頭骨,中樞神經係統在身體背側,心髒在腹側。可分為圓口綱、軟骨魚綱、硬骨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和哺乳綱等綱。現存的約有5萬種。
動物分類知識
世界上各國有各國的語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種動物會有不同的名稱,如野牛在雲南被稱為白襪子,黑熊在東北被叫做黑瞎子。這就給生物學家在研究它們時,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帶來了麻煩,為解決這個問題,全世界的生物學家使用統一的標準來命名動物和植物,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學名。由於這些名稱主要來源於拉丁語,所以又叫拉丁名。就像我們的名字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一樣,動物的學名也由兩部分組成:屬名和種名。屬名相當於我們的姓,告訴人們自己屬於哪個家族,種名是自己的名字,可以在屬內進一步對這一物種給予確認。學名是瑞典生物學家林奈在十八世紀建立的。
屬是動、植物分類的一個單元,分類是生物學家為了更好的研究生物之間的彼此關係而建立的一個係統。類似的物種可歸並成一屬,類似的屬可歸並為一科,類似的科可歸並為一目,類似的目可歸並為一綱,類似的綱可歸並為一門,類似的門最終歸並為一界。形成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單元組成的完整的分類係統。